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貨車用車架升降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是貨車車架上的一個輔助部件,它能幫助篷架升高, 增加貨運量,它特別涉及一種貨車用車架升降裝置,屬汽車配件制造 技術。
技術背景-
貨車是公路運輸的一種重要工具,貨車有多個品種,箱體貨車和 篷架貨車,前者密封性好,可運輸一些高檔商品,防止日曬雨淋。而 篷架貨車則由于簡單易安裝,造價低,受到許多貨運單位的采用。但 由于篷架是固定高度的,要加高貨物的高度是不可能的。市面上也出 現了少數能升降的貨篷,如套筒式篷架,要把它升高,必須逐一提升 弓形架桿,再用止頭螺釘把一個一個架桿止住,非常麻煩、費時費力。 有廣東省佛山市發明人廖家團先生申請的"貨車用升降車篷"實用新
型專利,專利號ZL200420046885.0。他采用架桿、滑軌、滑塊、升 降軌、滑動拖板等部件,在車箱上還安裝有旋桿,在旋桿和滑軌前、 后兩端的升降軌上分別安裝有導輪,導輪上套有拉條,滑軌前、后兩 端的滑動拖板分別連接所述拉條。該申請有一定的優點,但他采用四 根鋼絲,用手搖導輪來纏繞鋼絲是十分費力的。本發明人在克服已有 技術弱點的基礎上進行新的開發,提出本實用新型。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貨車用車架升降裝置,它是在車箱 上裝配車架,在車架上再裝配升降框架,升降框架通過導向鐵片連接 在車架的門柱上。通過兩根鋼絲在后滑輪和前雙滑輪上的有機連接, 并用手動葫蘆配合,用手動葫蘆拉動一根鋼絲,即能順利地把升降框
架提升500-600毫米高,非常方便。反方向松開手動葫蘆,這一根鋼 絲逐步放長,而連接在這一根鋼絲四個方向上的升降框架也能緩緩放 下。它結構合理、零部件少、安裝方便,靈活機動,省時省力。本實 用新型解決技術問題的技術方案是這樣的發明人構思要使升降裝置 快速方便升降,關鍵是提升設備,發明人采用兩根鋼絲并列合成一根 鋼絲同時把升降裝置從車箱四個角上一次提起。本實用新型包括左、 右門框、前、后頂框架、前、后門柱、車架,左、右門框架、導向軌 道、升降框架、導向鐵片、滑輪支架、手動葫蘆、拉動鐵鏈、車箱及 葫蘆支架,它的第一個結構特點是鋼絲前端連接在右后導向軌道底部 的A結點上、后端繞過后門柱上的右后滑輪、穿過右門框的內槽繞 接在前門柱的右前雙滑輪上并往下繞過右底第一滑輪后連接在手動 葫蘆的拉動鐵鏈上;右短鋼絲前端連接右前導向軌道底部的B結點 上、后端繞過右前門柱的右前雙滑輪后與鋼絲重合連接在C結點上; 鋼絲前端連接在左后導向軌道底部的D結點上、后端繞過左后門柱 上的左后滑輪、穿過左門框的內槽繞接在左前門柱的左前雙滑輪上并 往下繞過左底滑輪、右底第二滑輪并與鋼絲的后端連接在E結點上; 左短鋼絲前端連接在左前導向軌道底部的F結點上,后端繞過左前門 柱的左前雙滑輪后與鋼絲重合在G結點上。它的第二個結構特點是左、右門框、前、后頂框架和前、后門柱連接成車架,車架連接在車
箱上;左、右門框架和4根導向軌道連接成升降框架,升降框架通過 導向鐵片連接在車架的前、后門柱的外周;右底第一滑輪、右底第二 滑輪和左底滑輪均連接在各個滑輪支架上;手動葫蘆連接在葫蘆支架 上,葫蘆支架連接在車箱的上部。它的第三個結構特點是在升降框架 上連接篷架和篷布。本實用新型的優點是明顯的(一)結構合理、 組裝緊湊;(二)安裝方便、使用靈活;(三)采用手動葫蘆拉伸鋼絲, 省時省力;(四)升降框架最高可提升至500-600毫米,極大地增加 貨運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
來進一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 結構。
附圖l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 附圖2為附圖1的右視圖; 附圖3為附圖1的左視附圖中1、左、右門框,2、前、后頂框架,3、前、后門柱,4、車 架,5、左、右門框架,6、導向軌道,7、升降框架,8、導向鐵片, 9、滑輪支架,10、手動葫蘆,11、拉動鐵鏈,12、車箱,13、手動 葫蘆支架,15、鋼絲,15-1、短鋼絲,16、 A結點,17、右后滑輪, 18、右前雙滑輪,19、右底第一滑輪,20、 B結點,21、 C結點,22、 鋼絲,22-1、短鋼絲,23、 D結點,24、左后滑輪,25、左前雙滑輪, 26、左底滑輪,27、右底第二滑輪,28、 E結點,29、 F結點,30、G結點。
具體實施方式
根據附圖制造各個零部件,并進行組裝。這里首先了解的是由左、右門框l、前、后頂框架2和前、后門柱3組成車架4,車架4即裝 配在車箱12上。然后用左、右門框架5和4根導向軌道6垂直連接 成升降框架7,導向軌道6上有槽,因此,升降框架7通過導向鐵片 8連接在車架4的前、后門柱3的外周上,能上、下活動。在左、右 后門柱3上側面各裝配一個單滑輪,在左、右前門柱3后端面上各連 接一個雙滑輪。在車箱4底部左邊滑輪支架9上焊接左底滑輪26。 在車箱4底部右邊兩個滑輪支架9上焊接右底第二滑輪28和右底第 一滑輪19。最后在車箱4的右上端的葫蘆支架13上連接手動葫蘆10, 手動葫蘆10下端伸出拉動鐵鏈11。這樣,零部件都裝配好了。最后 是拉鋼絲,首先取第一根鋼絲15,前端連接在右后導向軌道6底部 的A結點16上。鋼絲15的后端繞過后門柱3的右后滑輪17、鋼絲 15穿過右門框1的內槽再繞接在前門柱3的右前雙滑輪18并往下再 折轉繞過右底第一滑輪19,然后將鋼絲15的后端連接在手動葫蘆10 的拉動鐵鏈11上。再用一根短鋼絲15-1的前端連接在右前導向軌道 6底部的B結點20上,鋼絲后端繞過右前門柱3的右前雙滑輪18上 與鋼絲15重合連接在C結點21上。再拿一根長鋼絲22把它的前端 連接在左后導向軌道6底部的D結點23上。鋼絲后端繞過左后門柱 3上的左后滑輪24、穿過左門框1的內槽繞接在左前門柱3的左前雙 滑輪25上并往下繞過左底滑輪26、右底第二滑輪27后折轉往上與鋼絲15的后端連接在E結點28上。再用一根短鋼絲22-1前端連接 在左前導向軌道6底部的F結點29上,其后端繞過左前門柱3的左 前雙滑輪25后與鋼絲22重合連接在G結點30上。這樣升降系統的 拉動鋼絲全部裝置好了。人站在車箱12的前端,用機械攪動手動葫 蘆10,讓拉動鐵鏈ll往上升,這樣連接在拉動鐵鏈11后端G結點 上的兩根鋼絲15和22會同時被拉著往上升,這時連接在鋼絲15前 端的右后導向軌道6和右前導向軌道6會隨著拉絲15的拉動而往上 升起,同理,鋼絲22前端的左后導向軌道6和左前導向軌道6因鋼 絲22的往前拉伸也被拉起,這樣整個升降框架7也就一步一步地緩 慢上升,直至把升降框架7拉到最高位置約600毫米高。這樣裝置貨 物的貨倉顯著增加了 1/5-1/4,這對降低運輸成本,提高經濟效益是有 益的。當需要降低(放下)升降框架7時,可以反方向的攪動手動葫 蘆IO,讓拉動鐵鏈11放下來,這時連接在拉動鐵鏈11上的兩根鋼絲, 即15和22會伸長,升降框架7也就緩緩降下來,可以恢復到原來狀 態。總的,在目前狀況下,貨車用車架升降裝置用途還是非常廣泛的。
權利要求1、一種貨車用車架升降裝置,包括左、右門框(1)、前、后頂框架(2)、前、后門柱(3)、車架(4),左、右門框架(5)、導向軌道(6)、升降框架(7)、導向鐵片(8)、滑輪支架(9)、手動葫蘆(10)、拉動鐵鏈(11)、車箱(12)及葫蘆支架(13),其特征是鋼絲(15)前端連接在右后導向軌道(6)底部的A結點(16)上、后端繞過后門柱(3)上的右后滑輪(17)、穿過右門框(1)的內槽繞接在前門柱(3)的右前雙滑輪(18)上并往下繞過右底第一滑輪(19)后連接在手動葫蘆(10)的拉動鐵鏈(11)上;右短鋼絲(15-1)前端連接右前導向軌道(6)底部的B結點(20)上、后端繞過右前門柱(3)的右前雙滑輪(18)后與鋼絲(15)重合連接在C結點(21)上;鋼絲(22)前端連接在左后導向軌道(6)底部的D結點(23)上、后端繞過左前門柱(3)上的左后滑輪(24)、穿過左門框(1)的內槽繞接在左后門柱(3)的左前雙滑輪(25)上并往下繞過左底滑輪(26)、右底第二滑輪(27)并與鋼絲(15)的后端連接在E結點(28)上;左短鋼(22-1)前端連接在左前導向軌道(6)底部的F結點(29)上,后端繞過左前門柱(3)的左前雙滑輪(25)后與鋼絲(22)重合在G結點(30)上。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貨車用車架升降裝置,其特征是 左、右門框(1)、前、后頂框架(2)和前、后門柱(3)連接成車架(4),車架(4)連接在車箱(12)上;左、右門框架(5)和4根導向軌道(6)連接成升降框架(7),升降框架(7)通過導向鐵片(8) 連接在車架(4)的前、后門柱(3)的外周;右底第一滑輪(19)、 右底第二滑輪(27)和左底滑輪(26)均連接在各個滑輪支架(9) 上;手動葫蘆(10)連接在葫蘆支架(13)上,葫蘆支架(13)連接 在車箱(12)的上部。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貨車用車架升降裝置,其特 征是在升降框架(7)上連接篷架和篷布。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貨車用車架升降裝置,屬汽車配件制造技術。它在車箱上裝配車架,車架上裝配升降框架。通過兩根鋼絲在后滑輪和前雙滑輪上有機連接、手動葫蘆配合,人們只需拉動一根鋼絲,即可順利地把升降框架提升600毫米高。它結構合理、零部件少、安裝方便、靈活機動,省時省力。本實用新型包括車架(4)等部件,其特征是鋼絲(15)前端連接在右后導向軌道(6)的A結點(16)上,后端繞過右后滑輪(17)、穿過右門框(1)的內槽繞接右前雙滑輪(18)、右底第一滑輪(19)連接在手動葫蘆(10)的鐵鏈(11)上;右短鋼絲(15-1)前端連接右前導向軌道(6)的B結點(20)上、后端繞過右前雙滑輪(18)與鋼絲(15)重合連接在C結點(21)上。
文檔編號B62D33/02GK201291798SQ20082020120
公開日2009年8月19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23日 優先權日2008年9月23日
發明者陳盛銘 申請人:陳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