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包括流水槽本體、發艙側封板和設置在所述發艙側封板外側的發艙支撐梁,所述發艙側封板上開設有排水槽通過孔,所述發艙支撐梁上開設有排水槽通過孔,所述流水槽本體的兩端固裝有端部排水槽,所述端部排水槽焊接在發艙側封板上且穿過所述發艙側封板排水槽通過孔和發艙支撐梁排水槽通過孔。本發明流水槽本體的兩端加裝有端部排水槽有助于前風擋雨水的流出;將流水槽本體的截面設計成U型且中間高兩端底進一步提升了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儲存和導流前風擋雨水的能力;本發明有效避免發艙進水和側圍A柱中段由于密封性差導致銹蝕,并便于發艙內部的維修。
【專利說明】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白車身的發艙領域,特別是一種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汽車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主要設置在發艙前風擋玻璃前段下側,主要作用是將前風擋雨水進行儲存、導流和排出車體,避免發艙進水以及因此造成的車體結構銹蝕。另夕卜,設計發艙流水槽時還需從發艙整體考慮便于將來對發艙內部進行維修。
[0003]目前發艙流水槽通常直接焊接在發艙前圍本體上端,其兩端與側圍A柱中段搭接連接,出水口常設計在流水槽端部底面或直接導流到側圍A柱外側、發艙側封板以及發艙側支撐板形成的空腔中。由于發艙流水槽排水部位處于側圍A柱中段,該空腔密封工藝性差,雨水易腐蝕焊接搭接邊并且易進入側圍A柱內部空腔導致結構銹蝕。
[0004]另外出于發艙內部維修方便性的考慮,通常將流水槽設置在發艙前圍上部,前圍上蓋板安裝板被設計在流水槽前端,將前風擋雨水導流到流水槽后再導排出發艙,此種設計儲存和導流雨水的效果以及密封性都不是很好易導致發艙進水。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便于前風擋雨水的導流和排出,防止側圍A柱中段結構銹蝕,并為發艙內部維修提供了方便性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
[0006]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明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0007]—種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包括流水槽本體、發艙側封板和設置在所述發艙側封板外側的發艙支撐梁,所述發艙側封板上開設有排水槽通過孔,所述發艙支撐梁上開設有排水槽通過孔,所述流水槽本體的兩端固裝在端部排水槽上,所述端部排水槽焊接在發艙側封板上且穿過所述發艙側封板排水槽通過孔和發艙支撐梁排水槽通過孔。
[0008]優選地,所述流水槽本體的縱剖面呈U型,其中部高、兩端低且兩端部設有向上的導流翻邊。
[0009]優選地,所述流水槽本體其U型截面后部側立壁設置有螺栓過孔,經該螺栓過孔通過螺栓將流水槽本體固裝于車體上。
[0010]優選地,所述端部排水槽在水流方向的兩側設有向上的導流翻邊,使該端部排水槽的水平導流方向呈喇叭狀。
[0011]優選地,所述端部排水槽與發艙側封板排水槽通過孔之間和/或所述端部排水槽與發艙支撐梁排水槽通過孔之間有2?3mm的間隙。
[0012]優選地,所述流水槽本體與端部排水槽的上下搭接面之間設置有間隙,該間隙內設置有密封條。
[0013]優選地,所述流水槽本體內靠近發艙側封板的一側焊接有雨刮電機右安裝支架,遠離發艙側封板的一側焊接有雨刮電機左安裝支架。
[0014]優選地,所述流水槽本體內分別焊接有左、右支撐加強支架(7、8)。[0015]優選地,所述端部排水槽通過螺栓過孔和螺栓以螺栓連接的方式和所述流水槽本體的兩端進行固裝。
[0016]本發明流水槽本體的兩端加裝有端部排水槽有助于前風擋雨水的流出;將流水槽本體的截面設計成U型且中間高兩端底進一步提升了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儲存和導流前風擋雨水的能力;本發明有效避免發艙進水和側圍A柱中段由于密封性差導致銹蝕,并便于發艙內部的維修。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7]圖1為本發明提供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的立體圖;
[0018]圖2為圖1中A-A剖視圖;
[0019]圖3為本發明提供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的內側導流部位示意圖;
[0020]圖4為圖3中C-C剖視圖;
[0021]圖5為本發明提供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的外側排水口示意圖。
[0022]圖中:1-流水槽本體、2-端部排水槽、3-發艙側封板、4-發艙側支撐板、5-雨刮電機右安裝支架、6-雨刮電機左安裝支架、7-左支撐加強支架、8-右支撐加強支架、9-螺栓過孔、10-螺栓、11-導流翻邊、12-導流翻邊、13-密封條、14-排水槽通過孔、15-排水槽通過孔。
【具體實施方式】
[0023]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24]一種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如圖1所示,包括流水槽本體1、發艙側封板3和發艙側支撐板4。(注:發艙為發動機艙的簡稱,屬本領域公知的技術術語)
[0025]如圖1和圖4所示,流水槽本體I的縱剖面呈U型,中部高、兩端低且兩端部設有向上的導流翻邊11,該導流翻邊11的高度為10mm,主要作用為儲存雨水和預導流。流水槽本體I的形狀、導流翻邊11的設置及其高度為10_,為本實施例優選的設計和數值,本領域技術人員也可根據不同需求,自行設置。
[0026]發艙側封板3及側圍A柱內板向發動機艙方向的延伸,其主要作用是將發艙和側圍以及前圍板進行連接,并對發艙兩側前輪罩和減震器安裝座進行結構連接;發艙側支撐板4在發艙側封板3外側,兩者用點焊或二保焊連接,并與側圍A柱連接,部分車體也叫發艙側部上邊梁,主要作用是對發艙結構的加強和支撐,并將發艙前部受力傳遞到側圍A柱。
[0027]如圖1、圖3和圖4所示,發艙側封板3上開設有排水槽通過孔14,所述發艙支撐梁4上開設有排水槽通過孔15,流水槽本體I的兩端固裝有端部排水槽2,端部排水槽2焊接在發艙側封板3上且穿過發艙側封板3排水槽通過孔14和發艙支撐梁4排水槽通過孔15,從而可將雨水排出發艙,避免發艙進水和側圍A柱中段由于密封性差導致銹蝕。
[0028]如圖5所示,端部排水槽2在水流方向的兩側設計有向上的導流翻邊12,使該端部排水槽2的水平導流方向呈喇叭狀,導流翻邊12的高度為10mm,與發艙側封板3焊接的翻邊高度為50mm。向上的導流翻邊12易于密封和導流。
[0029]如圖4和圖5所示,端部排水槽2分別和發艙側封板排水槽通過孔14之間及發艙支撐梁排水槽通過孔15上下左右之間有2?3mm的間隙,以防止干涉且避免運行過程中出現異常響動。
[0030]如圖4所示,流水槽本體I與端部排水槽2的上下搭接面之間設置有間隙,該間隙內設置有密封條13行密封防止雨水流入發艙內部。
[0031]如圖1和圖2所示,流水槽本體I內、自遠離發艙側封板3 —端至靠近發艙側封板3的一端,依次焊接有雨刮電機左安裝支架6、左支撐加強支架7、雨刮電機右安裝支架5,右支撐加強支架8。雨刮電機左安裝支架6和雨刮電機右安裝支架5用于安裝雨刮電機,從而可將雨刮電機安裝在流水槽本體I上,進一步增加發艙流水槽的功能。左、右支撐加強支架
7、8有助于提升流水槽本體I的強度。上述零件的位置,本領域技術人員可根據實際情況,進行選擇。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在流水槽本體I內集合其他零件。
[0032]如圖3所示,端部排水槽2通過螺栓過孔9和螺栓10以螺栓連接的方式和流水槽本體I的兩端進行固裝。該端部排水槽2還可以通過鉚接等其他方式與流水槽本體I固定連接。端部流水槽2先焊接在發艙側封板3上,流水槽本體I兩端通過螺栓與端部流水槽2連接。
[0033]如圖1所示,流水槽本體I其U型截面后部側立壁設置有螺栓過孔9,經該螺栓過孔9通過螺栓10將流水槽本體I固裝于車體上。
[0034]綜上所述,本發明的內容并不局限在上述實施例中,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根據本發明的指導思想輕易提出其它實施方式,這些實施方式都包括在本發明的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1.一種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包括流水槽本體(I)、發艙側封板(3 )和設置在所述發艙側封板(3)外側的發艙支撐梁(4),其特征在于:所述發艙側封板(3)上開設有排水槽通過孔(14),所述發艙支撐梁(4)上開設有排水槽通過孔(15),所述流水槽本體(I)的兩端固裝有端部排水槽(2 ),所述端部排水槽(2 )焊接在發艙側封板(3 )上且穿過所述發艙側封板(3 )排水槽通過孔(14 )和發艙支撐梁(4 )排水槽通過孔(15)。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本體(I)的縱剖面呈U型,其中部高、兩端低且兩端部設有向上的導流翻邊(11)。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本體(I)其U型截面后部側立壁設置有螺栓過孔(9),經該螺栓過孔(9)通過螺栓(10)將流水槽本體(I)固裝于車體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排水槽(2)在水流方向的兩側設有向上的導流翻邊(12),使該端部排水槽(2)的水平導流方向呈喇叭狀。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排水槽(2)與發艙側封板(3 )排水槽通過孔(14)之間和/或所述端部排水槽(2 )與發艙支撐梁(4)排水槽通過孔(15)之間有2?3mm的間隙。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本體(I)與端部排水槽(2 )的上下搭接面之間設置有間隙,該間隙內設置有密封條(13 )。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本體(I)內靠近發艙側封板(3)的一側焊接有雨刮電機右安裝支架(5),遠離發艙側封板(3)的一側焊接有雨刮電機左安裝支架(6 )。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流水槽本體(I)內分別焊接有左、右支撐加強支架(7、8)。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車身發艙流水槽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端部排水槽(2)通過螺栓過孔(9)和螺栓(10)以螺栓連接的方式和所述流水槽本體(I)的兩端進行固裝。
【文檔編號】B62D25/13GK103661630SQ201310717879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12月20日 優先權日:2013年12月20日
【發明者】張龍 申請人:安徽江淮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