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車身框架,尤其涉及一種車身框架。
背景技術:
車身結構由外覆蓋件、梁、支柱和結構加強件構成,是承受路面底盤碰撞等載荷和傳遞載荷的基本系統。車身結構設計對車身的安全,耐久強度、彎曲和扭轉剛度、白車身模態性能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車身結構設計不但影響車身的性能,也影響車身的重量和成本。
MPV車型一般為軸距在2700mm以上的6座或者7座車,傳統的MPV為了滿足長軸距條件下的車身性能一般橫梁和縱梁數量較多,車身重量重和成本高;傳統框架力的傳遞路徑不明確,難以提高整車的安全性能。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的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車身框架。
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車身框架,包括加強內框焊合件和與所述加強內框焊合件連接的后側圍內板焊合件,所述加強內框焊合件包括A柱下加強板、A柱上加強板和B柱加強板,其中,所述A柱上加強板的前端與所述A柱下加強板連接,所述A柱上加強板的后端與所述B柱加強板連接。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后側圍內板焊合件包括門檻加強板,所述門檻加強板包括前段門檻加強板和后段門檻加強板,所述前段門檻加強板與所述后段門檻加強板連接。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前段門檻加強板的厚度大于所述后段門檻加強板的厚度。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前段門檻加強板的厚度為1.2mm。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后段門檻加強板的厚度為1.0mm。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前段門檻加強板的剛度大于所述后段門檻加強板的剛度。
作為本發明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后側圍內板焊合件包括后側圍內板、后側圍上角連接板、D柱內板、后輪罩外板、后輪罩前連接板、中門檻外板和門檻外板,所述后側圍內板與所述后側圍上角連接板連接,所述后側圍上角連接板與所述D柱內板連接,所述后側圍內板與所述后輪罩外板連接,所述后輪罩外板與所述后輪罩前連接板連接,所述后輪罩前連接板與所述門檻外板連接,所述中門檻外板設置在所述門檻外板上。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方案,進行合理分段、分塊,有利于輕量化,降低了成本,明確了力的傳遞路徑,提高了整車的安全性能。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一種車身框架的整體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一種車身框架的門檻加強板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說明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如圖1至圖2所示,一種車身框架,包括加強內框焊合件100和與所述加強內框焊合件100連接的后側圍內板焊合件200,所述加強內框焊合件100包括A柱下加強板1、A柱上加強板2和B柱加強板3,其中,所述A柱上加強板2的前端與所述A柱下加強板1連接,所述A柱上加強板2的后端與所述B柱加強板3連接。
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后側圍內板焊合件200包括門檻加強板,所述門檻加強板包括前段門檻加強板11和后段門檻加強板12,所述前段門檻加強板11與所述后段門檻加強板12連接。
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前段門檻加強板11的厚度大于所述后段門檻加強板12的厚度。
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前段門檻加強板11的厚度為1.2mm。
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后段門檻加強板12的厚度為1.0mm。
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前段門檻加強板11的剛度大于所述后段門檻加強板12的剛度。
如圖1至圖2所示,所述后側圍內板焊合件200包括后側圍內板4、后側圍上角連接板5、D柱內板6、后輪罩外板7、后輪罩前連接板8、中門檻外板9和門檻外板10,所述后側圍內板4與所述后側圍上角連接板5連接,所述后側圍上角連接板5與所述D柱內板6連接,所述后側圍內板4與所述后輪罩外板7連接,所述后輪罩外板7與所述后輪罩前連接板8連接,所述后輪罩前連接板8與所述門檻外板10連接,所述中門檻外板9設置在所述門檻外板10上。
本發明提供的一種車身框架具有以下特點:
1、中門檻外板9分段設計,提供零件材料和零件厚度選擇的靈活性 ,通過內板適當分塊并靈活選擇搭接頭區域的材料D柱區域無貫通加強板,后側圍內板多區域無內板零件。
2、門檻加強板通過合理分段,在滿足性能要求的前提下設計不同的材料厚度、牌號實現輕量化目的,前段門檻加強板11與正碰安全、偏置碰有重要影響,選用超高強鋼材料,起到保護乘員艙的作用,前段門檻加強板11已經吸收完碰撞能量,所以后段門檻加強板12使用普通高強鋼達到降低成本的目的,并且有利于輕量化。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