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車輛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電動車輛,尤其涉及將車載蓄電池的電力向電動機供給,并通過該電動機的驅動力使驅動輪旋轉而進行行駛的電動車輛。
背景技術:
目前,已知有將車載蓄電池的電力向電動機供給,并通過該電動機的驅動力使驅動輪旋轉而進行行駛的電動車輛。在專利文獻I中公開了一種小型摩托車型的跨騎型電動二輪車輛,其構成為,在能夠擺動地安裝于車身上的擺臂的內部收納電動機,將向電動機供給電力的多個車載蓄電池分散配置在車身側的腳踏板的下部或物品收納箱的后部等。在先技術文獻專利文獻I日本專利第3493666號公報然而,在專利文獻I所記載的技術中,由于車載蓄電池分散配置在車身的各部,因此存在如下問題,即,與各車載蓄電池連接的配線變長且需要復雜的布設、或者需要多個用于將車載蓄電池固定在車身上的支架。另一方面,若為了應對這樣的問題而在擺臂內集中配置車載蓄電池,則由于在行駛中發熱的車載蓄電池彼此接近配置而難以進行冷卻,存在需要設置促進擺臂內的冷卻的電動風扇等這樣的課題。
發明內容
本發明用于解決上述現有技術的問題,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利用簡單的結構有效地冷卻集中配置在擺臂內的車載蓄電池的電動車輛。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涉及一種電動車輛,其具備擺臂30,該擺臂30擺動自如地安裝在電動車輛I的車身上,且收納對所述電動車輛I的驅動輪WR進行驅動的電動機 M及大致長方體的蓄電池40a、40b,所述電動車輛的第一特征在于,在所述擺臂30、80、90的靠擺動軸19的位置形成有收納所述蓄電池40a、40b的寬幅殼體部34、84、94,在所述寬幅殼體部34、84、94的頂部形成有鼓起部58、88、98,該鼓起部58、88、98用于在所述蓄電池40a、 40b的上方形成空氣積存空間59a、82a、92a。另外,本發明涉及的電動車輛的第二特征在于,所述蓄電池40a、40b配設成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有兩個,所述鼓起部58在車身側視觀察下形成為跨過所述蓄電池40a、40b 而向上方凸出的大致山型。另外,本發明涉及的電動車輛的第三特征在于,在所述鼓起部58的表面設有散熱用的散熱片100、101。另外,本發明涉及的電動車輛的第四特征在于,所述蓄電池40a、40b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有兩個,在車身側視觀察下,位于車身后側的所述蓄電池40b相對于位于車身前側的所述蓄電池40a向車身上方側偏置配設,通過在所述寬幅殼體部84的頂部形成所述鼓起部88,從而在位于車身前側的所述蓄電池40a的上部設置出空氣積存空間82a。
另外,本發明涉及的電動車輛的第五特征在于,所述蓄電池40a、40b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有兩個,且在車身側視觀察下配設成彼此平行地向車身后方側傾斜,通過在所述寬幅殼體部94的頂部形成所述鼓起部98,從而在所述蓄電池40a、40b的上方設置出空氣積存空間92a。另外,本發明涉及的電動車輛的第六特征在于,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的兩個所述蓄電池40a、40b以上下方向高度相等的方式傾斜配設。另外,本發明涉及的電動車輛的第七特征在于,具備用于使從車身前方導入的行駛風吹到所述鼓起部58、88、98的冷卻通道15。進而,本發明涉及的電動車輛的第八特征在于,在所述擺臂30的內部至少收納有所述電動機M、所述蓄電池40a、40b、具有所述電動機M的驅動電路和所述蓄電池40a、40b 的充電電路的基板50。發明效果根據第一特征,由于在擺臂的靠擺動軸的位置形成有收納蓄電池的寬幅殼體部, 在寬幅殼體部的頂部形成有鼓起部,該鼓起部用于在蓄電池的上方形成空氣積存空間,因此蓄電池產生的熱量容易向蓄電池上方的空氣積存空間逸散,并且行駛風容易吹到向車身上方突出的鼓起部接,從而可促進收納蓄電池的寬幅殼體部的散熱。由此,僅對擺臂形狀下功夫就能夠提高蓄電池的冷卻效果,即使在多個蓄電池集中配置的情況下,也不需要安裝冷卻用的電動風扇等,從而能夠避免擺臂結構的復雜化。另外,由于能夠實現蓄電池的集中配置,因此能夠簡化與蓄電池連接的配線等,例如在串聯連接兩個相同類型的蓄電池的情況下,還能夠縮短用于串聯連接兩蓄電池的配線即母線。根據第二特征,由于蓄電池配設成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有兩個,且鼓起部在車身側視觀察下形成為跨過蓄電池而向上方凸出的大致山型,因此容易在車身上方側收集在前后的蓄電池間被加熱了的空氣,從而設置鼓起部所帶來的冷卻效果進一步提高。根據第三特征,由于在鼓起部的表面設有散熱用的散熱片,因此能夠利用簡單的結構進一步提高從鼓起部的表面的散熱效果。根據第四特征,蓄電池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有兩個,且在車身側視觀察下,位于車身后側的蓄電池相對于位于車身前側的蓄電池向車身上方側偏置配設,通過在寬幅殼體部的頂部形成鼓起部,從而在位于車身前側的蓄電池的上方設置出空氣積存空間,因此即使在擺臂內的蓄電池沿車身前后方向接近配置且在車身上下方向上偏置配置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在車身前側的蓄電池的上部形成的空氣積存空間來提高冷卻效果。另外,設置在蓄電池的側面的正極端子及負極端子在車身側視觀察下沿車身上下方向分離設置,這種情況下,能夠縮短用于串聯連接兩蓄電池的配線即母線,從而能夠實現結構的簡化。根據第五特征,蓄電池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有兩個,且在車身側視觀察下配設成彼此平行地向車身后方側傾斜,且通過在寬幅殼體部的頂部形成鼓起部,從而在蓄電池的上方設置出空氣積存空間,因此即使在兩個蓄電池傾斜配設的情況下,也能夠利用兩個蓄電池的上部的空氣積存空間來提高冷卻效果。另外,設置在蓄電池的側面的正極端子及負極端子在車身側視觀察下沿車身上下方向分離設置,這種情況下,能夠縮短用于串聯連接兩蓄電池的配線即母線,從而能夠進一步實現結構的簡化。
根據第六特征,由于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的兩個蓄電池以上下方向高度相等的方式傾斜配設,因此能夠降低寬幅殼體部的車身上下方向的尺寸,從而將擺臂上部的凸部抑制得較低,由此,能夠擴寬擺臂的擺動范圍。根據第七特征,由于具備用于使從車身前方導入的行駛風吹到鼓起部的冷卻通道,因此能夠使行駛風積極地吹到鼓起部,從而能夠更進一步提高寬幅殼體部的冷卻性能。根據第八特征,由于在擺臂的內部至少收納有電動機、蓄電池、具有電動機的驅動電路或蓄電池的充電電路的基板,因此電動車輛中發熱大的部件收納在擺臂內,能夠利用設置于擺臂的冷卻結構來將這些發熱部件全部冷卻。由此,不需要在車身側設置冷卻結構, 從而能夠簡化車身結構。
圖I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涉及的電動車輛的側視圖。
圖2是擺臂的主體殼體的放大側視圖。
圖3是主體殼體的分解立體圖(蓄電池安裝時)。
圖4是主體殼體的分解立體圖(基板及電動機安裝時)。
圖5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主體殼體的放大側視圖。
圖6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主體殼體的放大側視圖。
圖7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涉及的主體殼體的分解立體圖。
圖8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第二變形例涉及的主體殼體的分解立體圖。
符號說明
I…電動車輛
30、80、90…擺臂
33…臂部
34、84、94…寬幅殼體部
40a、40b…臂部
58、88、98…鼓起部
59…收納空間
59a、82、92...空氣積存空間
WR…后輪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優選實施方式詳細地進行說明。圖I是本發明的一實
施方式涉及的電動車輛I的側視圖。電動車輛I為具有底板16的小型摩托車型的跨騎型二輪車輛,通過收納在擺臂(單元擺動件)30中的電動機M來驅動后輪WR。在車架2的前部結合將桿軸(stem shaft)(未圖示)軸支承為旋轉自如的頭管3。在桿軸的上部結合有由車把罩11覆蓋的轉向車把8,而在桿軸的下部結合有通過車軸7將前輪WF軸支承為轉動自如的左右一對的前叉6。車架2具備從頭管3的后部向下方延伸的主管4、與該主管4的后端部連結而向車身后部上方延伸的后框架5。在主管4上,在底板16的下部沿車身前后方向定向的部分安裝有支承底板16的底板框架。在主管4與后框架5的結合部安裝有左右一對的樞軸板 17。擺臂30為僅在車寬方向左側具有臂部的懸臂式,經由擺動軸19而擺動自如地軸支承在車架2上,其中,所述擺動軸19貫通在樞軸板17上安裝的連桿18。擺臂30為由鋁等金屬構成的局部中空結構體,在主體殼體31的車寬方向左側安裝有擺臂罩35。在擺臂30 的內部,在車軸32的附近收納有電動機M,在電動機M的車身前方側配設有作為電動機M的控制裝置的基板50。向電動機M供給電力的蓄電池40a、40b沿車身前后方向接近配置,且該蓄電池40a、40b配設在擺臂30的靠車身前方的位置,且配設在基板50的車寬方向右側。 基板50包括電動機M的驅動電路、用于從外部電源向蓄電池40a、40b充電的充電電路、存儲有規定節氣門開度與電動機輸出的關系的數據映射的芯片等。在擺臂30的主體殼體31上的靠車身前方的位置形成有鼓起部58。向上方具有凸形狀的山型的鼓起部58位于蓄電池40a、40b的上方,在鼓起部58的車身前方接近配置有冷卻通道15的排出口 15b。由管狀的構件構成的冷卻通道15具有如下功能將從車身前方側的吸入口 15a取入的行駛風向車身后方側引導并從其排出口 15b排出,從而積極地冷卻鼓起部58的表面。后輪WR通過車軸32旋轉自如地軸支承在擺臂30上,擺臂30的后端部經由后緩沖件26懸吊在后框架5上。并且,在座椅20的下部以被左右一對的后框架5夾著的方式配設有作為物品收納空間的收納箱21。車架2的主管4被車身前方側的前蓋13及車身后方側的護腿板2覆蓋。在車把罩11的上部配設有儀表裝置9,在儀表裝置9的車身前方側安裝有前照燈10。在前叉6的上部固定有覆蓋前輪WF的前擋泥板14。后框架5的車寬方向外側由座椅蓋23覆蓋,在座椅蓋23的后端部安裝有尾燈裝置24。與后框架5結合的后載物架22在尾燈裝置24的上方突出,在尾燈裝置24的下方設有覆蓋后輪WR的后方上方的后擋泥板25。圖2是擺臂30的主體殼體31的放大側視圖。另外,圖3是主體殼體31的分解立體圖。圖2、3中示出了將安裝在主體殼體31的車寬方向左側的擺臂罩35取下的狀態。在主體殼體31的車身前方側形成有寬幅殼體部34,所述寬幅殼體部34沿車寬方向擴寬來收納大致長方體的蓄電池40a、40b。構成寬幅殼體部34的壁面包括其頂部在內均由薄板狀構件形成。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的蓄電池40a、40b以從車寬方向左側插入向車寬方向左側開口的收納空間59的方式收納在收納空間59中。在寬幅殼體部34的車身前方側下部設有形成有擺動軸19(參照圖I)的貫通孔 19a的左右一對的樞軸凸緣37。由此,作為重量物的蓄電池40a、40b接近擺臂30的擺動軸 19配置,能夠減小擺臂30擺動時的慣性力矩,從而使擺臂30順暢地進行擺動動作。在僅設置于車寬方向左側的臂部33的后端部安裝有收納減速機構的減速器殼體 71,其中所述減速機構對電動機M的旋轉進行減速。作為減速機構的最終輸出軸的車軸32 從減速器殼體71朝向車寬方向右側突出,在該車軸32的端部固定有后輪WR的車輪72。另一方面,在減速器殼體71的車寬方向左側安裝有電動機M的轉子45。另外,在減速器殼體 71的上部設有安裝凸緣70,該安裝凸緣70具有用于安裝后緩沖件26 (參照圖I)的貫通孔 26a。
使用鋰離子且彼此為相同結構的蓄電池40a、40b為由多個電池單元構成的模塊結構,在本實施方式中,沿車寬方向排列五個電池單元來構成一個模塊。在蓄電池40a、40b 的車寬方向左側的側面上分別設有正極端子41a、41b及負極端子42a、42b。作為導電體的母線43將蓄電池40a的正極端子41a與蓄電池40b的負極端子42b連接,從而將兩蓄電池 40a、40b串聯連接。負極側配線44的一端側與蓄電池40a的負極端子42a連接。寬幅殼體部34的鼓起部58通過使構成收納空間59的頂部的薄板狀構件向上方突出而形成。由此,在被收納的蓄電池40a、40b的上部形成在車身側視觀察下呈向上方凸出的山型的空氣積存空間59a。由于蓄電池40a、40b在形成于主體殼體31中的收納空間59內沿車身前后方向接近配置,因此在行駛時產生的熱量尤其容易聚集在兩蓄電池40a、40b之間。然而,在本實施方式中,該熱量能夠向形成在兩蓄電池40a、40b的上方的空氣積存空間59a逸散。并且,空氣積存空間59a的熱量從鼓起部58的表面向車身外部散熱,由此,蓄電池40a、40b的冷卻效果得以提高。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設有用于使從車身前方側導入的行駛風積極地吹到鼓起部58的冷卻通道15 (參照圖I),來促進從鼓起部58的表面的散熱。需要說明的是,蓄電池40a、40b以彼此在車寬方向上不偏置的方式配設,從而將主體殼體31的車寬方向尺寸抑制成最小限度。圖4是表示基板50及定子46的安裝狀態的主體殼體31的分解立體圖。在主體殼體31上通過多個螺栓等安裝有分隔板56,該分隔板56在蓄電池40a、40b收納于規定位置時與兩蓄電池40a、40b的車寬方向左側的側面接近。分隔板56由樹脂等的絕緣構件構成,僅與蓄電池40a的負極端子42a(參照圖3)連接的負極側配線44的另一端側和與蓄電池40b的正極端子41b (參照圖3)連接的正極側配線47的另一端側從在分隔板56的上下形成的間隙向車寬方向左側突出。電動機M的定子46以從車寬方向左側覆蓋轉子45的方式固定在主體殼體31上。 在定子46的車身前方側配設有基板50。在基板50的車寬方向左側設有多個冷卻散熱片 51,在基板50的車身前方側的端部設有用于連接布設在車身側的線束(未圖示)的連接器 52、53。作為電配線的線束除了利用外部電源(例如100V的商用電源)對蓄電池40a、40b 進行充電用的配線外,還可以包括檢測前輪WF的旋轉速度的車速傳感器信號、點火開關的操作信號等的配線。在基板50的車身前方側配設由節氣門拉索49驅動的節氣門開度傳感器48。節氣門開度傳感器48通過螺栓等固定在分隔板56上。節氣門拉索49的端部沿著車架2向車身前方布設,并安裝在轉向車把8 (參照圖I)上而與乘客進行轉動操作的節氣門把手連接。基板50的車身前方側固定在分隔板56上,而車身后方側通過螺栓等固定在主體殼體31上。基板50的車身后方側在車身側視觀察下延伸至與臂部33重疊的位置,因此通過利用螺栓固定基板50,由此能夠將基板50利用作主體殼體31的剛性元件,從而能夠提高臂部33的剛性。定子46、基板50及節氣門開度傳感器48的安裝完成時,安裝用于從基板50向定子46供給電力的三相母線54。由于基板50與定子46接近配置,因此三相母線54的全長短即可,由此能夠降低送電時的損失或噪聲。擺臂罩35(參照圖I)以密閉主體殼體31的方式安裝,從而防止水分或灰塵等向擺臂30內的浸入。
7
在本實施方式中,由電動機M、蓄電池40a、40b及基板50構成的發熱要素全部配置在擺臂30的內部。因此,擺臂30的內部空間的溫度容易因各要素的發熱而上升,但通過設置在寬幅殼體部34上的鼓起部58來提高冷卻效果,由此不需要其它冷卻結構,還能夠防止車身結構的復雜化或部件件數的增加。圖5是本發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涉及的擺臂的主體殼體80的放大側視圖。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表不相同或同等的部分。本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位于車身后方側的蓄電池40b相對于位于車身前方側的蓄電池40a向車身上方偏置配置,與該配置對應地形成主體殼體80。在形成收納空間82的寬幅殼體部84的頂部設有向車身上方突出的鼓起部88,從而能夠收納向車身上方偏置配置的蓄電池40b。與此相伴,在車身前方側的蓄電池40a的上部形成空氣積存空間82a,通過該空氣積存空間82a容易將蓄電池40a、40b中產生的熱量從寬幅殼體部84的上表面散熱,從而提高冷卻效果。另外,通過將后側的蓄電池40b相對于前側的蓄電池40a向車身上方偏置配置,由此能夠縮短連結蓄電池40a的正極端子41a與蓄電池40b的負極端子42b的母線89的長度。需要說明的是,在后側的蓄電池40b的下部形成的空間83能夠利用作為各種電氣設備的配設空間等。此外,蓄電池40a、40b配設成彼此在車寬方向上不偏置,從而將主體殼體80的車寬方向尺寸抑制成最小限度。另外,未圖示的擺臂罩形成為與主體殼體80匹配的形狀,從而密閉主體殼體80。圖6是本發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涉及的擺臂的主體殼體90的放大側視圖。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表示相同或同等的部分。本實施方式的特征在于,將大致長方體的蓄電池40a、40b分別配置成向車身后方傾斜,且與該配置相應地形成主體殼體90。在形成收納空間92的寬幅殼體部94的頂部設有向車身上方突出的鼓起部98,從而能夠收納向車身后方傾斜(向車身后方側旋轉規定角度)的蓄電池40a、40b。蓄電池 40a、40b配設成彼此平行且上下的位置處于同一高度,由此,在蓄電池40a的后方上部且在蓄電池40b的前方上部形成空氣積存空間92a。通過該空氣積存空間92a容易將蓄電池40a、40b中產生的熱量從寬幅殼體部94 的上表面散熱,從而提高冷卻效果。另外,在前側的蓄電池40a的前方下部還形成有前側空氣積存空間93,從而可以期待從該部分的散熱效果。需要說明的是,形成在蓄電池40a、40b 的下部側的空間95可以利用作為各種電氣設備的配設空間等。另外,通過將蓄電池40a、40b分別配置成向車身后方傾斜,由此能夠縮短連結蓄電池40a的正極端子41a與蓄電池40b的負極端子42b的母線99的長度。需要說明的是, 在本實施方式中,蓄電池40a、40b配設成在車寬方向上不偏置,且未圖示的擺臂罩形成為與主體殼體90匹配的形狀,從而密閉主體殼體90。圖7及圖8是本發明的一實施方式的變形例及第二變形例涉及的主體殼體31的分解立體圖。與上述實施方式相同的符號表示相同或同等的部分。該變形例及第二變形例的特征在于,在主體殼體31的寬幅殼體部34上設有用于提高冷卻效果的冷卻散熱片。在該變形例及第二變形例中,通過在形成鼓起部58的車身前方側的傾斜面、即與從冷卻通道15 (參照圖I)積極地導入的行駛風接觸的部分形成冷卻散熱片,由此提高冷卻效果。圖7所示的冷卻散熱片100沿車寬方向定向,圖8所示的冷卻散熱片101沿車身前后方向定向。除了與主體殼體31 —體形成的冷卻散熱片100、101外,還可以安裝不同體式的散熱片狀的構件。需要說明的是,這樣的冷卻散熱片可以形成在鼓起部58的車身后方側的傾斜面、寬幅殼體部34的車身前方側的面或擺臂罩等上。如上所述,根據本發明涉及的電動車輛,在形成于擺臂而用于收納蓄電池的寬幅殼體部的頂部設有鼓起部,該鼓起部用于在蓄電池的上方設置空氣積存空間,因此容易使被蓄電池加熱了的空氣上行到空氣積存空間中而從鼓起部的表面散熱。由此,僅對寬幅殼體部的形狀下功夫就能夠提高蓄電池的冷卻效果,即使在多個蓄電池接近配置于寬幅殼體內的情況下,也不需要設置冷卻用的電動風扇等,從而能夠避免擺臂結構的復雜化。需要說明的是,電動車輛的結構、擺臂的形狀或結構、設置在擺臂上的寬幅殼體部及鼓起部的形狀或結構、蓄電池的形狀或結構、蓄電池的配設位置、冷卻通道的形狀或配置等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可以進行各種變更。例如,可以在兩蓄電池之間設置分隔板。 本發明涉及的擺臂結構并不限定于電動二輪車,還可以適用于具有擺臂的跨騎型的三/四輪車等各種車輛。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車輛,其具備擺臂(30),該擺臂(30)擺動自如地安裝在電動車輛(I)的車身上,且收納對所述電動車輛⑴的驅動輪(WR)進行驅動的電動機(M)及大致長方體的蓄電池(40a、40b),所述電動車輛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擺臂(30、80、90)的靠擺動軸(19)的位置形成有收納所述蓄電池(40a、40b)的寬幅殼體部(34、84、94),在所述寬幅殼體部(34、84、94)的頂部形成有鼓起部(58、88、98),該鼓起部(58、88、 98)用于在所述蓄電池(40a、40b)的上方形成空氣積存空間(59a、82a、92a)。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蓄電池(40a、40b)配設成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有兩個,所述鼓起部(58)在車身側視觀察下形成為跨過所述蓄電池(40a、40b)而向上方凸出的大致山型。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鼓起部(58)的表面設有散熱用的散熱片(100、101)。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蓄電池(40a、40b)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有兩個,在車身側視觀察下,位于車身后側的所述蓄電池(40b)相對于位于車身前側的所述蓄電池(40a)向車身上方側偏置配設,通過在所述寬幅殼體部(84)的頂部形成所述鼓起部(88),從而在位于車身前側的所述蓄電池(40a)的上部設置出空氣積存空間(82a)。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所述蓄電池(40a、40b)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有兩個,且在車身側視觀察下配設成彼此平行地向車身后方側傾斜,通過在所述寬幅殼體部(94)的頂部形成所述鼓起部(98),從而在所述蓄電池(40a、 40b)的上方設置出空氣積存空間(92a)。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的兩個所述蓄電池(40a、40b)以上下方向高度相等的方式傾斜配設。
7.根據權利要求I 6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具備用于使從車身前方導入的行駛風吹到所述鼓起部(58、88、98)的冷卻通道(15)。
8.根據權利要求I 7中任一項所述的電動車輛,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擺臂(30)的內部至少收納有所述電動機(M)、所述蓄電池(40a、40b)、具有所述電動機(M)的驅動電路和所述蓄電池(40a、40b)的充電電路的基板(50)。
全文摘要
本發明提供一種能夠利用簡單的結構有效地冷卻集中配置在擺臂內的車載蓄電池的電動車輛。該電動車輛(1)具備擺臂(30),該擺臂(30)擺動自如地安裝在電動車輛(1)的車身上,且收納對電動車輛(1)的驅動輪(WR)進行驅動的電動機(M)及大致長方體的蓄電池(40a、40b),其中,在擺臂(30)的靠擺動軸(19)的位置形成收納蓄電池的寬幅殼體部(34),在寬幅殼體部(34)的頂部形成鼓起部(58),其用于在蓄電池的上部形成空氣積存空間(59a)。蓄電池沿車身前后方向排列配設,鼓起部(58)在車身側視觀察下形成為跨過蓄電池而向上方凸出的大致山型。在鼓起部(58)的表面設有散熱用的散熱片(100)。
文檔編號B62K11/00GK102582406SQ20121000304
公開日2012年7月18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6日 優先權日2011年1月13日
發明者畑中薰, 米花淳, 谷口洋一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