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自行車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具有雙碟剎的電動自行車。
背景技術: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能源和環保成了當今社會的兩大難題。為了有效保護環境、保護資源,政府部門采取了許多有效措施限制摩托車、燃油助力車的上路,自行車已成為人們出行的首選交通工具,隨著其需求量不斷的增加,騎駛者對自行車的要求越來越高,自行車車燈成為了自行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據統計,自行車事故的死亡人數在交通事故中所占比例相當高;其中影響電動自行交通安全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其剎車靈敏性,這就影響到了電動自行車的騎乘安全。
自行車碟式剎車器是由一個與車輪相連的剎車碟盤和碟盤邊緣的剎車裝置組成.剎車時,推動剎車片使之夾緊剎車碟盤從而產生制動效果。
目前采用的機械式碟剎靠閘線的拉力讓卡鉗內的剎車片磨擦并夾住碟盤,產生剎車效果。現有技術中,機械式碟剎為單邊制動(即在車輛的前輪和后輪的同一側各安裝一個碟剎器),也就是自行車只有一邊會對剎車片施壓并磨擦于碟盤,這種單邊受力剎車方式的制動性能并不好,因為制動力都集中在自行車輪軸的同一側,輪軸的另一側并不受力,并且,長時間使用或者因其他外力原因,碟盤兩個碟盤易受變形從而影響剎車效果,影響到剎車安全。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具有雙碟剎的電動自行車。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具有雙碟剎的電動自行車,包括車架、車座、安裝座和把手,所述車架后部通過輪軸安裝有后車輪,所述后車輪通過輪轂電機驅動,所述車架的前部安裝有豎管,所述豎管上部安裝有安裝座,所述豎管的底部通過減震前叉裝置安裝有前車輪;所述安裝座上安裝所述把手;
所述前車輪的輪軸的兩端分別安裝有第一碟剎器和第二碟剎器,所述后車輪的輪軸兩端分別安裝有第三碟剎器和第四碟剎器,所述第一碟剎器和第二碟剎器的閘線分別與第一閘線連接,所述第一閘線末端與其中一根車把連接,所述第三碟剎器和第四碟剎器的閘線分別與第二閘線連接,所述第二閘線末端與另一根車把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碟剎器、第二碟剎器、第三碟剎器和第四碟剎器采用機械式碟剎器。
進一步的,所述車架包括一根下管、一根中管以及兩根上管和兩根后管;
所述下管的前端部安裝所述豎管,下管的后端部連接有兩根平行設置的所述后管,所述后管的后端部分別連接后輪軸的左右兩側,
兩根上管均設置為中部凸出的圓弧狀,兩根上管的前端部分別連接于下管的前端,兩根上管的后端部分別連接于后車輪的后輪軸的左右兩側;所述中管固設于下管和兩個后管的連接處;所述兩根后管和上管的后端部分別設在第三碟剎器和第四碟剎器的外側。
進一步的,所述減震前叉裝置設有一對,兩個減震前叉裝置分別平行設置在前輪軸的兩側。
進一步的,所述減震前叉裝置包括前叉、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所述前叉通過第一連接件與豎管進行連接,前叉同時通過第二連接件與安裝座進行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安裝座上部安裝有儀表,所述安裝座的側部由前至后依次設有車把安裝孔、減震器軸安裝孔和前叉連接孔;安裝座的前部設有用于穿裝螺栓鎖緊車把的鎖緊孔,安裝座底部分別設有與減震器軸安裝孔貫通的第一安裝孔以及與前叉連接孔貫通的第二安裝孔,所述第二安裝孔用于安裝豎管;
所述安裝座上的車把安裝孔內安裝所述把手,安裝座前部的鎖緊孔內螺裝有用于鎖緊車把的螺栓,所述鎖緊孔設有兩個,兩個鎖緊孔分別與車把安裝孔貫通。
進一步的,所述安裝座分為第一分體座和第二分體座,所述第一分體座和第二分體座通過螺栓進行連接,所述車把安裝孔設置在第一分體座和第二分體座的結合處,所述鎖緊孔設置在第一分體座上,所述減震器軸安裝孔、前叉連接孔、第一安裝孔、第二安裝孔分別設置在第二分體座上。
進一步的,還包括中央減震器,所述中央減震器上端與安裝座連接,中央減震器底端與第一連接件進行連接;
所述中央減震器包括導柱、連桿、彈簧和擋板,所述連桿兩端分別鉸接于前車輪左右兩側的兩個第一連接件上,所述導柱一端鉸接于連桿中部,導柱另一端穿裝于安裝座底部的第一安裝孔內,減震器軸穿裝在減震器軸安裝孔及安裝座上,所述彈簧穿設于導柱上,所述擋板分別穿設于位于彈簧兩端的導柱上,用于對彈簧限位。
進一步的,還包括用于存放電池的電池箱體,所述電池箱體通過連接座分別與中管和下管連接。
進一步的,還包括腳踏桿,所述腳踏桿通過連接耳固定在后管上。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產生的技術效果有:本產品在前車輪和后車輪的輪軸兩側分別安裝有碟剎器,四個碟剎器形成雙碟剎式制動方式,分別對車輛的前輪和后輪進行制動,制動時,前輪軸兩側的碟剎器以及后輪軸兩側的碟剎器使前、后輪軸的受力更為均勻,制動效果好;同時,本專利中的四個碟剎器同時作用于輪軸,即使個別碟剎器產生“失靈”狀況,不會影響到本產品的剎車性能,提高了行車安全。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雙碟剎的電動自行車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具有雙碟剎的電動自行車的正面結構示意圖;
圖3為碟剎器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4為安裝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圖4的俯視圖;
圖6為圖5中的A-A向剖視圖;
圖7為中央減震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8為圖7的側視圖;
圖9為電池箱體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1-車架;2-車座;3-后車輪;4-腳踏桿;5-豎管;6-安裝座;7-減震前叉裝置;8-前車輪;9-中央減震器;10-電池箱體;13-下管;14- 中管;15-上管;16-后管;20-連接座;21-第一連桿;22-第二連桿;30-電控箱;61-車把安裝孔;62-減震器軸安裝孔;63-前叉連接孔;64-鎖緊孔;65-第一安裝孔;66-第二安裝孔;67-把手;68-儀表;69-第一分體座;70-第二分體座;71-前叉;72-第一連接件;73-第二連接件;91-導柱;92-連桿;93-彈簧;94-擋板;101-主殼體;102-散熱體;103-散熱片;201-第一碟剎器;202-第二碟剎器;203-第三碟剎器;204-第四碟剎器;205-第一閘線;206-第二閘線。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保護的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請參照圖1和圖2;
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具有雙碟剎的電動自行車,車架1、車座2、安裝座6和把手67,所述車架1后部通過輪軸安裝有后車輪3,所述后車輪3通過輪轂電機驅動,所述車架1的前部安裝有豎管5,所述豎管5上部安裝有安裝座6,所述豎管5的底部通過減震前叉裝置7安裝有前車輪8;所述安裝座6上安裝所述把手67;
請參照圖2和圖3;前車輪8的輪軸的兩端分別安裝有第一碟剎器201和第二碟剎器202,所述后車輪3的輪軸兩側分別安裝有第三碟剎器203和第四碟剎器204,所述第一碟剎器201和第二碟剎器202的閘線分別與第一閘線205連接,所述第一閘線205末端與其中一根車把連接,所述第三碟剎器203和第四碟剎器204的閘線分別與第二閘線206連接,所述第二閘線206末端與另一根車把連接。
優先地,所述第一碟剎器201、第二碟剎器202、第三碟剎器203和第四碟剎器204采用目前較為通用的機械式碟剎器或者油壓式碟剎器。
四個碟剎器分別對車輛的前輪和后輪進行制動,制動時,前輪軸兩側的碟剎器以及后輪軸兩側的碟剎器使前、后輪軸的受力更為均勻,制動效果好;同時,本專利中的四個碟剎器同時作用于輪軸,即使個別碟剎器產生“失靈”狀況,不會影響到本產品的剎車性能,提高了行車安全。
具體的,所述車架1包括一根下管13、一根中管14以及兩根上管15和兩根后管16;
所述下管13的前端部安裝有豎管5,下管13的后端部連接有兩根平行設置的后管16,所述后管16的后端部分別連接于后車輪3的后輪軸的左右兩側,形成支撐;
所述兩根上管15均設置為中部凸出的圓弧狀,兩根上管15的前端部分別連接于下管13的前端,兩根上管15的后端部分別連接于后車輪3的后輪軸的左右兩側;所述中管14固設于下管13和兩個后管16的連接處,整體形成三角形支撐,增強支撐強度。
所述兩根后管16和上管15的后端部分別設在第三碟剎器203和第四碟剎器204的外側。
請再次參照圖1,本產品采用的減震前叉裝置7設有一對,兩個減震前叉裝置7分別平行設置在前輪軸的兩側。
優選地,所述減震前叉裝置7包括前叉71、第一連接件72和第二連接件73,所述前叉71通過第一連接件72與豎管5進行連接,前叉71同時通過第二連接件73與安裝座6進行連接。
優選地,本產品采用的前叉71設置為片狀結構,并且其整體外形設置為近似于魚鰭狀,本產品的前叉71相對于現有技術中的管狀式前叉71,可以有效地增大受力面積,均勻分散車架1及前車輪8產生的沖擊負荷。
請參照圖4-圖6,優選地,本產品采用的安裝座6的側部由前至后依次設有車把安裝孔61、減震器軸安裝孔62和前叉連接孔63;安裝座6的前部設有用于穿裝螺栓鎖緊車把的鎖緊孔64,安裝座底部分別設有與減震器軸安裝孔62貫通的第一安裝孔65以及與前叉連接孔63貫通的第二安裝孔66;所述第二安裝孔66用于安裝豎管5;
所述安裝座6上部安裝有儀表68,所述安裝座6上的車把安裝孔61內安裝有把手67,安裝座前部的鎖緊孔64內螺裝有用于鎖緊車把的螺栓。所述鎖緊孔64設有兩個,兩個鎖緊孔64分別與車把安裝孔61貫通。把手67采用現有技術中較為通用的電動把手,即通過旋轉該把手可實現對車速、剎車等功能的控制。
優選地,本實施例的安裝座分為第一分體座69和第二分體座70,所述第一分體座69和第二分體座70通過螺栓進行連接,所述車把安裝孔61設置在第一分體座69和第二分體座70的結合處,所述鎖緊孔設置在第一分體座上,所述減震器軸安裝孔、前叉連接孔、第一安裝孔、第二安裝孔分別設置在第二分體座上。在安裝把手時,首先將第一分體座從第二分體座上卸下,然后將把手放置在第二安裝座上的組成車把安裝孔的半圓形孔處,將第一分體座上的另一半的半圓形孔扣合在把手上,通過螺栓使第一分體座和第二分體座連接,然后再利用螺栓穿過鎖緊孔將把手鎖緊在車把安裝孔61內,完成把手的安裝。
優選地,本產品中還設置有中央減震器9,所述中央減震器9上端與安裝座6連接,中央減震器9底端與第一連接件72進行連接。
請參照圖7和圖8;具體方案為:所述中央減震器9包括導柱91、連桿92、彈簧93和擋板94,所述連桿92兩端分別鉸接于前車輪8左右兩側的兩個第一連接件72上,所述導柱91一端鉸接于連桿92中部,導柱91另一端穿裝于安裝座6底部的第一安裝孔65內,減震器軸穿裝在減震器軸安裝孔及安裝座上,實現對安裝座的固定,所述彈簧93穿設于導柱91上,所述擋板94分別穿設于位于彈簧兩端的導柱91上,用于對彈簧限位。
本產品的中央減震器9能夠接受前叉71來自于車輪受路面的沖擊載荷;同時還能夠接受車架1承載駕駛人和車載物品的負荷。
請參照圖1和圖9;本產品還包括有電池箱體10,所述電池箱體10用于存放電池,使電池與外界隔離,避免電池長期受到風吹日曬而影響使用壽命,對電池起到保護作用,在電池箱體10上還設置有用于穿裝外界線路的安裝孔。
優選地,電池箱體10通過連接座20安裝在下管13與中管14之間,電池箱體10可以通過一個或者多個連接座20進行固定,本實施例中,設置有三個連接座20,其中一個連接座20安裝在中管14上,另兩個連接座20自上之下分別安裝在下管13上,將電池箱體10分別與三個連接座20進行連接,本實施例中,采用上述三點固定連接方式使電池箱體10與中管14和下管13連接更穩固。
請參照圖9,優選地,所述電池箱體10包括主殼體101,所述主殼體101內用于安裝電池,在主殼體101的上部設有凸出的圓柱狀散熱體102,本實施例中,圓柱狀的散熱體102設置有兩個,兩個散熱體102分別設置在主殼體101的上部,散熱體102的作用是提高電池箱體10的散熱功效,尤其是在夏季,因外界溫度過高,電池工作會產生大量熱能,進而影響電 池性能,而本產品的散熱體102可以有效增大與外界空氣接觸面積,提高散熱性能。
優選地,所述散熱體102上還設有若干散熱片103,若干散熱片103呈層狀設置在散熱體102上,散熱片103呈圓環狀,散熱片103對散熱體102的散熱性能進行了提高。
請參照圖1,本產品還包括有電控箱30,所述電控箱30安裝于上管15上部。
優選地,電控箱30設置為流線型(造型類似于摩托車油箱的外形),其整體外形的弧度與上管15的弧度向匹配,上述形狀的設計較為符合人體的曲線,以使人們在行駛時腹部能夠貼合于電控箱30,增加騎行體驗也可以便于在騎行時進行發力。
本實施例中,將電器元件分別裝置于電控箱30內,使電器元件與外界隔離,避免電器元件因長期外露而導致老化短路的狀況,延長了電器元件的使用壽命,同時,保障了騎行過程中電動自行車自身的安全性能。
優選地,本實施例的車座2位置選擇為后置式;具體的,車座2前部通過第一連桿21固裝在電控箱30后部,車座2后部兩側分別通過第二連桿22與后車輪3上方的兩根上管15進行連接,為了增加車座2的減震性能,可以在車座2后部兩側的連桿上穿裝彈簧以達到減震功效。
優選地,本產品還包括腳踏桿4,腳踏桿4通過連接耳固定在后管16上。現在傳統的電動車的腳踏板是可以隨著鏈條轉動的,在騎乘過程中易發生磕碰事故,而本產品的腳踏桿采用固定模式安裝在后管上,不僅方便用戶腳部的放置,一定程度上保護了用戶的腳部安全。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 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