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用的座椅,特別是涉及一種汽車座椅。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的汽車,主要是透過內部裝設的空調冷氣達到對內部空間降溫的效果,使得駕駛人在駕駛時能處在較為舒適的氣溫環境下。然而,駕駛人駕駛汽車時,可能長時間乘坐于汽車的座椅上,乘客亦有可能長時間乘坐,當乘坐者乘坐于座椅上時,由于所述的座椅受到乘坐者的阻擋,空調冷氣所產生的冷空氣無法有效對所述座椅產生降溫效果,駕駛人或者乘客貼靠于座椅的身體部分,仍然會因而感到悶熱,進而造成不舒適感。因此,如何在乘坐者乘坐于座椅時,仍能有效對所述座椅降溫,避免因悶熱而造成不舒適感,則成為相關領域從事者積極解決的課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乘坐者乘坐時仍能進行降溫的汽車座椅。
本實用新型汽車座椅,包含一個椅身、一個設置于該椅身的相對下方并圍繞出一容置空間的外殼、一個設置于該容置空間中的電子致冷器、兩個連接于該電子致冷器的散熱器、兩個分別連接于所述散熱器的風扇機構,及一支與該容置空間連通的輸出管。
該外殼包括一個圍繞出該容置空間的殼體,該殼體具有一個呈貫穿狀的輸出口、一個呈貫穿狀且與該輸出口相間隔的散熱口,及兩個呈貫穿狀且彼此相鄰間隔的進氣口。所述進氣口是與外界環境連通,外界空氣得以經由所述進氣口進入該容置空間中。
該電子致冷器具有一低溫端及一高溫端,并得以通過導入電流而在相反兩端產生溫差。定義該低溫端朝向一制冷區,而該高溫端朝向一散熱區,該制冷區是與該輸出口相連通,而該散熱區與該散熱口相連通。所述散熱器是分別連接于該電子致冷器的低溫端及高溫端,并分別朝向所述進氣口。所述散熱器是分別位于該制冷區及該散熱區,該電子致冷器的高溫端的熱能會經由在該散熱區中的散熱器進行散熱,而該低溫端則會吸收在該制冷區中的散熱器的熱量,借此達到制冷的目的。
當空氣因所述風扇機構提供動力而經所述進氣口分別吹向所述散熱器,流過位于該散熱區中的散熱器的氣流,能將該散熱器中的熱能帶走,借此達到散熱的目的;而流過位于該制冷區中的散熱器的氣流,則會形成冷空氣,并經由該連接于該輸出口的輸出管輸出。由于該輸出管得以朝向該椅身輸出冷空氣,故縱然有乘坐者乘坐于該椅身上,仍然得以通過所述的冷空氣進行降溫,避免乘坐者在乘坐時感到悶熱。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采用以下技術措施進一步實現。
較佳地,前述汽車座椅,其中,該外殼還包括一片設置于該容置空間中,并將該容置空間分隔為該制冷區及該散熱區的隔板。
較佳地,前述汽車座椅,其中,每一個散熱器具有一個基板部,及多個自該基板部向外延伸的散熱片部,所述的基板部是分別貼附于該電子致冷器的該低溫端及該高溫端。
較佳地,前述汽車座椅,其中,該外殼的隔板是抵靠于該電子致冷器的高溫端,并具有一個呈貫穿狀的穿孔,位于該散熱區的散熱器的基板部是經由該穿孔貼附于該電子致冷器的高溫端。
較佳地,前述汽車座椅,其中,所述的風扇機構是分別連接于所述的散熱器遠離所述的進氣口的一端。
較佳地,前述汽車座椅,其中,該電子致冷器為一個由半導體所制成的致冷晶片。
較佳地,前述汽車座椅,其中,該散熱口具有多個彼此間隔的第一槽孔部。
較佳地,前述汽車座椅,其中,每一進氣口具有多個彼此間隔的第二槽孔部。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的效果在于:通過該電子致冷器配合所述散熱器而產生的冷空氣,能由所述風扇機構在同步產生散熱效果的同時,經由該輸出管而朝向該椅身輸出,縱然乘坐者乘坐于該椅身上,仍能對該椅身產生降溫效果,避免乘坐者因感到悶熱而產生不舒適感。
附圖說明
圖1是一側視圖,說明本實用新型汽車座椅的一實施例;
圖2是一局部立體圖,說明該實施例的一外殼及一輸出管;
圖3是一立體分解圖,說明該實施例的一電子致冷器;
圖4是一局部立體圖,說明該實施例組裝完成后的情況;及
圖5是一示意圖,說明該實施例的運作態樣。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說明。
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汽車座椅的一實施例,適用于設置于一汽車(圖中未繪示)中,該實施例包含一個椅身1、一個設置于該椅身1的相對下方并圍繞出一容置空間200的外殼2、一設置于該容置空間200中的電子致冷器3、兩個連接于該電子致冷器3的散熱器4、兩個分別連接于所述散熱器4的風扇機構6(繪示于圖3),及一支與該容置空間200連通的輸出管5。
參閱圖2、圖3,與圖4,該外殼2包括一圍繞出該容置空間200的殼體21,及一設置于該容置空間200中,并將該容置空間200分隔為一制冷區201及一散熱區202的隔板22。其中,該殼體21具有一呈貫穿狀的輸出口211、一呈貫穿狀且與該輸出口211相間隔的散熱口212,及兩個呈貫穿狀且彼此相鄰間隔的進氣口213;而該隔板22具有一呈貫穿狀的穿孔221。該散熱口212具有多個彼此間隔的第一槽孔部218,且每一進氣口213具有多個彼此間隔的第二槽孔部219。所述進氣口213是與外界環境連通,外界空氣得以經由所述進氣口213進入該容置空間200中。要特別說明的是,該散熱口212與所述進氣口213的型態,除了由多個彼此間隔的第一、第二槽孔部218、219所形成外,亦能依據需求采用其他型態,并不以本實用新型的圖式中所揭露的型態為限。
參閱圖3與圖4,該電子致冷器3為一由半導體所制成的致冷晶片,該電子致冷器3具有一低溫端31及一高溫端32,并得以通過導入電流而在相反兩端產生溫差。定義該低溫端31朝向該制冷區201,而該高溫端32朝向該散熱區202,該制冷區201是與該輸出口211相連通,而該散熱區202與該散熱口212相連通。每一散熱器4具有一基板部41,及多個自該基板部41向外延伸的散熱片部42,所述基板部41是分別貼附于該電子致冷器3的該低溫端31及該高溫端32。其中,所述散熱器4是分別位于該制冷區201及該散熱區202,該外殼2的隔板22是抵靠于該電子致冷器3的高溫端32,位于該散熱區202的散熱器4的基板部41,是經由該隔板22的穿孔221而貼附該電子致冷器3的高溫端32。該電子致冷器3的高溫端32的熱能會傳遞至在該散熱區202中的散熱器4的基板部41,并由和空氣接觸面積相對較大的散熱片部42傳導至空氣中,借此進行散熱;而該低溫端31則會吸收在該制冷區201中的散熱器4的熱量,借此達到制冷的目的。
參閱圖5,所述風扇機構6是分別連接于所述散熱器4遠離所述進氣口213的一端,且所述散熱器4是分別朝向所述進氣口213,故所述風扇機構6運轉時,能提供使外界空氣經由所述進氣口213流入該容置空間200的動力,使得外界空氣朝向所述散熱器4流動。當空氣經由所述進氣口213分別吹向所述散熱器4時,流過位于該散熱區202中的散熱器4的氣流,能將該散熱器4中的熱能帶走,借此達到散熱的目的;而流過位于該制冷區201中的散熱器4的氣流,則會形成冷空氣,并經由該連接于該輸出口211的輸出管5輸出。由于該輸出管5得以朝向該椅身1輸出冷空氣,故縱然有乘坐者乘坐于該椅身1上,仍然得以通過所述的冷空氣進行降溫,避免讓乘坐者在乘坐時感到悶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