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屬于空中軌道,尤其涉及一種轉向架、調節方法及運輸車輛。
背景技術:
1、空軌,專業名稱為“懸掛式單軌列車”,是一種新型中低運量軌道交通制式??哲壛熊囓圀w懸掛于軌道梁下方凌空“飛行”,被稱為“空中列車”。它具有不占用地面路權、環境適應性強等優點,兼具通勤和觀光功能。
2、空軌的轉向架可以連接軌道梁和位于軌道梁下方車體,且可以帶動車體沿軌道梁的延伸方向運動。
3、對于某些工況較復雜的應用場景,比如青藏高原、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內蒙古自治區北部等包含特大橫風的環境,如何保證運輸車輛的側滾在限界內并且不發生傾覆,且如何保證運輸車輛的橫移在界限內并且不發生脫軌,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旨在至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轉向架容易發生傾覆的技術問題。為此,本技術提供了一種轉向架、調節方法及運輸車輛。
2、第一方面,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轉向架,包括:
3、構架;
4、輪對組成,安裝于所述構架,用于與軌道滾動配合;
5、彈簧組成;
6、支架,與所述構架通過所述彈簧組成連接;所述支架和所述構架具有第一垂向間隔;
7、定位輪組成,安裝于所述支架,用于與軌道梁滾動配合;
8、垂向限位組成,安裝于所述構架或所述支架,且位于所述第一垂向間隔中;且所述垂向限位組成與所述構架或所述支架之間具有第二垂向間隔。
9、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轉向架包括多個所述垂向限位組成,多個所述垂向限位組成分別設置于所述構架的行駛方向的兩側,且位于所述轉向架的一系彈簧的上方。
10、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垂向限位組成包括:
11、垂向限位擋,與所述構架或所述支架之間具有所述第二垂向間隔;
12、垂向調節件,安裝于所述構架或所述支架,所述垂向調節件的輸出端與所述垂向限位擋連接;所述垂向調節件帶動所述垂向限位擋沿垂向運動以調節所述第二垂向間隔。
13、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垂向限位擋包括:
14、限位擋支撐座,具有安裝槽,所述限位擋支撐座安裝于所述垂向調節件的輸出端;
15、限位擋主體,具有彈性,安裝于所述安裝槽內且至少部分伸出于所述安裝槽。
16、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垂向限位組成還包括:
17、垂向間距檢測器,安裝于所述垂向調節件的輸出端或所述垂向限位擋上,用于檢測所述第二垂向間隔的檢測值;
18、控制器,與所垂向間距檢測器和所述垂向調節件均電連接;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垂向間距檢測器反饋的所述第二垂向間隔的檢測值,控制所述垂向調節件動作,以使所述第二垂向間隔的檢測值達到所述第二垂向間隔的設定值。
19、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垂向調節件安裝于所述構架,所述垂向限位組成還包括垂向調節墊,所述垂向調節墊設置于所述垂向調節件和所述構架,和/或,設置于所述垂向調節件和所述垂向限位擋之間。
20、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構架與所述軌道梁之間具有第一橫向間隔;
21、所述轉向架還包括安裝于所述構架上的橫向限位組成,所述橫向限位組成位于所述第一橫向間隔中;所述橫向限位組成與所述軌道梁之間具有第二橫向間隔。
22、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橫向間隔滿足y1<y<y2;其中,y為所述第二橫向間隔,y1=y11+y12,y11為所述輪對組成的車輪相對于所述軌道的最大橫移量,y12為構架相對于所述軌道的最大橫移量;y2=min(y21,y22),y21是爬軌側所述車輪最小掉軌的距離;y22是非爬軌側所述車輪最小掉軌的距離。
23、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橫向限位組成包括:
24、橫向限位擋,與所述軌道梁之間具有第二橫向間隔;
25、橫向調節件,安裝于所述構架,所述橫向調節件的輸出端與所述橫向限位組成連接,所述橫向調節件帶動所述橫向限位擋橫向運動以調節所述第二橫向間隔。
26、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橫向限位組成還包括:
27、橫向間距檢測器,設置于所述橫向限位組成或所述橫向調節件的輸出端,所述橫向間距檢測器用于檢測所述第二橫向間隔的檢測值;
28、控制器,與所述橫向間距檢測器和所述橫向調節件均電連接;所述控制器基于所述橫向間距檢測器反饋的所述第二橫向間隔的檢測值,控制所述橫向調節件動作,以使所述第二橫向間隔的檢測值達到所述第二橫向間隔的設定值。
29、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橫向限位擋包括:
30、安裝座,安裝于所述橫向調節件的輸出端;
31、限位輪,轉動連接于所述安裝座,所述限位輪與所述軌道梁之間具有所述第二橫向間隔。
32、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橫向限位組成還包括橫向調節墊;所述橫向調節墊設置于所述橫向調節件和所述構架之間,和/或,設置于所述橫向調節件和所述橫向限位擋之間。
33、在一些實施例中,所述轉向架包括多個所述橫向限位組成,多個所述橫向限位組成分別設置于所述構架的行駛方向的兩側。
34、第二方面,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調節方法,基于第一方面的轉向架來實現,包括:
35、檢測步驟,獲取第二垂向間隔的檢測值和第二橫向間隔的檢測值;
36、判斷步驟,判斷所述第二垂向間隔的檢測值是否等于第二垂向間隔的設定值,并判斷所述第二橫向間隔的檢測值是否等于第二橫向間隔的設定值,若所述第二垂向間隔的檢測值不等于第二垂向間隔的設定值和/或所述第二橫向間隔的檢測值不等于第二橫向間隔的設定值,則執行調節步驟;
37、調節步驟,根據所述判斷步驟的判斷結果控制所述垂向限位組成和/或所述橫向限位組成動作,并再次執行所述檢測步驟。
38、第三方面,本技術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運輸車輛,包括第一方面所述的轉向架。
39、本發明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40、當車體側滾大于設計值時,車體的重力力矩在限定的車體側滾角度下無法平衡側滾力矩,車體上富裕的側滾力傳遞給構架,使得構架一側抬升,構架抬升后,第二垂向間隔逐漸減小,直至減小為0,當減小為0時,垂向限位組成與構架和支架均抵接,從而阻止構架的繼續上升,進而限制車體過大的側滾,從而防止了車體的傾覆,保證了運輸的安全性。
41、且本技術這樣設計后,當車輪橫移較大時,車輪和軌道之間的間隙從正值減小為0,而后車輪輪緣沿著軌道往上爬。在車輪沿著軌道向上爬時,其同側的構架會被抬高,當構架被抬高到最大值時(也即抬升至垂向限位組成與構架和支架均抵接時),車輪輪緣沿軌道上爬的爬高量小于車輪輪緣的最小高度,進而使軌道阻止車輪更大的橫移量,從而避免了車輛發生爬軌(爬軌是脫軌的一種方式),形成了一道防脫軌的措施,防止車輛脫軌。
42、另外,若垂向限位組成失效,車輪橫移進一步增大時,車輪輪緣爬到鋼軌頂面,第二橫向間隔逐漸減小,直至減小為0,當減小為0時,橫向限位組成與軌道梁抵接,從而阻止車輪的繼續橫移,進而阻止了車輛的掉軌(掉軌是脫軌的另一種方式),形成了另一道防脫軌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