本實用新型屬于汽車內飾件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汽車頂棚安裝結構及汽車。
背景技術:
汽車頂棚是安裝在車頂鈑金內側的一種內飾件。現有的頂棚為一整體部件,在裝配時,頂棚整體由前窗(前門洞)穿入然后再與車身連接。
但是,上述的頂棚由于是整體結構,當頂棚橫向(車寬方向)尺寸較大時,很難從前窗(前門洞)穿入,裝配較為困難。
但是,為了結構、外觀設計需要,在一些汽車中往往需要這種橫向尺寸較大的頂棚,由此可見,現有的整體式頂棚很難滿足橫向尺寸較大的頂棚的裝配。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現有的整體式頂棚很難滿足橫向尺寸較大的頂棚的裝配的缺陷,提供一種汽車頂棚。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提供一種汽車頂棚,包括頂棚主體、后窗框上飾板及側圍鈑金,所述頂棚主體及后窗框上飾板分體設置,所述后窗框上飾板設置在所述頂棚主體與汽車后窗框相交的位置并固定在所述側圍鈑金上。
進一步地,所述側圍鈑金上設置有安裝定位孔,所述后窗框上飾板的外側設置有插入所述安裝定位孔中的定位柱。
進一步地,所述后窗框上飾板的外側設置有卡夾座,所述卡夾座上設置有用于連接所述后窗框上飾板與側圍鈑金的卡夾。
進一步地,所述卡夾包括夾緊在卡夾座上的夾緊部以及卡緊在側圍鈑金上的卡緊部。
進一步地,所述夾緊部包括相對設置且帶有倒鉤的一對第一卡腳,所述卡夾座上形成有插入所述一對第一卡腳之間的安裝筋,所述一對第一卡腳的倒鉤鉤住安裝筋;所述卡緊部包括相對設置且位于所述一對第一卡腳外側的一對第二卡腳,所述側圍鈑金上開設有安裝孔,所述一對第二卡腳卡緊在所述安裝孔內。
進一步地,所述側圍鈑金與卡夾座之間設置有海棉墊。
進一步地,所述頂棚主體與所述后窗框上飾板邊緣搭接,所述頂棚主體與所述后窗框上飾板的搭接位置形成有翻邊。
進一步地,所述汽車頂棚安裝結構還包括第一立柱及第二立柱,所述汽車后窗框形成在所述第一立柱與第二立柱之間,所述頂棚主體與所述第一立柱邊緣搭接,所述翻邊延伸至所述頂棚主體與所述第一立柱的搭接位置;所述頂棚主體與所述第二立柱邊緣搭接,所述翻邊延伸至所述頂棚主體與所述第二立柱的搭接位置。
進一步地,所述后窗框上飾板的一端與第一立柱邊緣搭接并卡接固定;所述后窗框上飾板的另一端與第二立柱邊緣搭接并卡接固定。
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汽車頂棚安裝結構,將現有的整體式頂棚拆分為分體設置的頂棚主體及后窗框上飾板這兩部分,后窗框上飾板設置在頂棚主體與汽車后窗框相交的位置并固定在側圍鈑金上,這樣,頂棚主體相較現有的整體式頂棚具有較小的橫向尺寸,裝配時,頂棚主體可以從前窗穿入并安裝在汽車頂蓋內側,然后再將后窗框上飾板固定在側圍鈑金上,由此,解決了現有的整體式頂棚很難滿足橫向尺寸較大的頂棚的裝配的問題。并且頂棚主體尺寸的降低,能夠增加頂棚成型板材的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其包括上述的汽車頂棚安裝結構。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汽車頂棚安裝結構的示意圖;
圖2是沿圖1中A-A方向的局部剖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汽車頂棚安裝結構其后窗框上飾板與側圍鈑金的連接圖;
圖4是圖3中沿B-B方向的局部剖視圖;
圖5是圖3中沿C-C方向的局部剖視圖;
圖6是圖3中沿D-D方向的局部剖視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汽車頂棚安裝結構其后窗框上飾板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汽車頂棚安裝結構其卡夾的結構示意圖。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如下:
1、頂棚主體;11、翻邊;2、后窗框上飾板;21、定位柱;22、卡夾座;221、安裝筋;3、側圍鈑金;31、安裝定位孔;32、安裝孔;4、汽車后窗框;5、卡夾;51、夾緊部;511、第一卡腳;512、倒鉤;52、卡緊部;521、第二卡腳;6、海棉墊;7、第一立柱;8、第二立柱。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提供的汽車頂棚,包括頂棚主體1、后窗框上飾板2及側圍鈑金3,所述頂棚主體1及后窗框上飾板2分體設置,所述后窗框上飾板2設置在所述頂棚主體1與汽車后窗框4相交的位置并固定在所述側圍鈑金3上。可見,本實施例中,分體設置的頂棚主體1及后窗框上飾板2構成頂棚。
如圖3、圖4及圖7所示,所述側圍鈑金3上設置有安裝定位孔31,所述后窗框上飾板2的外側設置有插入所述安裝定位孔31中的定位柱21。定位柱21與安裝定位孔31的配合能夠起到所述側圍鈑金3與后窗框上飾板2之間的安裝定位作用。
如圖3、圖5、圖6及圖7所示,所述后窗框上飾板2的外側設置有卡夾座22,所述卡夾座22上設置有用于連接所述后窗框上飾板2與側圍鈑金3的卡夾5。
本實施例中,如圖5、圖6及圖8所示,所述卡夾5包括夾緊在卡夾座22上的夾緊部51以及卡緊在側圍鈑金3上的卡緊部52。所述夾緊部51包括相對設置且帶有倒鉤512的一對第一卡腳511,所述卡夾座22上形成有插入所述一對第一卡腳511之間的安裝筋221,所述一對第一卡腳511的倒鉤512鉤住安裝筋221,這樣卡夾5插入安裝筋221后不易脫出;所述卡緊部52包括相對設置且位于所述一對第一卡腳511外側的一對第二卡腳521,所述側圍鈑金3上開設有安裝孔32,所述一對第二卡腳521卡緊在所述安裝孔32內。優選地,卡夾5為金屬卡夾,第一卡腳511及第二卡腳521可彈性變形。
如圖5至圖7所示,所述側圍鈑金3與卡夾座22之間設置有海棉墊6。海棉墊6能夠避免側圍鈑金3與卡夾座22直接接觸,能夠起到緩沖作用,避免卡夾座22安裝時被壓潰。
裝配時,將海棉墊6粘貼在卡夾座22上,然后,將卡夾座22上的安裝筋221插入所述一對第一卡腳511之間,以將卡夾5固定在所述后窗框上飾板2上;然后,將后窗框上飾板2上的定位柱21對準側圍鈑金3上的安裝定位孔31插入,然后調整后窗框上飾板2的位置,使卡夾5對準側圍鈑金3上的安裝孔32,這樣,即將后窗框上飾板2安裝在側圍鈑金3上。
后窗框上飾板2與側圍鈑金3采用上述卡夾5與定位柱21的安裝結構,安裝方便,結構簡單、可靠。
卡夾5的數量為2-5個,圖3及圖7所示實施例中,卡夾5為3個。
如圖1及圖2所示,所述頂棚主體1與所述后窗框上飾板2邊緣搭接,所述頂棚主體1與所述后窗框上飾板2的搭接位置形成有翻邊11。這樣,頂棚主體1的通過水切割工藝得到的不整齊的邊緣被后窗框上飾板2遮擋,提升了美觀性。
如圖1所示,所述汽車頂棚安裝結構還可包括第一立柱7及第二立柱8,所述汽車后窗框4形成在所述第一立柱7與第二立柱之間8。所述頂棚主體1與所述第一立柱7邊緣搭接,所述翻邊11延伸至所述頂棚主體1與所述第一立柱7的搭接位置;所述頂棚主體1與所述第二立柱8邊緣搭接,所述翻邊11延伸至所述頂棚主體1與所述第二立柱8的搭接位置。
另外,如圖1所示,所述后窗框上飾板2的一端與第一立柱7邊緣搭接并卡接固定;所述后窗框上飾板2的另一端與第二立柱8邊緣搭接并卡接固定。
本實施例中,對于只有A柱、B柱及C柱的汽車(例如三廂轎車),第一立柱7為B柱,第二立柱8為C柱。而對于具有A柱、B柱、C柱及D柱的汽車(例如SUV),第一立柱7為C柱,第二立柱8為D柱。
根據本實用新型上述實施例的汽車頂棚安裝結構,將現有的整體式頂棚拆分為分體設置的頂棚主體及后窗框上飾板這兩部分,后窗框上飾板設置在頂棚主體與汽車后窗框相交的位置并固定在側圍鈑金上,這樣,頂棚主體相較現有的整體式頂棚具有較小的橫向尺寸,裝配時,頂棚主體可以從前窗穿入并安裝在汽車頂蓋內側,然后再將后窗框上飾板固定在側圍鈑金上,由此,解決了現有的整體式頂棚很難滿足橫向尺寸較大的頂棚的裝配的問題。并且頂棚主體尺寸的降低,能夠增加頂棚成型板材的利用率,降低制造成本。
另外,本實用新型一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汽車,其包括上述的汽車頂棚安裝結構。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