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兒童汽車領域,特別是一種兒童四輪驅動車及其底盤。
背景技術:
兒童汽車是一種成人汽車駕駛模擬裝置,駕駛兒童汽車時的感覺接近于駕駛成人汽車時的感覺。兒童汽車有著調動孩子積極性、促進思維發展并形成手腦并用、動手操作習慣等諸多作用和優點。兒童汽車的構造與實際成人汽車的構造類似但相對兒童玩具汽車構造更加復雜,其內部具備電機、差速器等類似成人汽車的零部件。現有技術中,兒童玩具汽車中并未加設有差速器、電機,更不具備四驅傳動系統,兒童玩具汽車往往僅是通過簡單的電機直接帶動驅動車輪前進,設計不合理,穩定性能不佳,而成人汽車的四驅傳動系統結構過于復雜,不適用于兒童汽車。因而,需要設計一種設計合理、結構簡單、操作簡單方便的兒童四輪驅動車。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兒童四輪驅動車的底盤及具有該底盤的兒童四輪驅動車,其通過電機驅動差速器實現兩輪或四輪驅動,操作簡單方便。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兒童四輪驅動車的底盤,包括支架、設置于所述支架上的用于方向控制的方向盤組件,所述底盤還包括用于提供驅動力的電機;
所述底盤進一步包括設置于所述支架上的用于驅動兩側前輪的前差速器,所述電機通過傳動機構和所述前差速器相連以驅動所述前差速器;
或,
所述底盤進一步包括設置于所述支架上的用于驅動兩側后輪的后差速器,所述電機通過傳動機構和所述后差速器相連以驅動所述后差速器;
或,
所述底盤進一步包括設置于所述支架上的用于驅動兩側前輪的前差速器、設置于所述支架上的用于驅動兩側后輪的后差速器,所述電機通過傳動機構和所述前差速器及所述后差速器相連以共同驅動所述前差速器及所述后差速器。
優選地,所述傳動機構包括前環鏈和后環鏈,所述電機設有與所述前環鏈和后環鏈相咬合傳動的鏈輪,所述前差速器設置有與所述前環鏈相咬合傳動的鏈輪,所述后差速器設置有與所述后環鏈相咬合傳動的鏈輪,所述前差速器和所述電機通過所述前環鏈相連且所述后差速器和所述電機通過所述后環鏈相連使得所述電機能夠驅動所述前差速器和后差速器。
更優選地,所述前環鏈可拆卸地設置在電機和前差速器之間;和/或,所述后環鏈可拆卸的設置在電機和后差速器之間。
優選地,所述電機位于所述前差速器和所述后差速器之間。
優選地,所述方向盤組件包括可轉動地設置于所述支架上的連桿、固定設置在所述連桿上端的方向盤、通過萬向節連接在所述連桿下端的擺動件,左右兩側前輪的輪軸分別通過第一傳動軸和所述前差速器相連,各前輪輪軸通過萬向節和所述第一傳動軸活動連接,所述擺動件分別通過牽引件連接至左右兩側前輪的輪軸以帶動前輪輪軸轉動換向。
更優選地,各所述牽引件分別包括一端部樞軸連接于所述擺動件的牽引桿、一端部樞軸連接于所述牽引桿的另一端部的連接頭,所述前輪輪軸可繞自身軸心線轉動地設于所述連接頭的另一端部上,且連接頭的所述另一端部和所述支架的左右側部樞軸連接,各所述樞軸的軸心線分別沿上下方向延伸。
更優選地,所述前輪輪軸和所述支架之間設置有減震裝置。
進一步地,所述支架包括本體、分別設置于所述本體左右兩側部的可隨前輪輪軸動作的浮動板,所述浮動板可上下轉動地連接于所述本體,所述減震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浮動板和所述本體上部之間的彈簧。
優選地,兩側的所述后輪的輪軸分別通過第二傳動軸和所述后差速器相連,所述后輪的輪軸通過萬向節和所述第二傳動軸活動連接,所述后輪的輪軸和所述支架之間設置有減震裝置。
更優選地,所述支架包括本體、兩個分別可上下轉動地連接于所述本體左右后側部的后浮動架,兩側的所述后輪的輪軸分別可繞自身軸心線轉動地設于所述后浮動架上,所述減震裝置包括設置于所述后浮動架和所述本體之間的彈簧。
一種具有所述的底盤的兒童四輪驅動車。
結合上述,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上技術方案,相比現有技術具有如下優點:通過電機驅動前差速器和/或后差速器,通過前差速器和/或后差速器將動力傳遞前輪和/或后輪,實現兩輪驅動或四輪驅動,操作簡單方便,更大范圍的滿足消費者使用需求。
附圖說明
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底盤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2為附圖1所示底盤的另一視角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附圖1所示底盤的前視圖;
附圖4為附圖1所示底盤的側視圖;
附圖5為附圖1所示底盤的俯視圖。
其中,1、支架;10、本體;11、前浮動板;12、后浮動架;13、轉換接頭;
20、電機;21、鏈輪;22、前環鏈;23、后環鏈;
30、前差速器;31、萬向節;32、第一傳動軸;33、萬向節;34、前輪輪軸;
40、后差速器;41、第二傳動軸;42、萬向節;43、后輪輪軸;
50、方向盤;51、連桿;52、萬向節;53、擺動件;54、牽引件;541、牽引桿;542、連接頭;
61、彈簧;62、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的技術人員理解。本實用新型中述及的方位詞是根據本領域人員的慣常觀察、使用角度及為了敘述方便而定義的,不限定具體的方向,如,“前”、“后”、“左”、“右”分別對應于附圖5中紙面的右側、左側、上側、下側。
兒童四輪驅動車是一種兒童汽車,包括底盤及設置在底盤上的座椅等其它部件,其中底盤是兒童四輪驅動車的核心部件。附圖1-5示出了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用于兒童四輪驅動車的底盤,它包括支架1、設置于支架1上的用于方向控制的方向盤組件、設置于支架1上的用于驅動兩側前輪的前差速器30、設置于支架1上的用于驅動兩側后輪的后差速器40。
底盤還包括一個用于向前差速器30和后差速器40提供驅動力的電機20,電機20位于前差速器30和后差速器40之間,前差速器30和后差速器40通過傳動機構和電機20相連。傳動機構包括前環鏈22和后環鏈23,電機20的輸出軸同軸設置有與前環鏈22和后環鏈23相咬合傳動的鏈輪21,前差速器30也設置有與前環鏈22相咬合傳動的鏈輪,后差速器40也設置有與后環鏈23相咬合傳動的鏈輪,前差速器30和電機20通過前環鏈22相連且后差速器40和電機20通過后環鏈23相連使得電機20能夠驅動前差速器30和后差速器40,采用一個電機20通過前后鏈環22、23傳動使前后四輪達到四驅的效果。其中,后環鏈23可拆卸地設置在電機20和后差速器40之間,將后環鏈23拆卸后,電機20僅驅動前差速器30,僅驅動兩側的前輪;前環鏈22可拆卸地設置在電機20和前差速器30之間,將前環鏈22拆卸后,電機20僅驅動后差速器40,僅驅動兩側的后輪。
除上述方式外,本實用新型的底盤還可通過如下的另一種實施方式實現僅前輪驅動:底盤上不設置后差速器和后環鏈,即,底盤包括電機20和前差速器30,驅動機構包括前環鏈22,電機20的輸出軸同軸設置有與前環鏈22相咬合傳動的鏈輪21,前差速器30也設置有與前環鏈22相咬合傳動的鏈輪,電機20僅和前差速器30通過前環鏈22相連,電機20僅驅動前差速器30,實現對兩側前輪的驅動,即兩驅。本實用新型的底盤還可通過如下的又一種實施方式實現僅后輪驅動:底盤上不設置前差速器30和前環鏈22,即,底盤包括電機20和后差速器40,驅動機構包括后環鏈23,電機20的輸出軸同軸設置有與后環鏈23相咬合傳動的鏈輪21,后差速器40也設置有與后環鏈23相咬合傳動的鏈輪,電機20僅和后差速器40通過后環鏈23相連,電機20僅驅動后差速器40,實現對兩側后輪的驅動,即兩驅。
前差速器30分別通過位于左右兩側的第一傳動軸32將動力傳遞至左右兩側的前輪。第一傳動軸32設置于支架1上且一端部通過萬向節31活動連接于前差速器30,第一傳動軸32的另一端部通過另一萬向節33和前輪輪軸34的端部活動連接。萬向節(universal joint)即萬向接頭是實現變角度動力傳遞的機件,用在需要改變傳動軸線方向的位置。通過萬向節連接兩個部件,既能允許兩個部件相對轉動還可傳遞扭矩等動力,因而前差速器30的動力可通過第一傳動軸32傳遞至前輪輪軸34,并能允許上述兩軸之間相對轉動。
后差速器40分別通過位于左右兩側的第二傳動軸41將動力傳遞至左右兩側的后輪。第二傳動軸41的一端部連接于后差速器40,第二傳動軸41的另一端部通過萬向節42和后輪的輪軸43活動連接。后差速器40的動力通過第二傳動軸41傳遞至后輪的輪軸43,且由于第二傳動軸41和后輪輪軸43通過萬向節42連接,能夠允許后輪輪軸43相對第二傳動軸41轉動。
上述底盤還具有方向控制和前后輪獨立減震的功能,下面對實現這些功能的結構進行詳細描述。
方向盤組件整體設置在支架1上并可相對支架1轉動,方向盤組件包括可轉動地設置于支架1上的連桿51、固定設置在連桿51上端的方向盤50、通過萬向節52連接在連桿51下端的擺動件53。擺動件53的左右兩端部各通過一牽引件54分別連接左右兩側前輪的輪軸34以帶動前輪輪軸34轉動換向。具體到本實施例中,牽引件54為由牽引桿541和連接頭542構成的組件,牽引桿541的一端部和擺動件53樞軸連接,牽引桿541的另一端部和連接頭542的一端部樞軸連接,連接頭542的另一端部上設置有供前輪輪軸34穿過的孔,前輪輪軸34可繞自身軸心線轉動地插設于連接頭542上,且連接頭542的該另一端部還和支架1的左或右側部樞軸連接,以上提及的各樞軸的軸心線均沿上下方向延伸。通過牽引件54將擺動件53的力傳遞至前輪輪軸34上,使得前輪輪軸34可前后轉動,從而可以換向。
兩側的前輪輪軸34和支架1之間分別設置有用于對前輪進行減震緩沖的減震裝置,兩側的后輪輪軸43和支架1之間分別設置有用于對后輪進行減震緩沖的減震裝置。上述減震裝置均為彈簧。具體到本實施例中,支架1包括本體10、兩個分別可上下轉動地連接于本體10左右前側部的前浮動架、兩個分別可上下轉動地連接于本體10左右后側部的后浮動架12;前浮動架由兩個前浮動板11、兩個轉換接頭13和連接頭542的所述另一端部構成,兩個前浮動板11大體相平行且間隔設置,第一傳動軸32位于兩個前浮動板11之間,前浮動板的一端通過前后延伸的樞軸可轉動地連接在本體左或右側端且另一端通過前后延伸的樞軸可轉動地連接一個轉換接頭13,轉換接頭13樞接于連接頭542的所述另一端部使得連接頭542可相對支架1前后轉動,前浮動架為類似四連桿機構的結構可相對本體變形浮動,由于前輪輪軸34插設于連接頭542上,即,前浮動架和前輪輪軸34相接,因而當地面不平造成前輪上下震動時,前浮動架可隨著前輪輪軸34而上下浮動,彈簧61就設置在前浮動架11和支架1的上部之間對前輪進行減震;兩側的后輪輪軸43分別可繞自身軸心線轉動地設置于兩個后浮動架12上,當地面不平造成后輪上下震動時,后浮動架12可隨著后輪輪軸43而上下浮動,彈簧62設置在后浮動架12和支架1之間對后輪進行減震,彈簧62具體設置在后輪輪軸43的上方。
該底盤的工作原理如下:通過相互咬合的鏈輪和前后環鏈22、23的傳動機構,電機20既能驅動前差速器30也能驅動后差速器40,前差速器30通過兩側的第一傳動軸32驅動兩側的前輪,后差速器40通過兩側的第二傳動軸41驅動兩側的后輪,實現通過一個電機20驅動前后四輪的效果,即四驅;
將后環鏈23拆卸后,電機20僅通過前環鏈22和前差速器30相連,只有兩側的前輪被驅動,實現通過電機20驅動前輪的效果,即兩驅;
將前環鏈22拆卸后,電機20僅通過后環鏈23和后差速器40相連,只有兩側的后輪被驅動,實現通過電機20驅動后輪的效果,即兩驅;
通過轉動方向盤50,連桿51、萬向節52將施加于方向盤50上的操作扭矩傳遞至擺動件53,擺動件53隨之左右擺動,在兩側牽引件54的牽拉下,左右前輪的輪軸34隨之相應轉動換向,達到方向控制的目的;
當地面不平造成前輪上下震動時,前浮動架11隨著前輪輪軸34相對支架1的本體10上下運動,頂設在前浮動架11和支架1上部間的彈簧61受擠壓發生形變而實現對前輪進行緩沖減振的功能;當地面不平造成后輪上下震動時,后輪輪軸43上下運動,設置在后輪輪軸43和支架1之間的彈簧62受擠壓發生形變而實現對后輪進行緩沖減震的功能;具有前后輪獨立減震的功能。
上述實施例只為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構思及特點,是優選的實施方式,其目的在于熟悉此項技術的人士能夠了解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并據以實施,并不能以此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根據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實質所作的等效變換或修飾,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