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軌道運輸車,特別是涉及一種水平固定式軌道運輸車。
背景技術:
在對某工程進行加寬改造過程中,采用的改造方案是鋼結構雙吊桿懸吊方案。因此,在此過程中,會涉及到對結構中的桁架梁等裝載物進行運輸吊裝。水平運輸車是桁架梁吊裝關鍵技術環節,需達到以下幾方面的工作需求:(1)使桁架梁安全快速的提升,滿足提升高度25米;(2)水平推進過程中對軌道無影響,梁體變形滿足設計要求;(3)梁、車可快速分離,分離過程對軌道無影響。為滿足上述要求,項目團隊設計一種水平固定式軌道運輸車。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水平固定式軌道運輸車,要解決的裝載物運輸吊裝過程中運輸過程中裝載物變形較大、車整體較重、對軌道有影響以及在提升時裝載物與車體分離麻煩、提升速度較慢的技術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水平固定式軌道運輸車,包括車身主體和連接在車身主體下方的車輪,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身主體包括水平的底架以及一組間隔且垂直連接在底架上的托架;所述車輪均勻分布在底架下方。
優選的,所述托架有兩個、平行間隔連接在底架的兩端。優選的,所述托架包括垂直連接在底架上的豎向支撐、垂直連接在豎向支撐上端的水平托板和連接在水平托板兩側的限位裝置。
優選的,所述底架包括兩根相互平行的主梁以及平行間隔連接在兩根主梁之間的連接梁。
優選的,所述連接梁包括一排型鋼梁或者包括一排上連接梁和一排下連接梁;所述上連接梁連接在兩根主梁頂面之間;所述下連接梁連接在兩根主梁底面之間。
優選的,所述底架還包括加強筋,所述加強筋與連接梁平行、且間隔連接在兩根主梁之間。
優選的,所述車輪有兩對,每個車輪通過連接組件對應連接在兩根主梁的下方。
優選的,所述連接組件包括一塊水平板、兩塊豎向板以及一根水平連接在兩塊豎向板之間的車軸;所述豎向板平行間隔、垂直連接在水平板下表面;
所述車輪是深溝球軸承輪,車輪上的溝槽卡在軌道上;所述車身主體上、沿著運輸車移動方向上連接有纜繩。
優選的,所述限位裝置包括限位立柱;所述限位立柱連接在水平托板兩側的邊部;所述限位立柱的內側設有鋼鍥鐵。
優選的,所述限位裝置包括半圓形卡環;所述卡環連接水平托板的上表面兩端,卡環的一端與水平托板鉸接連接,另一端與水平托板通過螺栓連接。
優選的,所述卡環的內側、水平托板的上表面的兩端連接有短立柱。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體現如下。
1、本實用新型在車身主體的底架上設置一組間隔且垂直的托架,裝載物水平放置在托架上,從而使裝載物變形較小、提升時裝載物與車體分離簡單以及提升速度較快。
2、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制作方便,而且在使用過程中能夠循環利用,方便運轉,節省了軌道運輸吊裝的成本,并且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在運輸過程中車整體較輕,對軌道有影響較小。
3、本實用新型中的運輸車與運行軌道相適應,車輪上可以設有防滑軌設置,在推動運輸車過程中能夠嚴格控制速度,平穩到達指定吊裝地點,從而提高了安全系數。
4、本實用新型在結構頂部安裝限位裝置,從而防止了裝載物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碰撞,導致裝載物的破壞。
5、本實用新型直接安裝在所要吊裝的裝載物下方的軌道上,從而使得吊裝更為簡便,提高運輸吊裝的效率。
6、本實用新型利用人工推動運輸車移動,通過人工制動,增強了運輸車的可操控性,減小了運輸車對軌道的損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連接梁為兩排時的平面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連接梁為兩排時的側面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與軌道連接的立面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使用狀態立面示意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底架上設置加強筋的一種實施例圖。
圖7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二的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三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1-主梁、2-車輪、3-連接梁、4-豎向支撐、5-限位立柱、6-水平板、7-豎向板、8-車軸、9-鋼鍥鐵、10-加強筋、11-裝載物、12-水平托板、13-軌道、14-卡環、15-短立柱。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如圖1、2、3、4、5、6所示,這種水平固定式軌道運輸車,包括車身主體和連接在車身主體下方的車輪2,所述車身主體包括水平的底架以及一組間隔且垂直連接在底架上的托架;所述車輪2均勻分布在底架下方。
本實施例中,所述托架有兩個、平行間隔連接在底架的兩端。
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托架可以設置3、4、5、6等多個,托架平行間隔連接在底架上;托架的數目可以根據裝載物11的尺寸及重量決定。
本實施例中,所述托架包括垂直連接在底架上的豎向支撐4、垂直連接在豎向支撐4上端的水平托板12和連接在水平托板12兩側的限位裝置。該限位裝置的安裝防止了裝載物11在運輸過程中發生碰撞,保護了裝載物11的完整性。
本實施例中,所述豎向支撐4是一塊方形板。
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豎向支撐4可以是一組均勻間隔排布的立柱。
所述底架包括兩根相互平行的主梁1以及平行間隔連接在兩根主梁1之間的連接梁3;
本實施例中,所述主梁1為工字鋼梁。
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所述主梁1也可以為H形鋼梁。
如圖1、2所示,所述連接梁3包括一排上連接梁和一排下連接梁;所述上連接梁連接在兩根主梁1頂面之間;所述下連接梁連接在兩根主梁1底面之間。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上連接梁與下連接梁交錯設置;當然在其他實施例中,上連接梁與下連接梁也可以一一對應設置。
如圖3、4、5、6所示,所述連接梁3為在兩根主梁1之間設置的一排型鋼梁;型鋼梁平行間隔連接在兩根主梁1腹板之間。
如圖6所示,其他實施例中,所述底架還可以包括加強筋10,所述加強筋10與連接梁3平行、且間隔連接在兩根主梁1之間。
本實施例中,所述車輪2有兩對,每個車輪2通過連接組件對應連接在兩根主梁1的下方;
本實施例中,所述連接組件包括一塊水平板6、兩塊豎向板7以及一根水平連接在兩塊豎向板7之間的車軸8;所述豎向板7平行間隔、垂直連接在水平板6下表面。
所述車輪2是深溝球軸承輪,車輪2上的溝槽卡在軌道13上;所述車身主體上、沿著運輸車移動方向上連接有纜繩。
所述車輪2與軌道13的接觸面上可以設防滑軌裝置。
所述限位裝置包括限位立柱5;所述限位立柱5連接在水平托板12兩側的邊部;所述限位立柱5的內側設有鋼鍥鐵9。
如圖4所示,為了防止裝載物11的左右移動,在所述限位立柱5內側與運送的物料之間還連接有鋼鍥鐵9,進一步限位物料,防止其移動。
實施例2,如圖7所示,與實施例一不同的是,所述限位裝置包括半圓形卡環14;所述卡環14連接水平托板12的上表面兩端,卡環14的一端與水平托板12鉸接連接,另一端與水平托板12通過螺栓連接。
實施例3,如圖8所示,與實施例二不同的是,為了防止裝載物11的左右移動,所述卡環14的內側、水平托板12的上表面的兩端還可以連接有短立柱15。
本實用新型的運用,以運輸的桁架結構中的中梁為例,即所述的裝載物11為中梁。
水平運輸方式是中梁能否順利安裝的關鍵技術環節,因為水平運輸方式的選擇決定了中梁垂直吊裝方式的選擇,此外,水平運輸方式既要保證中梁能夠到達安裝位置,又要保證運輸過程中中梁與既有設備設施的安全性,還要保證中梁運輸到位后提升安全。
在本實施例中,運輸車的車身主體是由H型鋼焊接方式搭載直徑為20cm的深溝球軸承輪組成,鑄鋼軸承輪單輪稱重3噸,尺寸為8000 mm×1500 mm×600 mm;搭載中梁后,運輸車與中梁邊界距離站臺269mm,確保運輸過程中,既有設備設施的安全。
本實施例中,所述車輪2為定制軌道車輪,有防滑軌設置,然后在推動運輸車過程中嚴格控制速度,推動平穩到達指定吊裝地點。為防止運輸車自重過大,跨度過長,所述車身主體上、沿著運輸車移動方向上前后綁上纜繩,前拉后拽控制速度,保證運輸車勻速前進及制動。
本實用新型的前進及制動方式
1)前進方式
讓運輸車載上中梁在軌道上運行,由人工推動達到預定位置后,進行中梁結構的安裝。
2)制動方式
運輸車運輸中梁到指定位置時,安排人員拉扯運輸車尾部5cm直徑纜繩為主制動方式,同時當運輸車減速至快停止時,在車輪前側安放枕木輔助制動。在運輸車完全停止后,在運輸車各轱轆前后方向均設置鐵楔,將運輸車固定,防止運輸車再產生移動。
運輸車自重加上桁架自重總重量為4.5T,經過工廠實驗由6人可以勻速推動,前進速度為10m/min,推動到最遠端為110米,需要11分鐘,由于運輸車為勻速直線運動即受力平衡,推力等于阻力f=μN =0.02*4500*9.8=882N。一個人的力為300N左右,所以6個人完全可以用拉繩的方法制動住運輸車,同時在車輪前側安放枕木輔助制動達到萬無一失。
本實用新型運輸中梁的步驟為:
第一步:中梁與運輸車組裝。
(1)在施工場地內檢查運輸車的定制軌道車輪及卡環的性能。
(2)檢查擬安裝的中梁外觀及標號是否與安裝計劃一致。
(3)采用吊車將中梁吊裝至運輸車上,并用卡環將中梁固定在運輸車上,檢查卡環是否完全卡死。
(4)將檢查完的鋼絲繩固定在運輸車上的吊點上,將固定好的中梁與運輸車一并吊裝至運輸板車上。
(5)由運輸板車將固定好的中梁和運輸車運至指定吊裝施工場地。
第二步:中梁與運輸車吊裝至5號線行車軌道上。
(1)在中梁兩端固定好牽引繩。
(2)檢查150噸吊車支腿、鋼絲繩、吊鉤狀態。
(3)將檢查完的鋼絲繩固定在運輸車上的吊點上,將固定好的中梁與運輸車一并離吊運輸板車。
(4)由軌道上信號工一起指揮,將中梁與運輸車吊裝至軌道上。在與軌道接觸前2cm時,要求吊車以最慢速度進行下降,直至運輸車車輪與軌道完整接觸,防止運輸車對軌道產生磕碰;整個吊裝過程中,始終采用牽引繩保證裝載物的平穩性。
第三步:將運輸車、中梁運輸至吊裝安裝位置。
(1)采取人工推進方式使運輸車達到指定位置;推進過程共需6人;
(2)6名工人在運輸車兩側對稱排列,協同推進;靠近站臺側工人移動空間較小,距站臺僅10cm左右,因此,推進工程中,以靠近站臺側工人口令為主;
(3)行進過程中,運輸車速度控制在10m/min左右,即可控制整體速度,又可確保運輸車穩定制動。
(4)到吊裝點,6個人完全用拉繩的方法制動住運輸車,同時在車輪前側安放枕木輔助制動達到萬無一失。隨后對中梁進行吊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