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握把固定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自行車握把固定結構,其包含一供握把套固定的內管體、兩束仔組。其中內管體兩端分別為一固定部,其包含兩形成于內管體的制孔、兩凹設于內管體外側的卡槽,而束仔組各包含兩呈對稱的第一、二半體,第一、二半體各于其內側面突起一對應卡制該制孔的迫限塊,內側面兩端各往內突起一限行塊,借使束仔組欲透過螺栓緊固以束設于固定部且供握把套兩端抵靠時,經限行塊沿卡槽的線性移動而便于第一、二半體快速準確定位,讓第一、二半體沿固定部外側上下束合為封閉環形,同時兩迫限塊通過制孔而反制束仔組相對內管體轉動可能,以及兩迫限塊直接迫緊車把手外側面,以直接、加大的接觸面積,達到握把與車把手有效強度的固定作用。
【專利說明】自行車握把固定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是關于一種涉及于交通工具的自行車握把結構,特別是指自行車在騎乘時,供手部握持的握把部位的固定結構。
【背景技術】
[0002]按由騎乘自行車不僅具備健身的優點,還能夠舒解生活壓力,而自行車便捷輕巧、無油耗排氣而不污染環境,騎行當中,身體接觸氣流,更讓全身與心情充滿輕快的愉悅感。自行車在立管橫向地安裝一供手部握的握把,握把不斷對其固定構造研發改進,如證書號M317386號《自行車握把的固定構造改良(一)》新型專利案〈下稱:引證前案〉即是一例。引證前案,針對一橫向穿束于立管的車把手兩端各套設一內管體,內管體外側再包覆一外套體,其中內管體一端面上軸向延伸有沿圓周方向間隔分布突肋,以及配合安裝一呈C形環體狀的環箍,該環箍具有一缺口,用以穿套于內管體的突肋徑向外壁面上,借助迫緊螺栓縱向穿伸鎖固環箍的缺口兩側,以利縮合迫緊內管體的突肋,引證前案進一步在突肋設有第一、二突肋,在第一、二突肋之間相隔一限位槽,而環箍內壁面突設一限位壓塊,用以對應容納于限位槽中,讓環箍鎖緊時,連帶使限位壓塊卡掣限位槽,以增加彼此間的摩擦迫緊阻力。
[0003]引證前案借助限位壓塊與限位槽的限位,使環箍相對內管體不致產生轉動偏位,并且讓限位壓塊抵止迫緊車把手的外表面,以提高握把與車把手間的固定強度。
[0004]引證前案的握把與車把手固定構造,盡管具備一固定良好作用,然也存在一些缺憾:
[0005]1、環箍的環形縮合作用限于內管體的突肋外側面周圍,再間接地使突肋被縮合的作用,迫貼于車把手的外側面,因此這種僅由內管體間隔地束圍于車把手的外側環面,其迫緊作用,缺乏一反制內管體可能相對車把手轉動導致結合松動。
[0006]2、縱使環箍的限位壓塊在限位于限位槽時,環箍的限位壓塊內側面可迫貼于車把手的外表面,但是這僅為環箍“限位壓塊在單一側”的單點小面積迫緊,缺乏更有效的迫緊作用。
[0007]3、環箍僅靠單一螺栓來束緊缺口處的兩側,因此如果螺栓有所松動時,將會造成環箍松脫于內管體,進而無法使握把固定于車把手,固定構造的持久性不足。
實用新型內容
[0008]本實用新型發明人鑒于前述的問題,進而用心研究開發,因此本實用新型主要目的是在提供一種自行車握把固定結構,其主要是讓迫緊內管體的束仔組,相對內管體有對位快速準確、反制相對轉動的極佳定位性,同時增加束仔組束緊車把手的有效接觸面積,使迫緊固定強度益加可靠。
[0009]為了可達到前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所運用的技術手段是在于提供一種自行車握把固定結構,其包含:[0010]一內管體,其于外側套固一握把套,用以迫束于車把手外側面,該內管體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固定部,該固定部各包含于該內管體形成有兩制孔、兩卡槽,其中該內管體末端兩相對側各穿空一制孔,不同于該兩制孔的另兩相對側,于該內管體外側各凹設一卡槽;
[0011]兩束仔組,其包含兩呈對稱的第一、二半體,該第一、二半體均為半環形體,各于其內側面中央突起一對應與該制孔呈卡制的迫限塊,該第一、二半體于內側面兩端各往內突起一限行塊,該第一、二半體于該內管體該固定部上下靠合為封閉環形,各該限行塊彼此靠合以共同卡合于該卡槽,該束仔組穿設兩螺栓以緊固該第一、二半體,供該第一、二半體順應該限行塊沿該卡槽線性移動方向,較準確地迫合為封閉環形,并且供該兩迫限塊對車把手外側來束緊迫合,而兩該束仔組分別可供該握把套抵靠。
[0012]因此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手段,本實用新型可以獲得的功效簡要說明如下所列:
[0013]1.本實用新型主要是在握把套的內管體兩端各設置一固定部,利用固定部供束仔組快速對準定位,更能直接對該穿裝于內管體的車把手產生迫緊束合作用,而且束仔組以兩相對側的迫限塊,以位置平衡、加大的接觸面來迫緊車把手,因此迫緊接觸面積有效增加,加上兩迫限塊平均施壓于車把手,提升了車把手與握把的固定強度。
[0014]2.本實用新型讓螺栓對第一、二半體緊固以圍合成封閉環形時,于第一、二半體兩相對端,各設置有限行塊,利用限行塊可于卡槽線性移動的設計,是順應第一、二半體緊固迫合的方向,故可以限行塊與卡槽的限向方向作用,引導第一、二半體較快速而精準地對位,方便螺栓準確對位緊固第 一、二半體,也讓螺栓在迫緊第一、二半體,不會出現彼此靠合歪斜錯位可能。
[0015]3.本實用新型利用迫限塊卡制于內管體的制孔,提供一反制束仔組相對與內管體轉動的可能性,同時也巧妙地讓迫限塊迫緊車把手,具有反制轉動、松動的牢靠定位性,以及兼具有效的迫緊車把手的固定作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6]圖1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
[0017]圖2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元件分解圖。
[0018]圖3是本實用新型較佳實施例的組合于車把手的端視剖面圖。
[0019]其中:
[0020]10握把套 20內管體 21固定部
[0021]22制孔23卡槽30束仔組
[0022]301第一半體302第二半體31內側面
[0023]32迫限塊 33、331限行塊34穿孔
[0024]341鎖孔 35螺栓40車把手。
【具體實施方式】
[0025]本實用新型是一種自行車握把固定結構,如圖1、2,其包含:
[0026]一握把套10,其為管體狀,外側面為有凹凸起伏形態,以符合手部舒適握持的人體工學造型。
[0027]一供固定于該握把套10內側壁的內管體20,用以迫束于車把手40〈如圖3的外側面,該內管體20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固定部21,固定部21包含有兩制孔22、兩卡槽23形成于內管體20上,其中于內管體20末端的兩相對側,各穿空一呈徑向延伸、長形孔的制孔22,在不同于兩制孔22的另兩相對側,則于內管體20外側面各凹設一卡槽23,簡言之,兩制孔22、兩卡槽23恰是對內管體20圓周面呈四等分的位置。
[0028]兩束仔組30,請參看圖2、3,其主要束設于該內管體20的固定部21,并且可供握把套10兩端來抵靠于該束仔組30。各束仔組30包含兩呈對稱形態的第一半體301、第二半體302,第一、二半體301、302為半環形體,各于其半環形的內側面31中央突起一迫限塊32,利用迫限塊32對應制孔22形態,容許進入制孔22而凹凸卡合,第一半體301于內側面31兩端往內突起一限行塊33,并且第二半體302于內側面31兩端也往內各突起一限行塊331,限行塊33、331突出的外表呈平面,在第一、二半體301、302分別對應在內管體20的固定部21外側上下靠合為封閉環形,第一半體301的限行塊33恰靠合第二半體302的限行塊331相對端,可使兩限行塊33、331共同凹凸卡合于內管體20的卡槽23,利用兩限行塊33、331只能沿卡槽23線性移動的設計,令第一、二半體301、302彼此快速、對準地靠合,束仔組30連接第一、二半體301、302的方式,第一半體301兩端未干涉限行塊33之處,于外側以垂直軸向的方向,貫穿一沉頭孔狀的穿孔34,第二半體301則在兩端面對應穿孔34位置設置有內螺紋的鎖孔341,并且各配合一螺栓35自穿孔34對準鎖孔341螺鎖接合,以將第一、二半體301、302對應束合于內管體20的固定部21。
[0029]請再參看圖1至3進一步說明組合于車把手40的實施例,其中握把套10位在內管體20外側,內管體20穿套于車把手40兩端的外側面,內管體20兩端的固定部21露出于握把套10之外,而束仔組30的第一、二半體301、302,以其迫限塊32對應制孔22凹凸卡合,而兩呈靠合的限行塊33、331則一起對應卡制于卡槽23中,形成束仔組30對內管體20產生一防止軸向移動的限止、對位作用,尤其束仔組30的兩呈相對的迫限塊32,在通過制孔22之后,迫限塊32對應接觸車把手40外側面,隨著工具對螺栓35旋緊束仔組30的第一、二半體301、302,經由卡槽23來限制限行塊33、331只能單向地線性移動,連帶可以較快速地使第一、二半體301、302接近圍合,使第一、二半體301、302內側面31縮合內徑的力量,讓兩呈相對的迫限塊32,平衡同步地迫緊接觸于車把手40外側面,讓握把套10借其內管體20有效固定于車把手40,而不易使內管體20與車把手40產生相對松動或分離。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握把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個內管體,其于外側套固一個握把套,用以迫束于車把手外側面,該內管體的兩端分別設有一個固定部,該固定部各包含于該內管體形成有兩個制孔、兩個卡槽,其中該內管體末端兩相對側各穿空一個制孔,不同于該兩制孔的另兩相對側,于該內管體外側各凹設一個卡槽; 兩個束仔組,其包含兩呈對稱的第一、二半體,該第一、二半體均為半環形體,各于其內側面中央突起一對應與該制孔呈卡制的迫限塊,該第一、二半體于內側面兩端各往內突起一個限行塊,該第一、二半體于該內管體該固定部上下靠合為封閉環形,各該限行塊彼此靠合以共同卡合于該卡槽,該束仔組穿設兩螺栓以緊固該第一、二半體,供該第一、二半體順應該限行塊沿該卡槽線性移動方向,迫合為封閉環形,并且供該兩迫限塊對車把手外側來束緊迫合,而兩該束仔組分別供該握把套抵靠。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握把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體的制孔呈徑向延伸、長形孔。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握把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管體的兩個制孔、兩個卡槽,對應內管體圓周面呈四等分分布位置。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握把固定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束仔組的第一半體兩端未干涉限行塊之處,于外側以垂直軸向的方向,貫穿一個沉頭孔狀的穿孔,第二半體在兩端面對應穿孔位置設置有內螺紋的鎖孔,以配合一個螺栓自穿孔對準鎖孔螺鎖接合,將第一、二半體束合于內管體的固定部。
【文檔編號】B62K23/02GK203558175SQ201320545973
【公開日】2014年4月23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4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4日
【發明者】張文環 申請人:張文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