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船舶和海洋平臺的居住艙室模塊化設計和制造領域,具體地說是一種用于船舶和海洋平臺的居住艙室模塊的移運裝置。
背景技術:
在高效、節能、環保的造船理念影響下,傳統艙室施工作業模式的弊端日漸顯露出來,尤其在造船行業處于低迷的階段,如何控制成本、提高效益,是船東、船廠、配套廠家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隨著造船技術發展,歐洲、日韓等國已實現船舶上層建筑建造方式的重大變革,采用的居住艙室模塊化設計和建造方式,應用專業化生產車間進行居住艙室模塊的預制組裝,整體吊裝上船安裝,解決了傳統的生產模式下效率低、質量難以保證等問題,使得船舶工程中艙室內部裝修施工效率顯著提升。
居住艙室模塊移運工裝是實現艙室模塊化設計和制造的關鍵技術之一,現階段國內外船用艙室模塊移運主要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傳統居住艙室模塊移運方法:居住艙室模塊吊裝到指定甲板后,工人憑借自己的經驗,采用撬棍將居住艙室模塊運至指定區域,再通過撬棍調整定位完成一次移運。
通過自制小車移運方法:居住艙室模塊吊裝到指定甲板后,工人應用其設計的帶千斤頂的小車,將居住艙室模塊整體撐起,人工推至指定位置后卸下居住艙室模塊,最后抽出小車完成一次移運,重復利用小車直至完成所有居住艙室模塊移運和定位。
居住艙室模塊艙壁嵌入輪子的移運方法:將輪子機構設計在每個居住艙室模塊的艙壁結構中,居住艙室模塊吊裝到指定甲板后,放下其自帶的小車,人工推至指定位置,定位后收回輪子(輪子不再取出,作為居住艙室艙壁的一部分)完成一次移運。
現有技術中的居住艙室模塊移運裝置各有優缺點,傳統的方法效率低、質量不易保證,容易損壞船舶甲板表面;通過自制小車的方法移運大型艙室安全性差,居住艙室模塊移運時易脫離小車跌落墜地,造成沖擊損傷;居住艙室模塊艙壁嵌入輪子的方法成本過高,僅適用于豪華游輪這類高附加值船型。因此,方便快捷、低成本、小型化、提高安全性就成了居住艙室模塊移運技術的發展方向。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改進的船用居住艙室模塊的移運裝置,通過結構的改進,具有整體升降居住艙室模塊的能力,進一步的,移動裝置設有鋼結構、艙壁靠臂和提升機構,可在水平方向自由移動、轉向,并具備2噸提升和運載能力,使得移動效率大幅提高,降低了人工成本,具有突出的實質性效果。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船用居住艙室模塊的移運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移運裝置由主體鋼結構、設在主體鋼結構上的艙壁靠臂和提升機構連接而成,主體鋼結構的底部設有導向機構;所述的主體鋼結構為折角結構,提升機構包括可升降的滑動支架、設置在滑動支架底部的鋼鏟和與滑動支架相連的液壓千斤頂。
優選的,所述的主體鋼結構由外框架、設置在外框架上的橫支架和縱支架連接而成;外框架包括兩根豎直鋼梁,橫支架由頂部橫支架、中部橫支架和底部橫支架構成,所有橫支架均呈折角狀,所有橫支架的兩端分別與兩根豎直鋼梁垂直連接,頂部橫支架與中部橫支架之間設有縱支架;所述的液壓千斤頂設置于底部橫支架上。
進一步,所述的導向機構由三個剎車萬向輪構成,三個剎車萬向輪分別設置于底部橫支架下方,由于底部橫支架呈折角狀,三個剎車萬向輪分別設置在底部橫支架的兩端處和折角處。
所述的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驟:a、所述的移動裝置需要四個一起使用,首先在船用居住艙室模塊的四個頂角處分別設置一個移動裝置,將鋼鏟插入船用居住艙室模塊的四角底部,完成移動裝置設置;b、調整移動裝置位置,使之與船用居住艙室模塊配合到位,然后啟動移動裝置中的千斤頂,使整個船用居住艙室模塊提升至移動所需要的高度,然后鎖緊千斤頂;c、將整個船用居住艙室模塊移動至甲板指定位置定位,開啟剎車萬向輪的剎車裝置完成定位;d、卸裝,將整個船用居住艙室模塊卸下,將移動裝置取出。
使用時本發明設計的移運裝置需要四個同時工作,將其分別移至居住艙室模塊外四角處,分別下降滑動支架,將鋼鏟插入居住艙室模塊四角底部,然后同時啟動千斤頂,使居住艙室模塊整體提升至距離地面100mm的高度,所有千斤頂鎖緊后,由人工推至甲板指定位置定位,開啟剎車萬向輪的剎車裝置定位,然后卸下居住艙室模塊,關閉剎車裝置并逐一抽出四個移運裝置即完成一次移運,后續居住艙室模塊重復上述過程,直至所有模塊移動和定位結束。本發明裝置造價低、制造工藝簡單、操作容易,能夠較好的滿足工程需要,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一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升降機構升起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升降機構下降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圖7為本發明的移動裝置使用狀態參考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的描述。
各附圖中的標號表示如下:1剎車萬向輪、2油壓千斤頂(手動)、3滑動支架、4主體結構、5鋼鏟、6艙壁靠臂、7船用居住艙室模塊。
如圖1所示,本發明所述的一種船用居住艙室模塊的移運裝置,其與現有技術的區別在于:所述的移運裝置由主體鋼結構、設在主體鋼結構上的艙壁靠臂和提升機構連接而成,主體鋼結構的底部設有導向機構;所述的主體鋼結構為折角結構,提升機構包括可升降的滑動支架、設置在滑動支架底部的鋼鏟和與滑動支架相連的液壓千斤頂。
可選的,所述的主體鋼結構由外框架、設置在外框架上的橫支架和縱支架連接而成;
外框架包括兩根豎直鋼梁,橫支架由頂部橫支架、中部橫支架和底部橫支架構成,所有橫支架均呈折角狀,所有橫支架的兩端分別與兩根豎直鋼梁垂直連接,頂部橫支架與中部橫支架之間設有縱支架;
所述的液壓千斤頂設置于底部橫支架上,底部橫支架上設有底板,所述的液壓千斤頂設置于底板上,底板所在的位置正好是底部橫支架折角的位置,液壓千斤頂的頂部與滑動支架相連。
由于上述結構特征,本發明的移動裝置具有整體升降居住艙室模塊的能力,可在水平方向自由移動、轉向,并具備2噸提升和運載能力,能滿足大部分船舶和海洋平臺的居住艙室模塊的提升、移運和定位要求。本裝置與傳統方法相比,效率大幅提高,可降低人工成本;本裝置與自制小車移運裝置相比,結構形式不同,折角結構形式更加合理、有效,提升和運輸的安全性更高;本裝置與居住艙室模塊艙壁嵌入輪子的移運方法相比,小車可重復使用,降低了居住艙室模塊設計和制造成本。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導向機構由三個剎車萬向輪構成,三個剎車萬向輪分別設置于底部橫支架下方,由于底部橫支架呈折角狀,三個剎車萬向輪分別設置在底部橫支架的兩端處和折角處。橫支架的折角角度為87-92度,最佳的折角角度為92度,這樣既能方便操作,同時搬動過程中貼合更為牢固。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滑動支架包括滑動本體和設在滑動本體兩端的滑動套管,所述的滑動套管分別套設于兩根豎直鋼梁上,所述的滑動套可沿著豎直鋼梁上下滑動,滑動套套設于中部橫支架和底部橫支架之間,因此滑動支架可在千斤頂的推動下在中部橫支架和底部橫支架之間進行滑動;
所述的鋼鏟由鏟體部分和鋼鏟支架連接而成,所述的鋼鏟支架共兩根,分別設置于鏟體部分的兩側,兩根鋼鏟支架的一端與鋼鏟固定連接,另一端分別與滑動套管相連。
這里的鏟體部分呈直角狀,鏟體部分分別由鏟體底部和鏟體側部連接而成,鏟體部分標有刻度,可以使得移動裝置與需要搬動的居住艙室模塊之間能精確定位,鏟體側部能很好的貼合居住艙室模塊的外表面。
在一個實施例中,所述的艙壁靠臂由一組靠臂支架安裝于頂部橫支架內側,艙壁靠臂為折角狀的靠臂結構,折角角度為89度,艙壁靠臂設置于頂部橫支架的內側,靠臂結構與頂部橫梁支架之間通過一組靠臂支架相連,所述的靠臂支架在與頂部橫梁支架的連接處設有微彈部件,通過微彈部件可以使得艙壁靠臂與居住艙室模塊的外表面更好的貼合,同時化解在搬運過程中的不平衡力,保持移運過程中的高效、平穩,這里微彈部件采用螺旋狀鋼絲或者S狀鋼片嵌設于靠臂支架與頂部橫梁支架之間,艙壁靠臂與頂部橫支架之間保持平行設置,艙壁靠臂與頂部橫支架之間的距離為2-5cm,艙壁靠臂與頂部橫支架之間保留一個觀測窗,能夠保證艙室模塊在到達甲板指定位置后能夠精確定位。
進一步的,這里的艙壁靠臂的呈弧線形設計,即艙壁靠臂的內側面(與艙室模塊接觸面)呈向內彎曲的弧面,但這個弧度非常小,僅在測量時能測得,這樣有利于進一步的貼合和保持運輸過程中的相對平穩,同時,由于艙壁靠臂的外側面也呈向外凸起的弧面形狀,有利于觀察精確定位,人眼更容易區分弧線與直線之間的距離關系。
在一個使用方法實施例中,包括如下步驟:a、所述的移動裝置需要四個一起使用,首先在船用居住艙室模塊的四個頂角處分別設置一個移動裝置,將鋼鏟插入船用居住艙室模塊的四角底部,完成移動裝置設置;b、調整移動裝置位置,使之與船用居住艙室模塊配合到位,然后啟動移動裝置中的千斤頂,使整個船用居住艙室模塊提升至移動所需要的高度,然后鎖緊千斤頂;c、將整個船用居住艙室模塊移動至甲板指定位置定位,開啟剎車萬向輪的剎車裝置完成定位;d、卸裝,將整個船用居住艙室模塊卸下,將移動裝置取出。
可選的,驟中,調整移動裝置的位置,使得艙壁靠臂與船用居住艙室模塊的兩個側面完全貼合,千斤頂升起時,移動高度為距離地面80-120mm;d步驟中,卸下居住艙室模塊,關閉萬向輪的剎車裝置并逐一抽出四個移運裝置即完成一次移運。
所述的移運裝置由主體鋼結構、設在主體鋼結構上的艙壁靠臂和提升機構連接而成,主體鋼結構的底部設有導向機構;所述的主體鋼結構為折角結構,提升機構包括可升降的滑動支架、設置在滑動支架底部的鋼鏟和與滑動支架相連的液壓千斤頂;所述的主體鋼結構由外框架、設置在外框架上的橫支架和縱支架連接而成;外框架包括兩根豎直鋼梁,橫支架由頂部橫支架、中部橫支架和底部橫支架構成,所有橫支架均呈折角狀,所有橫支架的兩端分別與兩根豎直鋼梁垂直連接,頂部橫支架與中部橫支架之間設有縱支架;
所述的液壓千斤頂設置于底部橫支架上。
所述的導向機構由三個剎車萬向輪構成,三個剎車萬向輪分別設置于底部橫支架下方,由于底部橫支架呈折角狀,三個剎車萬向輪分別設置在底部橫支架的兩端處和折角處;所述的滑動支架包括滑動本體和設在滑動本體兩端的滑動套管,所述的滑動套管分別套設于兩根豎直鋼梁上,所述的滑動套可沿著豎直鋼梁上下滑動;所述的鋼鏟由鏟體部分和鋼鏟支架連接而成,所述的鋼鏟支架共兩根,分別設置于鏟體部分的兩側,兩根鋼鏟支架的一端與鋼鏟固定連接,另一端分別與滑動套管相連。
橫支架的折角角度為89度,所述的艙壁靠臂由一組靠臂支架安裝于頂部橫支架內側,艙壁靠臂為折角狀的靠臂結構,折角角度為89度,這個角度可以起到更好的卡和作用,保證移動過程中的平穩、不跌落。
實施本發明的移運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移運裝置設備簡單,每個裝置總重小于15KG,便于單人存取。
2:本發明移運裝置(每個千斤頂具備2t起重能力),能夠滿足2t以下船用居住艙室模塊移運和定位。
3:本發明移運裝置可提升最大高度為200mm,移運時最小提升高度要求不小于100mm,能夠滿足在一般船舶甲板內移動、轉向。
4:本發明移運裝置可重復使用,可用于自升式生活平臺、半潛式生活平臺、豪華游輪等典型居住艙室模塊移運。
5:本發明移運裝置生產成本低、制造工藝簡單,便于推廣使用。
在一個具體的實施例中,本發明設計的主體結構采用折角結構形式,不是采用平面的鋼結構形式;艙壁靠臂采用直角貼靠,實現兩個面同時扶靠。設計的鋼鏟也應用直角結構形式,實現兩個底面同時支撐;第四,采用三個剎車萬向輪,更加便于轉向和移動。
在實施中,剎車萬向輪1用于移運和定位;油壓千斤頂2、滑動支架3和鋼鏟5等三部分構成了提升降機構,用于升降居住艙室模塊;主體結構4具備足夠強度和剛度;艙壁靠臂6是輔助構件,用于貼靠居住艙室模塊外部壁板,可提高移運過程的安全性。
進一步地,四個移運裝置為一組同時工作,提升和下降時盡可能保持同步進行,移運過程中提升高度要不小于100mm。
進一步地,剎車萬向輪1未在附圖中標出剎車機構,實際上配有剎車機構。剎車萬向輪1也可采用等效萬向球代替,具體類型不在本文中闡述。
以上內容是結合具體的優選實施方式對本發明所作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發明具體實施只局限于上述這些說明。對于本發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簡單推演或替換,都應當視為屬于本發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