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鎖剎車手柄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一種自鎖剎車手柄,包括手柄及限位桿,所述手柄的一端設有第一樞接軸,所述第一樞接軸樞接于手扶車的支撐桿,所述手柄的另一端設有第一卡合部,所述限位桿的一端設有第二樞接軸,所述第二樞接軸樞接于所述支撐桿,所述限位桿的另一端設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與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本實用新型自鎖剎車手柄能實現自鎖,結構簡單,使用方便。
【專利說明】自鎖剎車手柄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剎車手柄,尤其涉及一種自鎖剎車手柄。
【背景技術】
[0002]手扶車或手推車是一種方便行動有困難的老人或傷殘人行走的工具,其主要包括呈對稱的車身支架、兩支撐桿及安裝于支撐桿上的兩把手,兩車身支架可以通過一呈交叉的折疊支架折疊而收攏。當使用時只需打開并鎖定車身支架,使用者站立于兩車身支架之間行走同時雙手分別緊握把手即可。
[0003]現有的手扶車一般還配有剎車手柄,以控制車的前進或停止;但是,這種剎車手柄一般只能瞬時剎車,對于處于斜坡時,則需要保持握緊剎車手柄以實現長時間剎車,這樣很快就會導致手掌出現疲勞及酸痛,不利于老人或傷殘人。為了使手扶車在停車時能達到鎖定狀態,有些手扶車在車輪處安裝一鎖定機構;當停車時,只需打開鎖定機構,使鎖定機構對車輪鎖定;而在行駛前則需要手動釋鎖,這樣使手扶車使用起來更加安全。然而,這些鎖定機構需要在剎車后單獨操作鎖定,并且由于其安裝于車輪處,操作時需要彎腰等身體動作,對于行動不便的人來說極不方便。
[0004]因此,基于上述的不足,需要一種能實現自鎖,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自鎖剎車手柄。
實用新型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實現自鎖,結構簡單,使用方便的自鎖剎車手柄。
[0006]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自鎖剎車手柄包括手柄及限位桿,所述手柄的一端設有第一樞接軸,所述第一樞接軸樞接于手扶車的支撐桿,所述手柄的另一端設有第一卡合部,所述限位桿的一端設有第二樞接軸,所述第二樞接軸樞接于所述支撐桿,所述限位桿的另一端設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與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0007]較佳地,所述自鎖剎車手柄還包括驅動所述限位桿向下轉動的彈性件。通過設置所述彈性件,利用彈性件的彈性作用力,使所述限位桿能自動地向下轉動,從而自動脫離與所述手柄的卡合,實現自動解鎖,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0008]具體地,所述彈性件為扭轉彈簧,所述扭轉彈簧套設于所述第二樞接軸外,且一端與所述限位桿抵觸,另一端與所述支撐桿抵觸。
[0009]較佳地,所述限位桿延伸出供手部操作的撥片。所述撥片可以在使用者握持所述手柄時供使用者的手指撥動所述限位桿,因而無需雙手操作,達到方便操作的目的。
[0010]較佳地,所述第一卡合部為凸塊,所述凸塊設置于所述手柄的下底面,所述第二卡合部為另一凸塊,兩凸塊的側面相互抵頂。通過利用凸塊與凸塊的抵頂,從而使所述限位桿及手柄的相對位置保持固定,從而達到穩定的狀態并實現自鎖。
[0011]與現有技術相比,由于本實用新型將手柄的一端通過第一樞接軸樞接于支撐桿上,在所述手柄的另一端設置所述第一卡合部,并且設置一限位桿,使所述限位桿的一端通過第二樞接軸樞接于支撐桿上,另一端設置第二卡合部,通過將所述第一卡合部與所述第二卡合部卡合,使所述第一樞接軸及第二樞接軸所在的點與所述第一卡合部及第二卡合部的卡合點之間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結構,從而使得所述手柄的位置固定在剎車的狀態,實現剎車后自鎖的目的,結構非常簡單,鎖定或解鎖只需撥動所述限位桿即可,使用十分方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實用新型自鎖剎車手柄應用于手扶車上的示意圖。
[0013]圖2是本實用新型自鎖剎車手柄的結構示意圖。
[0014]圖3是本實用新型自鎖剎車手柄自鎖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0015]圖4是本實用新型自鎖剎車手柄釋鎖時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6]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構造特征、所實現的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并配合附圖詳予說明。
[0017]如圖1、圖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自鎖剎車手柄100安裝于手扶車200上,手扶車200具有兩支撐桿201,支撐桿201上設置把手202,把手202固定于支撐桿201上端供使用者握持。把手202的下方設有自鎖剎車手柄100,自鎖剎車手柄100包括手柄1、限位桿2及扭轉彈簧3,手柄I的一端設有第一樞接軸11,第一樞接軸11樞接于支撐桿201,手柄I的另一端設有第一卡合部12,手柄I的中部設有卡合件13,剎車線203的一端固定于卡合件13上,另一端與剎車裝置(圖中未示)連接,剎車裝置安裝于車輪204上。限位桿2位于手柄I的下方,限位桿2的一端設有第二樞接軸21,第二樞接軸21樞接于支撐桿201,第一樞接軸11及第二樞接軸21不在同一位置上,但是第一樞接軸11與第二樞接軸21的
中心軸線平行,限位桿2的另一端設有第二卡合部22,第二卡合部22與第--^合部12卡
合。扭轉彈簧3套設于 第二樞接軸21外,且一端與限位桿2抵觸,另一端與支撐桿201抵觸。利用扭轉彈簧3的彈性作用力,使限位桿2能自動地向下轉動,從而自動脫離與手柄I的卡合,實現自動解鎖,結構簡單,操作方便。
[0018]再如圖3所示,設置第二卡合部22的限位桿2的一端延伸出供手部操作的撥片23。撥片23可以在使用者握持手柄I時供使用者的手指撥動限位桿2,因而無需雙手操作,達到方便操作的目的。
[0019]請結合圖3及圖4所示,第一卡合部12為凸塊,凸塊設置于手柄的下底面,第二卡合部22為另一凸塊,兩凸塊的側面相互抵頂。通過利用凸塊與凸塊的抵頂,從而使限位桿2及手柄I的相對位置保持固定,從而達到穩定的狀態,實現自鎖。
[0020]手柄I的端部大致呈方形圈14結構,握持時用于容置手部,手柄I的下底面且位于第一卡合部12的后方設有波紋起伏的防滑結構15,使手部握持得更舒適。方形圈14靠近支撐桿201的一側設有長形孔14a,限位桿2的端部穿過長形孔14a伸入方形圈14內,限位桿2撥動時可在長形孔14a內上下滑動。
[0021]綜合上述并結合圖4,行車時,使用者雙手分別握持于把手202上,當剎車時,手動拉動手柄1,使手柄I沿第一樞接軸11向上轉動,手柄I轉動帶動剎車線203向上拉緊,從而使剎車線203驅動剎車裝置對車輪204制動,當不需要剎車時,放開手柄1,使手柄I在重力作用下沿第一樞接軸11向下轉動,從而松開剎車線203釋放車輪204。當手扶車200停止行駛時,如上述的步驟手動向上拉動手柄I而剎車,然后手動向上撥動撥片23,進而帶動限位桿2沿第二樞接軸22向上轉動,當限位桿2向上轉動手柄I的下方時,限位桿2的第二卡合部22的側面抵頂于手柄I的第一卡合部12的側面;此時,第一樞接軸11及第二樞接軸21所在的點與第一、第二卡合部12、22的抵頂點之間形成一個三角形,而三角形為一穩定結構,因此,放開手柄I時,手柄I便不能沿第一樞接軸11向下轉動,從而使剎車線203保持拉緊,進而保持住剎車的狀態。當需要釋鎖時,只需拉動手柄1,使其向上轉動,這時,手柄I上的第一卡合部12與限位桿2上的第二卡合部22相互脫離,限位桿2在扭轉彈簧3的彈性力作用下自動向下轉動,此時,所形成的三角形結構即不存在,即可放開手柄1,使手柄I向下轉動而松開剎車線203并釋放車輪204。
[0022]由于本實用新型將手柄I的一端通過第一樞接軸11樞接于支撐桿201上,在手柄I的另一端設置第一卡合部12,并且設置一限位桿2,使限位桿2的一端通過第二樞接軸21樞接于支撐桿201上,另一端設置第二卡合部22,通過將第—^合部12與第二卡合部22卡合,使第一樞接軸11及第二樞接軸21所在的點與第一卡合部12及第二卡合部22的卡合點之間形成一個穩定的三角形結構,從而使得手柄I的位置固定在剎車的狀態,實現剎車后自鎖的目的,結構非常簡單,鎖定或解鎖只需撥動限位桿即可,使用十分方便。
[0023]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實用新型之權利范圍,因此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所涵蓋的范圍。`
【權利要求】
1.一種自鎖剎車手柄,其特征在于:包括手柄及限位桿,所述手柄的一端設有第一樞接軸,所述第一樞接軸樞接于手扶車的支撐桿,所述手柄的另一端設有第一卡合部,所述限位桿的一端設有第二樞接軸,所述第二樞接軸樞接于所述支撐桿,所述限位桿的另一端設有第二卡合部,所述第二卡合部與所述第一卡合部卡合。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鎖剎車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自鎖剎車手柄還包括驅動所述限位桿向下轉動的彈性件。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鎖剎車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件為扭轉彈簧,所述扭轉彈簧套設于所述第二樞接軸外,且一端與所述限位桿抵觸,另一端與所述支撐桿抵觸。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鎖剎車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桿延伸出供手部操作的撥片。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鎖剎車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部為凸塊,所述凸塊設置于所述手柄的下底面,所述第二卡合部為另一凸塊,兩凸塊的側面相互抵頂。
【文檔編號】B62B5/04GK203544079SQ201320594290
【公開日】2014年4月1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25日 優先權日:2013年9月25日
【發明者】張釗 申請人:東莞威信運動用品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