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帶接油盤的動力轉向油壺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大中型客車的動力轉向油壺,具體涉及一種帶接油盤的動力轉向油壺。
背景技術:
目前大中型客車的動力轉向油壺的結構大多為一圓柱形的金屬油壺,其頂部開設有動力轉向液壓油加注口,底部開設有向動力轉向油泵供油的出油口和接收動力轉向系統的回油的進油口(如圖1所示)。對于發動機后置客車而言,動力轉向油壺一般都布置在發動機艙內,其周邊有皮帶、發電機、起動機,甚至還會有排氣管、消聲器等。一旦因某種原因導致動力轉向液壓油從動力轉向油壺中溢出(原因可能是加注動力轉向液壓油時的操作不當引起,也可能是車輛運行過程中引起)時,動力轉向液壓油就會滴落到皮帶、發電機、起動機,甚至是排氣管、消聲器等部件上,導致部件失效甚至會引起火災的發生。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克服上述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帶接油盤的動力轉向油壺。從結構上保證了動力轉向液壓油不會滴落到動力轉向油壺周邊的部件上,從而避免了動力轉向液壓油導致的各種隱患的發生。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下述技術方案:—種帶接油盤的動力轉向油壺,包括壺體,所述壺體的底部焊接一接油盤,所述接油盤的底部設有進油口和出油口,所述進油口和出油口均與壺體的內部連通;所述接油盤的底部還焊接一溢油接管,所述溢油接管通過溢油口與接油盤連通。所述進油口與動力轉向系統的回油管連接。所述出油口與動力轉向油泵的供油管連接。所述溢油接管與一軟管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加注動力轉向液壓油時的操作不當,或者車輛運行過程中引起動力轉向液壓油從動力轉向油壺中溢出時,溢出的動力轉向液壓油即可被壺體底部焊接的接油盤所容納,同時經溢油接管流出,溢油接管可以通過一根軟管將溢出的動力轉向液壓油引至安全區域排出車外,從而避免了動力轉向液壓油導致的各種隱患的發生。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的接油盤可容納溢出的動力轉向液壓油,并可通過溢油軟管將接油盤內的動力轉向液壓油排出車外,從而保證動力轉向液壓油不會滴落到動力轉向油壺周邊的部件上,有效避免動力轉向液壓油導致的各種隱患的發生。
圖1是傳統的動力轉向油壺的結構示意圖;[0014]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1.壺體,2.進油口,3.出油口,4.接油盤,5.溢油接管。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的闡述,應該說明的是,下述說明僅是為了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對其內容進行限定。—種帶接油盤的動力轉向油壺,包括壺體I,壺體I的底部焊接一接油盤4,接油盤
4的底部設有進油口 2和出油口 3,進油口 2和出油口 3均與壺體I的內部連通;接油盤4的底部還焊接一溢油接管5,溢油接管5通過溢油口與接油盤4連通。進油口 2與動力轉向系統的回油管連接。出油口 3與動力轉向油泵的供油管連接。溢油接管5與一軟管連接。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加注動力轉向液壓油時的操作不當,或者車輛運行過程中引起動力轉向液壓油從動力轉向油壺中溢出時,溢出的動力轉向液壓油即可被壺體I底部焊接的接油盤4所容納,同時經溢油接管5流出,溢油接管5可以通過一根軟管將溢出的動力轉向液壓油引至安全區域排出車外,從而避免了動力轉向液壓油導致的各種隱患的發生。上述雖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進行了描述,但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的限制,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的基礎上,本領域技術人員不需要付出創造性勞動即可做出的各種修改或變形仍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以內。
權利要求1.一種帶接油盤的動力轉向油壺,包括壺體,其特征在于,所述壺體的底部焊接一接油盤,所述接油盤的底部設有進油口和出油口,所述進油口和出油口均與壺體的內部連通;所述接油盤的底部還焊接一溢油接管,所述溢油接管通過溢油口與接油盤連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轉向油壺,其特征在于,所述進油口與動力轉向系統的回油管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動力轉向油壺,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油口與動力轉向油泵的供油管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 動力轉向油壺,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油接管與一軟管連接。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帶接油盤的動力轉向油壺,包括壺體,所述壺體的底部焊接一接油盤,所述接油盤的底部設有進油口和出油口,所述進油口和出油口均與壺體的內部連通;所述接油盤的底部還焊接一溢油接管,所述溢油接管通過溢油口與接油盤連通。本實用新型的接油盤可容納溢出的動力轉向液壓油,并可通過溢油軟管將接油盤內的動力轉向液壓油排出車外,從而保證動力轉向液壓油不會滴落到動力轉向油壺周邊的部件上,有效避免動力轉向液壓油導致的各種隱患的發生。
文檔編號B62D5/06GK203158065SQ201320138429
公開日2013年8月28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5日
發明者時洪功, 楊彥三, 郭華, 張春, 李琦, 蔣正 申請人:中通客車控股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