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兒童汽車設計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童車防滾梁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市場上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兒童四輪車,兒童四輪車的結構與普通汽車的結構基本相同,在電池的驅動下,兒童可在車子內操控汽車,進行前進、后退等控制,一方面,可鍛煉兒童的駕駛技巧;另一方面,也為兒童帶來娛樂趣味性。
然而,現有的兒童四輪車,并未設計有防滾梁結構,具有以下不足:(1)童車強度低,易損壞;(2)具有仿真度不高的問題,從而降低了兒童的駕駛體驗。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童車防滾梁結構,可有效解決上述問題。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童車防滾梁結構,包括防滾梁骨架(1),所述防滾梁骨架(1)具有若干個支腿(2),每個所述支腿(2)通過鎖死單元(3)可拆卸固定于車體骨架上;
其中,所述鎖死單元(3)包括固定螺柱(3.1)、活動螺母(3.2)、螺母底座(3.3)和固定螺桿(3.4);
所述固定螺桿(3.4)包括螺桿本體(3.4.1)以及一體成型固定于所述螺桿本體(3.4.1)頂端的螺帽(3.4.2);所述螺帽(3.4.2)為錐形結構,自頂向底其截面直徑逐漸增大;
所述活動螺母(3.2)包括螺母本體,所述螺母本體具有內螺紋,所述螺母本體的頂端為敞口結構,所述螺母本體的底端形成有圓柱凸臺,所述圓柱凸臺開設有內徑小于所述螺母本體的內徑的凸臺通孔;
所述螺母底座(3.3)包括上圓柱形底座(3.3.1)以及從所述上圓柱形底座(3.3.1)延伸出的下圓柱形底座(3.3.2);所述上圓柱形底座(3.3.1)和所述下圓柱形底座(3.3.2)開設有貫通的通孔(3.3.3);所述通孔(3.3.3)的直徑大于所述螺桿本體(3.4.1)的外徑,但小于所述螺帽(3.4.2)的直徑;所述上圓柱形底座(3.3.1)套設于所述活動螺母(3.2)的內部,且位于所述圓柱凸臺的上面;所述下圓柱形底座(3.3.2)從所述圓柱凸臺的凸臺通孔伸出并延伸到所述活動螺母(3.2)的外部;
所述固定螺桿(3.4)的螺桿本體(3.4.1)按從上向下方向穿過所述螺母底座(3.3)的通孔(3.3.3),而延伸到所述螺母底座(3.3)的底部,然后,所述固定螺桿(3.4)的底部以螺旋方式固定到車體骨架上,由于所述固定螺桿(3.4)的螺帽直徑大于所述螺母底座(3.3)的通孔(3.3.3)直徑,因此,所述螺母底座(3.3)以及位于所述螺母底座(3.3)外部的活動螺母(3.2)不會從所述固定螺桿(3.4)上脫離;
所述固定螺柱(3.1)的頂端與支腿(2)的底部固定連接;所述固定螺柱(3.1)具有與所述活動螺母(3.2)的內螺紋相適配的外螺紋,所述固定螺柱(3.1)開設有錐形空腔,所述錐形空腔按自底向頂方向,直徑逐漸減?。?/p>
旋轉所述活動螺母(3.2),使所述固定螺柱(3.1)逐漸向下旋入到所述活動螺母(3.2)的內腔,并且,在所述固定螺柱(3.1)逐漸向下旋入的過程中,所述固定螺桿(3.4)的螺帽(3.4.2)逐漸旋入到所述固定螺柱(3.1)的錐形空腔內,通過錐形的螺帽(3.4.2)和錐形空腔的配合、以及所述活動螺母(3.2)和所述固定螺柱(3.1)的螺紋連接固定作用,將所述固定螺柱(3.1)緊固于所述活動螺母(3.2)。
優選的,所述防滾梁骨架(1)包括靠近車尾的后防滾梁(1.1)、以及分別位于所述后防滾梁(1.1)左右兩側的左防滾梁(1.2)和右防滾梁(1.3)。
優選的,所述左防滾梁(1.2)和所述右防滾梁(1.3)分別與所述后防滾梁(1.1)的兩端采用焊接形式固定連接形成整體。
優選的,所述防滾梁骨架(1)的外部包覆有防護套。
優選的,所述防護套為橡膠套。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童車防滾梁結構具有以下優點:
可有效提高童車的仿真度以及結構強度,從而提高兒童駕駛體驗。另外,通過對鎖死單元的獨特設計,可進行快速拆裝,具有安裝結構簡單,無需拼焊在車體上的優點;另外,還可在搬運過程中盡量減少空間,方便運輸。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童車防滾梁結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童車防滾梁結構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鎖死單元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固定螺桿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活動螺母的結構示意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螺母底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7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固定螺柱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童車防滾梁結構,應用于童車上,可有效提高童車的仿真度以及結構強度,從而提高兒童駕駛體驗。另外,通過對鎖死單元的獨特設計,可進行快速拆裝,具有安裝結構簡單,無需拼焊在車體上的優點;另外,還可在搬運過程中盡量減少空間,方便運輸。
參考圖1-圖7,童車防滾梁結構包括防滾梁骨架1,防滾梁骨架1包括靠近車尾的后防滾梁1.1、以及分別位于后防滾梁1.1左右兩側的左防滾梁1.2和右防滾梁1.3,其中,左防滾梁1.2和右防滾梁1.3分別與后防滾梁1.1的兩端采用焊接形式固定連接形成整體,從而達到拆卸方便的優點;此外,防滾梁骨架1的外部包覆有防護套,防護套優選采用橡膠套,能更有效的對使用者及周圍范圍內的人員進行保護。
防滾梁骨架1具有若干個支腿2,在圖1中,共設置有4個支腿,每個支腿2通過鎖死單元3可拆卸固定于車體骨架上;
其中,鎖死單元屬于本實用新型的重點,鎖死單元3包括固定螺柱3.1、活動螺母3.2、螺母底座3.3和固定螺桿3.4;
固定螺桿3.4包括螺桿本體3.4.1以及一體成型固定于螺桿本體3.4.1頂端的螺帽3.4.2;螺帽3.4.2為錐形結構,自頂向底其截面直徑逐漸增大;
活動螺母3.2包括螺母本體,螺母本體具有內螺紋,螺母本體的頂端為敞口結構,螺母本體的底端形成有圓柱凸臺,圓柱凸臺開設有內徑小于螺母本體的內徑的凸臺通孔;
螺母底座3.3包括上圓柱形底座3.3.1以及從上圓柱形底座3.3.1延伸出的下圓柱形底座3.3.2;上圓柱形底座3.3.1和下圓柱形底座3.3.2開設有貫通的通孔3.3.3;通孔3.3.3的直徑大于螺桿本體3.4.1的外徑,但小于螺帽3.4.2的直徑;上圓柱形底座3.3.1套設于活動螺母3.2的內部,且位于圓柱凸臺的上面;下圓柱形底座3.3.2從圓柱凸臺的凸臺通孔伸出并延伸到活動螺母3.2的外部;
固定螺桿3.4的螺桿本體3.4.1按從上向下方向穿過螺母底座3.3的通孔3.3.3,而延伸到螺母底座3.3的底部,然后,固定螺桿3.4的底部以螺旋方式固定到車體骨架上,由于固定螺桿3.4的螺帽直徑大于螺母底座3.3的通孔3.3.3直徑,因此,螺母底座3.3以及位于螺母底座3.3外部的活動螺母3.2不會從固定螺桿3.4上脫離;
固定螺柱3.1的頂端與支腿2的底部固定連接;固定螺柱3.1具有與活動螺母3.2的內螺紋相適配的外螺紋,固定螺柱3.1開設有錐形空腔,錐形空腔按自底向頂方向,直徑逐漸減小;
旋轉活動螺母3.2,使固定螺柱3.1逐漸向下旋入到活動螺母3.2的內腔,并且,在固定螺柱3.1逐漸向下旋入的過程中,固定螺桿3.4的螺帽3.4.2逐漸旋入到固定螺柱3.1的錐形空腔內,通過錐形的螺帽3.4.2和錐形空腔的配合、以及活動螺母3.2和固定螺柱3.1的螺紋連接固定作用,將固定螺柱3.1緊固于活動螺母3.2。
鎖死單元的安裝過程,可概括描述為:
(1)在車體骨架對應位置鉆有螺紋孔;
(2)活動螺母采用敞口朝上的放置方式,將螺母底座套于活動螺母的內腔,并使螺母底座的下圓柱形底座從活動螺母底部的凸臺通孔伸出;由于螺母底座和活動螺母的圓柱凸臺的限位作用,使螺母底座被卡在活動螺母上;
(3)將固定螺桿的螺帽置于活動螺母的內腔,使固定螺桿的螺桿本體向下穿過螺母底座的通孔后,通過螺紋連接方式旋入車體骨架的螺紋孔,從而將固定螺桿的底部緊固到車體骨架;
(4)由于活動螺母可自由旋轉,因此,將固定螺柱的頂端與支腿焊接固定,將固定螺柱的底端不斷旋入到活動螺母的內部,在不斷旋入過程中,固定螺桿的螺帽逐漸插入到固定螺柱的錐形腔體中,通過錐形的螺帽和錐形空腔的配合、以及活動螺母和固定螺柱的螺紋連接固定作用,在這雙重作用下,將固定螺柱緊固于活動螺母上,從而最終實現將支腿固定于車體骨架上。上述連接安裝方式,具有拆裝方便的優點,當需要運輸時,可拆卸下防滾梁,減少運輸空間的占用。通過在童車增加防滾梁,可有效增加童車的結構強度。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