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電氣化鐵路接觸網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腕臂連接及承力索支撐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電氣化鐵道接觸網鋁合金腕臂系統,采用德國原型模式,平腕臂與斜腕臂間的連接采用鋁合金套管座,承力索通過固定在平腕臂上鋁合金承力索座進行支撐。鋁合金套管座與鋁合金承力索座兩部分結構,使得零件種類多,現場安裝的工作量大,連接件多也存在潛在風險,而且鋁合金承力索座與鋁合金套管座安裝后之間存在一定的距離,使得兩者之間的腕臂管,可能因彎矩過大而造成彎曲,并且二者均采用鋁合金重力鑄造工藝,廢品率高,且零件內部容易產生夾渣、氣孔等鑄造缺陷。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設計一種腕臂連接及承力索支撐裝置,將承力索座與套管座結構合二為一,簡化了零件的種類和數量,便于施工,連接件數量的減少極大的降低了潛在的運營風險,穩定性能好,抗張性能好,使生產、安裝、調試、維修和運營更方便、更可靠。
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腕臂連接及承力索支撐裝置,包括承力索座與套管座,所述套管座連接于承力索座下部,所述承力索座包括托線夾和承力索壓塊,所述承力索壓塊通過緊固螺栓固定在托線夾上部,且托線夾和承力索壓塊內側均制有線槽,所述套管座包括第一套管座本體和第二套管座本體,所述第一套管座本體與第二套管座本體均為一端鉸接的抱箍結構,且第一套管座本體下部與第二套管座本體上部分別設置第一連接耳與第二連接耳,所述第一連接耳與第二連接耳通過連接螺栓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連接耳與第二連接耳均為單耳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連接耳為雙耳結構,第二連接耳為單耳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第二套管座本體下部設有拉線環。
進一步的,所述托線夾和承力索壓塊內側均制有兩個線槽,緊固螺栓位于兩個線槽之間。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優點和效果:采用新穎的結構設計和新的制造工藝,將原鋁合金承力索座、鋁合金套管座兩種零件功能合二為一,在兼具原產品功能的同時,減少了零件種類及緊固件數量,降低了生產成本,方便了現場施工。采用鋁合金鍛造制造工藝,提高成品率的同時,改善了零件性能,降低了工人職業健康風險,同時降低了零件的生產制造成本,使產品更具市場競爭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第一種實施例的結構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第二種實施例的結構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附圖1和2描述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實施例。
腕臂連接及承力索支撐裝置,包括承力索座1與套管座2,所述套管座2連接于承力索座1下部,所述承力索座1包括托線夾3和承力索壓塊4,所述承力索壓塊4通過緊固螺栓5固定在托線夾3上部,且托線夾3和承力索壓塊4內側均制有兩個線槽6,緊固螺栓5位于兩個線槽6之間。所述套管座2包括第一套管座本體7和第二套管座本體8,所述第一套管座本體7與第二套管座本體8均為一端鉸接的抱箍結構,另一端使用螺栓緊固,且第一套管座7本體下部與第二套管座本體8上部分別設置第一連接耳9與第二連接耳10,所述第一連接耳9與第二連接耳10通過連接螺栓11連接,可實現第一套管座本體7與第二套管座本體8間的自由轉動。所述第一連接耳9與第二連接耳10均為單耳結構。所述第二套管座本體8下部設有拉線環12。
結合附圖3和4描述本發明的第二種實施例。
其基本結構與第一種實施例相同,不同的是:所述第一連接耳9為雙耳結構,第二連接耳10為單耳結構,雙耳連接更可靠,安裝使用方便、安全。
本實用新型第一套管座本體7與第二套管座本體8采用鋁合金鍛造工藝制造而成。
本實用新型安裝方法:將套管座2的第一套管座本體7與第二套管座本體8的抱箍結構內分別套入平、斜腕臂,并使抱箍圓弧部分別與平、斜腕臂圓弧面相接觸后,通過螺栓緊固第一套管座本體7與第二套管座本體8,實現套管座2與腕臂管的連接固定;再將承力索線索放入承力索壓塊4的線槽6弧形面內,再將承力索壓塊4的線槽6弧形面與承力索線索的圓弧面緊密接觸后,通過緊固螺栓5緊固托線夾3和承力索壓塊4,以實現本實用新型的最終功能,同時連接承力索線索、平腕臂以及斜腕臂;第二套管座本體8下部設有拉線環12,用于連接定位管斜拉線。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并非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實施范圍,故凡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述內容所做的等同變化,均應包括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