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機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跨度低的公路自行車。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自行車采用圓管、擠型管及普通成型管件組焊接成標準的前后三角形車架,造型簡單,無法體現(xiàn)設計感及制造科技感,車架強度、剛性及騎行舒適度都偏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缺陷和不足,提供一種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使用方便的、跨度低的公路自行車,它可以更好
地保證使用者對自行車的操控以及安全性,加大加粗的管型確保車架強度及耐用性,有利于生產(chǎn)制造,具有科技感的車架造型和多功能車架結構吸引社會大眾熱愛自行車,熱愛騎行運動,達到綠色出行、環(huán)境保護的作有,有利于節(jié)能減排。
為了解決背景技術所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為:它包括首管、上管、下管、中管、上叉、下叉、溝爪、成型管、五通;所述上管的側面與首管相接在一起,首管中間部位向內(nèi)凹陷,凹陷區(qū)的上棱線與上管側面上方棱線的最高點接合在一起,棱線相接呈一體,上管與首管連接端的上平面與首管上平面平行,上管和上叉焊接一體,呈一條直線,上管與中管之間焊接一支成型管,上叉焊接于中管和上管上,上叉的左右焊接一體,做特殊處理后隱藏焊道,使上叉呈一體造型,下管在上管的下方,連接首管和中管,上叉和下叉通過溝爪連接,下叉和下管間設置有五通。
進一步的,所述車架材質(zhì)采用超輕航空鋁材,車架管件均采用三階超薄抽制,采用超塑成型制造,剛性、強度、精度、外形俱佳。
采用上述結構后,本實用新型有益效果為:它的上叉采用一體式成型設計,造型美觀,體現(xiàn)科技及鋁合金成型技術,中管采用超塑成型方式,增強踩踏剛性,造型美觀大方。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首管1、上管2、下管3、中管4、上叉5、下叉6、溝爪7、成型管8、五通9。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本具體實施方式采用如下技術方案:它包括首管1、上管2、下管3、中管4、上叉5、下叉6、溝爪7、成型管8、五通9;所述上管2的側面與首管1相接在一起,首管1中間部位向內(nèi)凹陷,凹陷區(qū)的上棱線與上管2側面上方棱線的最高點接合在一起,棱線相接呈一體,上管2與首管1連接端的上平面與首管1上平面平行,上管2和上叉5焊接一體,呈一條直線,上管2與中管4之間焊接一支成型管8,上叉5焊接于中管4和上管2上,上叉5的左右焊接一體,做特殊處理后隱藏焊道,使上叉5呈一體造型,下管3在上管2的下方,連接首管1和中管4,上叉5和下叉6通過溝爪7連接,下叉6和下管3間設置有五通9。
進一步的,所述車架材質(zhì)采用超輕航空鋁材,車架管件均采用三階超薄抽制,采用超塑成型制造,剛性、強度、精度、外形俱佳。
上叉5采用一體式成型設計,造型美觀,體現(xiàn)科技及鋁合金成型技術,中管4采用超塑成型方式,增強踩踏剛性,造型美觀大方,上管2前方上端面與首管1上端面平行,下管3與首管1連接端弧形,有效保障首管1端強度及剛性,對于騎行也有更好的操控和穩(wěn)定,上管2與上叉5呈直線設計,有效減低自行車跨度,更符合人體工程學設計,超輕車體設計,使整車重量更輕,強壯的車身結構、高科技的管件成型工藝以及充滿陽光的車架造型設計,更能帶動消費者熱愛自行車運動,從而帶動自行車行業(yè)發(fā)展。
本具體實施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證使用者對自行車的操控以及安全性,加大加粗的管型確保車架強度及耐用性,有利于生產(chǎn)制造,具有科技感的車架造型和多功能車架結構吸引社會大眾熱愛自行車,熱愛騎行運動,達到綠色出行、環(huán)境保護的作用,有利于節(jié)能減排。
以上所述,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所做的其它修改或者等同替換,只要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精神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