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卡車制動系統(tǒng)的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可顯可調壓式卡車制動閥。
背景技術:
剎車系統(tǒng)是保證車輛安全行駛的最重要的部件,目前存在的卡車制動閥,是比較單一的沒有壓力控制架構,沒有壓力調節(jié)結構,也沒有調節(jié)壓力可顯示結構,包括制動系統(tǒng)修理行業(yè)技術人員都無能為力,即使靠行業(yè)內技術人員經(jīng)驗去調整根本無法達到所要求的效果,無法根據(jù)實際制動需求調節(jié)剎車時輸出的壓力值和速度,經(jīng)常在重載時剎車力度不夠,空載時及輕載時容易造成車輪抱死、打滑、甩尾等現(xiàn)象,極易造成交通事故發(fā)生,同時降低輪胎使用壽命,還有剎車時,提起制動踏板原有制動閥解除制動時,氣體原路返回到控制制動閥再排放,因控制管路的距離很長,這樣延長了氣體排放時間所以也延長了解除制動時間,造成輪胎摩損嚴重,油耗過高,剎車鼓溫度過高降低了剎車片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可顯可調壓式卡車制動閥,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可顯可調壓式卡車制動閥,包括上蓋、殼體、壓力存儲腔、壓力工作腔、出氣口A、出氣口B、壓力緩沖腔、氣門、控制口、活塞、壓力表、調壓裝置、快排裝置通道、氣門彈簧、第一O型圈、第二O型圈、加溫裝置、皮墊、錐形擋座、氣孔、壓力調節(jié)裝置通道和消聲器;所述控制口設置在上蓋上側,控制口位于上蓋的中心位置,上蓋和殼體之間固定連接,控制口一側設置有快排裝置,控制口出口位置設置有皮墊,皮墊右側安裝有錐形擋座,控制口與皮墊之間有氣體充填;所述上蓋上設置有氣孔,氣孔位于控制口和錐形擋座之間,所述上蓋下側中間位置設置有活塞,活塞安裝在殼體內;所述活塞中心位置設置有頂柱,頂柱上設置有頂柱彈簧,頂柱外側為壓力工作腔,活塞下側設置有壓力存儲腔, 壓力存儲腔內安裝有氣門,氣門上設置有彈簧,所述頂柱位置與氣門頂端位置相對應,壓力存儲腔與壓力工作腔之間通過第一O型圈相分隔;所述壓力工作腔一端與出氣口A和出氣口B連通,出氣口A和出氣口B分別與各自對應的制動分泵連通;壓力工作腔另一端設置有調壓裝置;所述調壓裝置底部設置有調整螺絲,調壓裝置上側設置有壓力緩沖腔,調壓裝置通過壓力調節(jié)裝置通道連通至壓力緩沖腔,壓力緩沖腔與壓力表連通,調壓裝置和壓力表連通;所述控制口左側安裝有加溫裝置;所述壓力存儲腔下側安裝有消聲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上蓋和殼體之間通過螺栓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塞與殼體滑動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活塞與殼體滑動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氣門與壓力存儲腔滑動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壓力緩沖腔設置在壓力工作腔的上側,并通過第二O型圈與把壓力工作腔相分隔。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調壓裝置底部設置有調整螺絲。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壓力存儲腔下側安裝有消聲器。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所述調整螺絲與調壓裝置氣門和雙層密封組件固定連接。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方案:調壓裝置通過壓力調節(jié)裝置通道連通至壓力緩沖腔。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可顯可調壓式卡車制動閥設置有壓力調節(jié)結構,可以根據(jù)實際制動需求通過壓力表顯示的對應壓力去調節(jié)剎車時輸出的壓力值和速度,從而有效的避免了在重載時剎車力度不夠,空載及輕載時造成的車輪抱死、打滑、甩尾等現(xiàn)象,避免了交通事故的發(fā)生;
本可顯可調壓式卡車制動閥設置了快排裝置,可以快速釋放活塞腔內氣體,大大減少了解除制動時間,從而有效避免了輪胎摩損嚴重,油耗過高,剎車鼓溫度過高等現(xiàn)象,延長了剎車片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可顯可調壓式卡車制動閥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加溫裝置,2-控制口,3-氣孔,4-壓力表,5-壓力緩沖腔,6-調整螺絲,7-消聲器,8-壓力存儲腔,9-出氣口A,10-壓力工作腔,11-出氣口B,12-錐形擋座,13-皮墊,14-活塞,15-上蓋,16-壓力調節(jié)裝置通道,17-氣門,18-氣門彈簧,19-第一0型圈,20-殼體,21-快排裝置通道,22-調壓裝置,23-第二O型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請參閱圖1,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一種可顯可調壓式卡車制動閥,包括上蓋15、殼體20、壓力存儲腔8、壓力工作腔10、出氣口A9、出氣口B11、壓力緩沖腔5、氣門17、控制口2、活塞14、壓力表4、調壓裝置22、快排裝置通道21、氣門彈簧18、第一O型圈19、第二O型圈23、加溫裝置1、皮墊13、錐形擋座12、氣孔3、壓力調節(jié)裝置通道16和消聲器7;
所述控制口2設置在上蓋15上側,控制口2位于上蓋15的中心位置,上蓋15和殼體20之間通過螺栓連接,控制口2一側設置有快排裝置,控制口2出口位置設置有皮墊13,皮墊13右側安裝有錐形擋座12,控制口2與皮墊13之間有氣體充填;所述上蓋15上設置有氣孔3,氣孔3位于控制口2和錐形擋座12之間,所述上蓋15下側中間位置設置有活塞14,活塞14安裝在殼體20內,活塞14與殼體20滑動連接;控制口2在制動時壓力推動皮墊13堵住錐形擋座12,把氣體引入氣孔3然后進入到活塞14上方,解除制動時活塞14上方氣體經(jīng)過氣孔3把皮墊13推向反方向經(jīng)過錐形擋座12快速排放;所述活塞14中心位置設置有頂柱,頂柱上設置有頂柱彈簧,頂柱外側為壓力工作腔10,活塞14下側設置有壓力存儲腔8,壓力存儲腔8內安裝有氣門17,氣門17與壓力存儲腔8滑動連接,氣門17上設置有彈簧18,所述頂柱位置與氣門17頂端位置相對應,壓力存儲腔8 與壓力工作腔10之間通過第一O型圈19相分隔;所述壓力工作腔10一端與出氣口A9和出氣口B11連通,出氣口A9和出氣口B11分別與各自對應的制動分泵連通,通過制動泵達到制動的效果;壓力工作腔10另一端設置有調壓裝置22;頂柱用于推動壓力存儲腔8內的氣門17向下移動從而把壓力存儲腔8內的壓力釋放至壓力工作腔10和調壓裝置22;所述調壓裝置22底部設置有調整螺絲6,調整螺絲6通過彈簧連接至調壓裝置氣門和雙層密封組件,通過控制調整螺絲6可以實現(xiàn)調壓裝置氣門和雙層密封組件的上下移動,從而實現(xiàn)控制氣體通過調壓裝置22的量;調壓裝置22上側設置有壓力緩沖腔5,調壓裝置22通過壓力調節(jié)裝置通道16連通至壓力緩沖腔5,壓力緩沖腔5設置在壓力工作腔10的上側,并通過第二O型圈23與把壓力工作腔10相分隔,壓力緩沖腔5與壓力表4連通,調壓裝置22和壓力表4連通,觀察壓力表4可以根據(jù)車型、路況和載貨重量以及司機的制動要求,通過調整調整調節(jié)螺絲6使壓力表4到達所需要的壓力值,調節(jié)裝置通道16會把相應的壓力輸送至活塞14下方的壓力緩沖腔5內,起到緩和活塞14下移速度;所述控制口2左側安裝有加溫裝置1,加溫裝置1可以在冬季使閥體處于合適溫度,這樣有效的保護制動閥不會被凍住;所述壓力存儲腔8下側安裝有消聲器7。
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當采用制動時氣體通過控制口2進入快排裝置,氣體壓力推動皮墊13滑動堵住錐形擋座12,這時控制口2的氣體通過氣孔3進入下殼體20,推動活塞14向下移動,在移動過程中活塞14下側中間位置的頂柱推動氣門17向下滑動,這時在壓力存儲腔8內的氣體釋放到壓力工作腔10然后通過出氣口A9和出氣口B11分別到達與出氣口A9和出氣口B11對應的制動分泵,從而實現(xiàn)對各個車輪進行制動的效果。在這個制動過程的同時壓力工作腔10氣體也進入調壓裝置22,通過控制調整螺絲6可以實現(xiàn)調壓裝置氣門和雙層密封組件的上下移動,從而達到控制通過調壓裝置22的氣體量,從而控制壓力緩沖腔5內的氣體量,壓力緩沖腔5內的氣體多少可以控制活塞14的移動速度,壓力緩沖腔5內的氣體多,壓力越大活塞下浮越緩慢,相反的壓力緩沖腔5內的氣體少,對應壓力越小,活塞下浮速度越快,設定的初始壓力一般為1-2MPa左右,在調壓裝置22內調整好的壓力可以通 過壓力表4直觀的觀察到,然后可以根據(jù)車型、路況和載貨重量,以及司機的制動要求,通過壓力表4顯示的對應壓力,直觀的調節(jié)至所需制動力,對應壓力范圍0.1-0.3Mpa,從而起到制動壓力緩和、均勻、線性、剎車柔和,有效防止輪胎抱死現(xiàn)象出現(xiàn)。
當解除制動后控制口2內氣體斷開,皮墊13因氣孔3下方內返回的氣體會把皮墊吹回至反方向控制口2,氣體會瞬間在錐形擋座12排出,活塞14上方因沒有了壓力推動所以在下方彈簧的作用下迅速上移解除制動。冬季加溫裝置1可以保持在恒溫28°±5°,在快排裝置的作用下水分也會在快排裝置迅速排出有效防止冬季結冰。
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而言,顯然本實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實施例的細節(jié),而且在不背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況下,能夠以其他的具體形式實現(xiàn)本實用新型。因此,無論從哪一點來看,均應將實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實用新型的范圍由所附權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說明限定,因此旨在將落在權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義和范圍內的所有變化囊括在本實用新型內。不應將權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圖標記視為限制所涉及的權利要求。
此外,應當理解,雖然本說明書按照實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個實施方式僅包含一個獨立的技術方案,說明書的這種敘述方式僅僅是為清楚起見,本領域技術人員應當將說明書作為一個整體,各實施例中的技術方案也可以經(jīng)適當組合,形成本領域技術人員可以理解的其他實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