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制造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商用車駕駛室側工具箱,主要適用于增強美觀性、減少占用空間。
背景技術:
傳統商用車駕駛室側工具箱采取上下開啟方式,這樣的方式需要增加氣動撐桿來支撐工具箱蓋,進而提高了側工具箱的成本,同時,工具箱蓋的制造材料采用鋼板,導致工具箱蓋的重量重,另外,這樣方式的工具箱閉合時,工具箱蓋會突出于側圍,從而影響駕駛室美觀。
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為CN201333983Y,授權公告日為2009年10月28日的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重型車長車身用工具箱,包括箱體、鎖體和與鎖體相配合的鎖銷,箱體包括扣合在一起的工具箱蓋和框架,工具箱蓋和框架之間設有密封條,工具箱蓋安裝在駕駛室上,鎖體安裝在工具箱蓋上,鎖銷安裝在駕駛室上,工具箱蓋和框架之間設有鉸鏈,工具箱蓋和框架之間設有用于將工具箱蓋自動開啟并維持開啟狀態的氣彈簧。雖然該實用新型降低了操作人員向工具箱內取放物品的難度,但是其仍然存在以下缺陷:該實用新型中工具箱蓋與框架相連接,當工具箱閉合時,工具箱蓋的內端面與框架的外端面相貼合,此時,工具箱蓋相對于框架向外突出,這樣的設計不僅美觀性較差,而且占用駕駛室空間較大。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美觀性差、占用空間大的缺陷與問題,提供一種美觀性好、占用空間小的商用車駕駛室側工具箱。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商用車駕駛室側工具箱,包括框架與工具箱蓋,所述工具箱蓋與框架相連接,工具箱蓋的內端面與框架的外端面相貼合,所述框架包括一號框架與二號框架,所述二號框架位于一號框架的內部,且二號框架的厚度小于一號框架的厚度,二號框架與一號框架之間設置有沉臺,所述工具箱蓋與二號框架相連接,工具箱蓋的內端面與二號框架的外端面相貼合,工具箱蓋的外周面與沉臺的內周面相貼合。
所述一號框架包括相互平行的一號豎邊與二號豎邊,所述一號豎邊與二號豎邊之間設置有相互平行的一號橫邊、二號橫邊,一號豎邊的一端與一號橫邊的一端垂直連接,一號橫邊的另一端與二號豎邊的一端垂直連接,二號豎邊的另一端與二號橫邊的一端垂直連接,二號橫邊的另一端與一號豎邊的另一端垂直連接;
所述二號框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豎邊與第二豎邊,所述第一豎邊與第二豎邊之間設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橫邊、第二橫邊,第一豎邊的一端與第一橫邊的一端垂直連接,第一橫邊的另一端與第二豎邊的一端垂直連接,第二豎邊的另一端與第二橫邊的一端垂直連接,第二橫邊的另一端與第一豎邊的另一端垂直連接;
所述沉臺包括一號沉臺、二號沉臺、三號沉臺,所述一號沉臺位于一號豎邊與第一豎邊之間,所述二號沉臺位于二號豎邊與第二豎邊之間,所述三號沉臺位于一號橫邊與第一橫邊之間,所述一號沉臺與三號沉臺垂直相通。
所述第一豎邊、第二豎邊的長度均為350毫米~400毫米,所述第一橫邊、第二橫邊的長度均為400毫米~500毫米。
所述工具箱蓋的厚度與二號框架的厚度之和等于一號框架的厚度,所述一號框架的厚度為6毫米~10毫米。
所述工具箱蓋包括一號端、二號端、三號端、四號端,所述一號端的一號外周面與二號沉臺的內周面相貼合,所述二號端的二號外周面與一號沉臺的內周面相貼合,所述三號端的三號外周面與三號沉臺的內周面相貼合,所述四號端的內端面與第二橫邊的外端面相貼合。
所述一號端通過一號鉸鏈、二號鉸鏈與第二豎邊相連接,所述一號鉸鏈與二號鉸鏈相互平行,一號鉸鏈、二號鉸鏈的一端均通過螺栓與一號端固定連接,一號鉸鏈、二號鉸鏈的另一端均通過螺栓與第二豎邊固定連接。
所述一號鉸鏈與二號鉸鏈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50毫米~200毫米。
所述二號端的中部設置有鎖銷,所述第一豎邊的中部設置有與鎖銷相配合的鎖體。
所述工具箱蓋的制造材料為玻璃鋼。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由于本實用新型一種商用車駕駛室側工具箱中框架包括一號框架與二號框架,二號框架與一號框架之間設置有沉臺,二號框架的厚度小于一號框架的厚度,工具箱蓋與二號框架相連接,當商用車駕駛室側工具箱閉合時,工具箱蓋的內端面與二號框架的外端面相貼合,工具箱蓋的外周面與沉臺的內周面相貼合,以使工具箱蓋的外端面與一號框架的外端面處于同一平面上,從而使得工具箱蓋既不突出框架,也不沉入框架,這樣的設計不僅美觀性好,而且占用空間小。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僅美觀性好,而且占用空間小。
2、由于本實用新型一種商用車駕駛室側工具箱中工具箱蓋的一號端通過鉸鏈與二號框架的第二豎邊相連接,這樣的設計不僅結構簡單,而且取消了氣彈簧,只通過鉸鏈來定位工具箱蓋,降低了設計成本,另外,工具箱蓋的制造材料采用玻璃鋼,從而使得工具箱蓋的重量輕。因此,本實用新型不僅結構簡單、成本低,而且重量輕。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開啟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閉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1中框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3中一號框架、二號框架、沉臺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中工具箱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框架1、一號框架11、一號豎邊111、二號豎邊112、一號橫邊113、二號橫邊114、二號框架12、第一豎邊121、第二豎邊122、第一橫邊123、第二橫邊124、外端面125、沉臺13、一號沉臺131、二號沉臺132、三號沉臺133、工具箱蓋2、一號端21、二號端22、三號端23、四號端24、一號鉸鏈25、二號鉸鏈26、鎖銷27、內端面28、外周面29、一號外周面291、二號外周面292、三號外周面293。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參見圖1至圖5,一種商用車駕駛室側工具箱,包括框架1與工具箱蓋2,所述工具箱蓋2與框架1相連接,工具箱蓋2的內端面28與框架1的外端面相貼合,所述框架1包括一號框架11與二號框架12,所述二號框架12位于一號框架11的內部,且二號框架12的厚度小于一號框架11的厚度,二號框架12與一號框架11之間設置有沉臺13,所述工具箱蓋2與二號框架12相連接,工具箱蓋2的內端面28與二號框架12的外端面125相貼合,工具箱蓋2的外周面29與沉臺13的內周面相貼合。
所述一號框架11包括相互平行的一號豎邊111與二號豎邊112,所述一號豎邊111與二號豎邊112之間設置有相互平行的一號橫邊113、二號橫邊114,一號豎邊111的一端與一號橫邊113的一端垂直連接,一號橫邊113的另一端與二號豎邊112的一端垂直連接,二號豎邊112的另一端與二號橫邊114的一端垂直連接,二號橫邊114的另一端與一號豎邊111的另一端垂直連接;
所述二號框架12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豎邊121與第二豎邊122,所述第一豎邊121與第二豎邊122之間設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橫邊123、第二橫邊124,第一豎邊121的一端與第一橫邊123的一端垂直連接,第一橫邊123的另一端與第二豎邊122的一端垂直連接,第二豎邊122的另一端與第二橫邊124的一端垂直連接,第二橫邊124的另一端與第一豎邊121的另一端垂直連接;
所述沉臺13包括一號沉臺131、二號沉臺132、三號沉臺133,所述一號沉臺131位于一號豎邊111與第一豎邊121之間,所述二號沉臺132位于二號豎邊112與第二豎邊122之間,所述三號沉臺133位于一號橫邊113與第一橫邊123之間,所述一號沉臺131與三號沉臺133垂直相通。
所述第一豎邊121、第二豎邊122的長度均為350毫米~400毫米,所述第一橫邊123、第二橫邊124的長度均為400毫米~500毫米。
所述工具箱蓋2的厚度與二號框架12的厚度之和等于一號框架11的厚度,所述一號框架11的厚度為6毫米~10毫米。
所述工具箱蓋2包括一號端21、二號端22、三號端23、四號端24,所述一號端21的一號外周面291與二號沉臺132的內周面相貼合,所述二號端22的二號外周面292與一號沉臺131的內周面相貼合,所述三號端23的三號外周面293與三號沉臺133的內周面相貼合,所述四號端24的內端面與第二橫邊124的外端面相貼合。
所述一號端21通過一號鉸鏈25、二號鉸鏈26與第二豎邊122相連接,所述一號鉸鏈25與二號鉸鏈26相互平行,一號鉸鏈25、二號鉸鏈26的一端均通過螺栓與一號端21固定連接,一號鉸鏈25、二號鉸鏈26的另一端均通過螺栓與第二豎邊122固定連接。
所述一號鉸鏈25與二號鉸鏈26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50毫米~200毫米。
所述二號端22的中部設置有鎖銷27,所述第一豎邊121的中部設置有與鎖銷27相配合的鎖體。
所述工具箱蓋2的制造材料為玻璃鋼。
本實用新型的原理說明如下:
本設計一種商用車駕駛室側工具箱,包括框架與工具箱蓋,所述框架包括一號框架與二號框架,二號框架的厚度小于一號框架的厚度,二號框架與一號框架之間設置有沉臺;當商用車駕駛室側工具箱開啟時,通過鎖銷與鎖體的分離使得工具箱蓋的內端面與二號框架的外端面相分離,為了降低設計的成本,本設計取消了氣彈簧或氣動撐桿,只通過鉸鏈來定位工具箱蓋,從而方便操作人員向工具箱內取放物品;當商用車駕駛室側工具箱閉合時,由于二號框架的厚度小于一號框架的厚度,二號框架與一號框架之間設置有沉臺,工具箱蓋與二號框架相連接,因此,工具箱蓋的內端面與二號框架的外端面相貼合,工具箱蓋的外周面與沉臺的內周面相貼合,此時,工具箱蓋的外端面與一號框架的外端面處于同一平面上,使得工具箱蓋既不突出框架,也不沉入框架,從而使得本設計美觀性好、占用駕駛室空間小。
實施例1:
參見圖1至圖5,一種商用車駕駛室側工具箱,包括框架1與工具箱蓋2,所述工具箱蓋2與框架1相連接,工具箱蓋2的內端面28與框架1的外端面相貼合,所述框架1包括一號框架11與二號框架12,所述二號框架12位于一號框架11的內部,且二號框架12的厚度小于一號框架11的厚度,二號框架12與一號框架11之間設置有沉臺13,所述工具箱蓋2與二號框架12相連接,工具箱蓋2的內端面28與二號框架12的外端面125相貼合,工具箱蓋2的外周面29與沉臺13的內周面相貼合;所述工具箱蓋2的厚度與二號框架12的厚度之和等于一號框架11的厚度,所述一號框架11的厚度為6毫米~10毫米;所述工具箱蓋2的制造材料為玻璃鋼。
實施例2:
基本內容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于:
參見圖1至圖5,所述一號框架11包括相互平行的一號豎邊111與二號豎邊112,所述一號豎邊111與二號豎邊112之間設置有相互平行的一號橫邊113、二號橫邊114,一號豎邊111的一端與一號橫邊113的一端垂直連接,一號橫邊113的另一端與二號豎邊112的一端垂直連接,二號豎邊112的另一端與二號橫邊114的一端垂直連接,二號橫邊114的另一端與一號豎邊111的另一端垂直連接;所述二號框架12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豎邊121與第二豎邊122,所述第一豎邊121與第二豎邊122之間設置有相互平行的第一橫邊123、第二橫邊124,第一豎邊121的一端與第一橫邊123的一端垂直連接,第一橫邊123的另一端與第二豎邊122的一端垂直連接,第二豎邊122的另一端與第二橫邊124的一端垂直連接,第二橫邊124的另一端與第一豎邊121的另一端垂直連接;所述沉臺13包括一號沉臺131、二號沉臺132、三號沉臺133,所述一號沉臺131位于一號豎邊111與第一豎邊121之間,所述二號沉臺132位于二號豎邊112與第二豎邊122之間,所述三號沉臺133位于一號橫邊113與第一橫邊123之間,所述一號沉臺131與三號沉臺133垂直相通;所述第一豎邊121、第二豎邊122的長度均為350毫米~400毫米,所述第一橫邊123、第二橫邊124的長度均為400毫米~500毫米;所述工具箱蓋2包括一號端21、二號端22、三號端23、四號端24,所述一號端21的一號外周面291與二號沉臺132的內周面相貼合,所述二號端22的二號外周面292與一號沉臺131的內周面相貼合,所述三號端23的三號外周面293與三號沉臺133的內周面相貼合,所述四號端24的內端面與第二橫邊124的外端面相貼合;所述一號端21通過一號鉸鏈25、二號鉸鏈26與第二豎邊122相連接,所述一號鉸鏈25與二號鉸鏈26相互平行,一號鉸鏈25、二號鉸鏈26的一端均通過螺栓與一號端21固定連接,一號鉸鏈25、二號鉸鏈26的另一端均通過螺栓與第二豎邊122固定連接;所述一號鉸鏈25與二號鉸鏈26之間的垂直距離為150毫米~200毫米;所述二號端22的中部設置有鎖銷27,所述第一豎邊121的中部設置有與鎖銷27相配合的鎖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