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交通車輛中的自行車技術領域,特別是涉及自行車的用以連結把手管的豎管。
背景技術:
自行車的結構中,為能連結手把管于自行車,所以在自行車的車首管套裝固定豎管一端,豎管的另一端供手把管橫向組裝固定,以便騎行者得以抓持手把管來操控自行車的方向。豎管在兩端之間會形成相通兩端的孔,孔內壁由一端至另一端都是相同厚度,重量難以減少。由于自行車為求騎乘更能減少阻力,強化騎乘速度,因此自行車車架已朝輕量化方向來開發,故而不斷研發制成車架的材料可以更輕而兼備剛性。另外有一種豎管,為能輕量化,而在豎管的孔內壁,在一中央特定位置的管壁厚變薄。盡管也能達到輕量化目的,但是一特定大區域的管壁厚變薄,該處的抗扭矩強度就有弱化的現象,因此如何兼顧輕量化、結構強度穩定的優點,是需要去克服。有鑒于上述現有的自行車豎管存在的缺陷,本發明人基于從事此類產品設計制造多年豐富的實務經驗及專業知識,并配合學理的運用,積極加以研究創新,以期創設一種新型結構的自行車豎管,能夠改進一般現有的自行車豎管,使其更具有實用性。經過不斷的研究、設計,并經反復試作樣品及改進后,終于創設出確具實用價值的本實用新型。
發明內容本發明人鑒于前述的問題,進而用心研究開發,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其主要是豎管在管內側壁形成對稱分布的槽道區,通過槽道區間隔分布的凹溝,達到豎管有效輕量化、結構強度可靠的目的。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及解決其技術問題是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的。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該可連結手把管的豎管包含身部,該身部中央形成貫穿狀的貫孔,其中:在該貫孔的內側壁形成有槽道區,該槽道區包含在該貫孔的該內側壁,至少在該內側壁的兩個相對側,沿軸向分布至少一道凹溝。本實用新型的目的以及解決其技術問題還可以采用以下的技術措施來進一步實現。前述的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其中所述豎管的槽道區是在內側壁相對兩側各分布槽道區,各槽道區包含多條凹溝與至少一個區隔部,其中沿內側壁軸向間隔形成多道凹入、徑向分布的凹溝,而該區隔部與身部平行并垂直連接凹溝。前述的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其中所述豎管的區隔部位于內側壁的上、下方位置,區隔部與內側壁同高度。前述的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其中所述槽道區于貫孔內側壁,形成一道螺旋線形的凹溝。[0012]前述的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其中所述槽道區是在內側壁的兩個相對側,以各具上下兩排的形式,等距間隔地分布多條凹入的凹溝。前述的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其中所述槽道區的凹溝為方形。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優點和有益效果。借由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可達到相當的技術進步性及實用性,并具有產業上的廣泛利用價值,其至少具有下列優點:1.本實用新型主要是于豎管的貫孔內側壁形成凹溝,凹溝分布形式為兩個相對側對稱形式,并且凹溝如有多個以上,便呈等距間隔的安排,以提供勻稱、多位置分布凹溝,而能有效地縮減豎管管壁厚度,有效地提供輕量化的目的與極佳功效,本實用新型使豎管輕量化,得以提升騎車操控的靈活性,并能對騎士加速騎速而有適度幫助。2.承前所述,凹溝間隔的安排形成了槽道區,得利用槽道區造成豎管管壁有凹凸變化,以適度提供一抗扭力的結構剛性,提升豎管的抗扭矩強度。上述說明僅是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更清楚了解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讓本實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
圖1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結合手把管的立體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剖面立體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端視剖面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另一較佳實施例的剖面立體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圖5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又一較佳實施例的剖面立體圖。10:豎管11:第一端12:第二端13:身部14:貫孔15:內側壁20、201、202:槽道區21、22、23、24:凹溝211:區隔部40:把手管42:車首管
具體實施方式
為更進一步闡述本實用新型為達成預定發明目的所采取的技術手段及功效,
以下結合附圖及較佳實施例,對依據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其具體實施方式
、結構、特征及其功效,詳細說明如后。本實用新型一種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如圖1所示,豎管10基本上包含有兩端,分別是第一端11、第二端12,第一端11、第二端12之間為身部13,于第一端11、第二端12端面形成貫穿狀的貫孔14 (請參閱圖2),利用第一端11供手把管40橫向貫穿并且予以束設固定,第二端12則供縱向套裝并固定于車首管42上端外側面,本實用新型的豎管10特點如圖2所示,主要是在貫孔14內的結構改變。請再參閱圖2、圖3所示,豎管10在身部13形成貫穿孔狀的貫孔14,貫孔14的內側壁15形成槽道區20,該槽道區20是于內側壁15分布有多條凹溝21,而提供輕量化的特點。其中先說明圖3、圖4實施例,本實用新型可在內側壁15的相對兩側各分布槽道區20,槽道區20可以包含多種形態的凹溝,其中是在內側壁15沿軸向間隔地形成多道凹入、徑向弧形分布的凹溝21,位于兩側的凹溝21是由與內側壁15同高度的區隔部211,讓多道徑向弧形的凹溝21,自軸向的區隔部211兩側分布而有如魚骨般型態,通過這些間隔分布的凹溝21以及區隔部211的配置,便能在不需改變豎管10的體積,便可局部多點地、勻稱地縮減豎管10管壁厚度,有效使豎管10在體積不變的情形下有效輕量化。另如圖5、圖6所示,則 顯示另一形式的槽道區201,是在貫孔14內側壁15上,沿著軸向形成一道連續螺旋線形式的凹溝22,通過螺旋線形的凹溝22分布于貫孔14整個內環側的內側壁15。又如圖7所示,本實用新型的槽道區202得以形成另一種型態,其是在內側壁15的兩個相對側,以分成兩排的形式,等距間隔地分布多個呈方形凹部的凹溝23、24,其中位于下側呈等距間隔分布的多個凹溝23,沿軸向形成一排,位于上側一排為凹溝24,兩種凹溝23、24可以是形狀相同,比如均為方形,或是圓形,或是一排凹溝23為方形,上排的凹溝24為圓形等等。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雖然本實用新型已以較佳實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任何熟悉本專業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范圍內,當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術內容作出些許更動或修飾為等同變化的等效實施例,但凡是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內容,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該可連結手把管的豎管包含身部,該身部中央形成貫穿狀的貫孔,其特征在于: 在該貫孔的內側壁形成有槽道區,該槽道區包含在該貫孔的該內側壁,至少在該內側壁的兩個相對側,沿軸向分布至少一道凹溝。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豎管的槽道區是在內側壁相對兩側各分布槽道區,各槽道區包含多條凹溝與至少一個區隔部,其中沿內側壁軸向間隔形成多道凹入、徑向分布的凹溝,而該區隔部與身部平行并垂直連接凹溝。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豎管的區隔部位于內側壁的上、下方位置,區隔部與內側壁同高度。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道區于貫孔內側壁,形成一道螺旋線形的凹溝。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道區是在內側壁的兩個相對側,以各具上下兩排的形式,等距間隔地分布多條凹入的凹溝。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槽道區的凹溝為方形 。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有關于一種自行車豎管改良結構,該可連結手把管的豎管,其在身部中央形成貫穿狀的貫孔,而特別于貫孔的內側壁形成槽道區,該槽道區沿內側壁軸向分布至少一道凹溝,得以勻稱地縮小豎管管壁厚度,從而達到輕量化的目的。
文檔編號B62K21/12GK203142926SQ201320123178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18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18日
發明者溫宜玲 申請人:溫宜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