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擋板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摩托車構件,特別涉及摩托車上的尾燈擋板。
背景技術:
摩托車的尾燈一般由燈座、燈泡和面罩構成,燈泡安裝在燈座后端的腔室中,在燈座的后方設置面罩,該面罩與燈座相扣接,并通過螺栓固定。燈泡發出的光線直接照射在面罩上,一部分通過面罩向后方發射,以警示后方的行人和車輛,另一部分通過面罩向下方發射,以照亮后牌照。由于燈泡采用普通的白熾燈,燈泡通過面罩向后照射的燈光較為發散,因此亮度較差,并且還容易造成面罩透白光,不符合相關的技術要求。為此,有的摩托車生產廠家用LED燈等來替代白熾燈泡,但LED燈價格較高,不僅會增加尾燈的成本,而且必須改變燈座及面罩的結構才能適應LED燈的安裝,對現有結構的改動大,改造成本高。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有效避免透白光的擋板結構。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擋板結構,具有板體(I),所述板體(I)為向后拱的圓滑曲面結構,該板體(I)的輪廓為等腰梯形,在板體(I)的背面設有橫向凸片(2)和縱向凸片(3),所述橫向凸片(2)與縱向凸片(3)之間形成有多個小格子(4),在所述板體
(1)的正面設有多個凹槽(5),該凹槽(5)的數目及位置與小格子(4)一一對應,并且每個凹槽(5)中均設置有小凸柱(6)。本實用新型夾持在摩托車尾燈的燈座與面罩之間,在板體的背面設置小格子,正面對應小格子的部位設置凹槽,且凹槽中設有小凸柱,當燈泡的光線照射到板體上時,凹槽和小凸柱起匯集光線的作用,并能使光線形成折射,然后通過后方的小格子發出,再通過面罩向后方發射,這樣在視覺上能夠起到LED燈的效果,不僅提高了燈光的亮度,而且能有效避免透白光。同時,不用改動燈座及面罩的結構,不會過多的增加尾燈的成本。在所述板體(I)的背面從上往下設有三塊橫向凸片(2),兩相鄰橫向凸片(2)之間的距離相等,且兩相鄰橫向凸片⑵之間沿橫向設置有多塊縱向凸片(3),所述橫向凸片
(2)與縱向凸片(3)之間形成的小格子(4)按矩陣分布。以上方案結構簡單,加工制作容易,并且通過小格子發出的光線均勻,警示作用顯著。為了簡化結構,并進一步提高匯集光線的效果,所述板體(I)正面的凹槽(5)為球窩結構,在球窩的中心設置小凸柱(6),每個小凸柱(6)的位置正對所對應小格子(4)的中心。為了方便加工,降低生產成本,所述板體(I)、橫向凸片(2)、縱向凸片(3)和小凸柱(6)通過注塑整體成型。所述板體(I)的厚度為2. 5-3. 5mm,這樣既能夠避免材料浪費,又能夠確保板體有足夠的結構強度,防止板體發生變形或損壞。在所述板體(I)背面的左右兩端對稱設置有第一裝配柱(7),該第一裝配柱(7)的前端與板體(I)連為一體,在板體(I)正面的左右兩端對稱設置第二裝配柱(8),該第二裝配柱⑶的后端與板體⑴連為一體,并且第二裝配柱⑶與第一裝配柱(7) —一對應,所述第二裝配柱(8)與對應的第一裝配柱(7)在一條直線上,在所述第二裝配柱(8)上開有從第二裝配柱(8)前端面貫通至第一裝配柱(7)后端面的過孔。由于燈座和面罩是通過左右兩顆螺栓進行固定的,因此,在板體上相對應地設置裝配柱,以借用燈座與面罩之間的安裝螺栓進行緊固,這樣一方面能夠確保拆裝的便捷性,另一方面,板體在燈座與面罩之間連接牢固、可靠,不會發生松動或脫落。所述板體⑴的上邊、左邊和右邊均向外變形延伸,形成翻邊(9);所述板體(I)的下邊先向前變形延伸,形成平臺(10),再向下變形延伸,形成圓弧形的搭片(11),在所述平臺(10)上開有下透光孔(12)。翻邊和搭片能夠使板體的周側邊與燈座及面罩接合緊密,避免發生漏光;透光孔用于向下的光線直接通過,以照亮后牌照。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能夠匯集光線,使發出的燈光具有LED燈的效果,不僅提高了燈光的亮度,而且能有效避免透白光,具有構思巧妙、結構簡單、加工制作容易等特點,在各種類型的摩托車尾燈上均適用。
圖I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后視圖。圖3為圖2的俯視圖。圖4為圖2的左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主視圖。圖6為圖5的A-A剖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與燈座及面罩的裝配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I、圖2、圖3、圖5和圖6所示,摩托車尾燈的擋板具有板體I,該板體I為向后拱的圓滑曲面結構,且板體I的輪廓為等腰梯形。所述板體I的上邊、左邊和右邊均向外變形延伸,形成翻邊9 ;板體I的下邊先向前變形延伸,形成平臺10,再向下變形延伸,形成圓弧形的搭片11,在所述平臺10上開有下透光孔12,透光孔12為腰鼓形。如圖I、圖2、圖3、圖4、圖5和圖6所示,板體I通過注塑成型,厚度為2. 5-3. 5mm。在板體I背面的中部一體形成有多塊橫向凸片2和多塊縱向凸片3。本實施例中,板體I的背面從上往下設有三塊橫向凸片2,兩相鄰橫向凸片2之間的距離相等;在兩相鄰橫向凸片2之間沿橫向設置有五塊縱向凸片3,所述橫向凸片2與縱向凸片3之間形成按2X6矩陣分布的小格子4,且各小格子4的大小大致相等。在板體I的正面設有兩排六列共12個凹槽5,該凹槽5的位置與小格子4 一一對應。板體I正面的凹槽5優選為球窩結構,在球窩的中心一體形成有小凸柱6,每個小凸柱6的位置正對所對應小格子4的中心。如圖I、圖2、圖5所示,在板體I背面的左右兩端對稱設置有第一裝配柱7,該第一裝配柱7的前端與板體I連為一體,第一裝配柱7位于其中的一個小格子4中。在板體I正面的左右兩端對稱設置第二裝配柱8,該第二裝配柱8的后端與板體I連為一體,并且第二裝配柱8與第一裝配柱7 —一對應。所述第二裝配柱8與對應的第一裝配柱7在一條直線上,在所述第二裝配柱8上開有從第二裝配柱8前端面貫通至第一裝配柱7后端面的過孔。如圖7所示,板體I位于燈座13與面罩14之間,由后往前穿設的兩顆螺栓15依次穿過面罩14的安裝孔、板體I裝配柱上的過孔,最后旋入燈座13的安裝柱中,將燈座13、板體I和面罩14固定在一起,且板體I的翻邊9和搭片11與燈座13及面罩14的對應邊沿相接合,起密封的作用。當燈座13后端腔室中的燈泡16發光時,向下的光線穿過透光孔
12并透過面罩14,以照亮尾燈下方的后牌照;相后的光線線照射到板體I上時,凹槽5和小凸柱6起匯集光線的作用,并能使光線形成折射,然后通過后方的小格子4發出,再通過面罩14向后方發射,這樣在視覺上能夠起到LED燈的效果,不僅提高了燈光的亮度,而且能有效避免透白光。·
權利要求1.一種擋板結構,具有板體(I),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體(I)為向后拱的圓滑曲面結構,該板體(I)的輪廓為等腰梯形,在板體(I)的背面設有橫向凸片(2)和縱向凸片(3),所述橫向凸片(2)與縱向凸片(3)之間形成有多個小格子(4),在所述板體(I)的正面設有多個凹槽(5),該凹槽(5)的數目及位置與小格子(4) 一一對應,并且每個凹槽(5)中均設置有小凸柱(6)。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體(I)的背面從上往下設有三塊橫向凸片(2),兩相鄰橫向凸片(2)之間的距離相等,且兩相鄰橫向凸片(2)之間沿橫向設置有多塊縱向凸片(3),所述橫向凸片(2)與縱向凸片(3)之間形成的小格子(4)按矩陣分布。
3.根據權利要求I或2所述的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體(I)正面的凹槽(5)為球窩結構,在球窩的中心設置小凸柱(6),每個小凸柱(6)的位置正對所對應小格子(4)的中心。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體(I)、橫向凸片(2)、縱向凸片(3)和小凸柱(6)通過注塑整體成型。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體(I)的厚度為2.5-3. 5mm。
6.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板體(I)背面的左右兩端對稱設置有第一裝配柱(7),該第一裝配柱(7)的前端與板體(I)連為一體,在板體(I)正面的左右兩端對稱設置第二裝配柱(8),該第二裝配柱(8)的后端與板體(I)連為一體,并且第二裝配柱(8)與第一裝配柱(7) —一對應,所述第二裝配柱(8)與對應的第一裝配柱(7)在一條直線上,在所述第二裝配柱(8)上開有從第二裝配柱(8)前端面貫通至第一裝配柱(7)后端面的過孔。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擋板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板體(I)的上邊、左邊和右邊均向外變形延伸,形成翻邊(9);所述板體(I)的下邊先向前變形延伸,形成平臺(10),再向下變形延伸,形成圓弧形的搭片(11),在所述平臺(10)上開有下透光孔(12)。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擋板結構,具有板體(1),所述板體(1)為向后拱的圓滑曲面結構,該板體(1)的輪廓為等腰梯形,在板體(1)的背面設有橫向凸片(2)和縱向凸片(3),所述橫向凸片(2)與縱向凸片(3)之間形成有多個小格子(4),在所述板體(1)的正面設有多個凹槽(5),該凹槽(5)的數目及位置與小格子(4)一一對應,并且每個凹槽(5)中均設置有小凸柱(6)。本實用新型能夠匯集光線,使發出的燈光具有LED燈的效果,不僅提高了燈光的亮度,而且能有效避免透白光,具有構思巧妙、結構簡單、加工制作容易等特點,在各種類型的摩托車尾燈上均適用。
文檔編號B62J6/04GK202686587SQ201220346599
公開日2013年1月23日 申請日期2012年7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7月18日
發明者龔華明, 何國蓉, 莫莉 申請人:力帆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