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轉向系統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轉向管柱調節鎖緊裝置,同時,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具有該轉向管柱調節鎖緊裝置的車輛。
背景技術:
轉向管柱的調節功能作為用戶直接接觸并使用的功能,其調節的方便性和鎖止后的安全性尤為重要。由于駕駛者的身形體態存在差異,駕駛操作習慣也不盡相同,為了達到駕駛舒適性要求,轉向管柱提供前后和上下四向調節功能,配合座椅的上下前后調節功能使用。
為了滿足轉向管柱鎖緊后的保持力,各車企設計出了不同的結構,包括柱管開槽結構、多層摩擦片壓緊機構、調節齒條機構等。柱管開槽結構中,由于是在圓柱管弧面上沖孔,開槽尺寸公差范圍較大,難以控制精度,而且管柱開槽后需要通過增加其他結構來彌補管柱整體剛度的不足;多層摩擦片壓緊機構:結構較為復雜,成本較高且需要有較大的布置空間,隨著摩擦片的磨損常常會出現調節異響;調節齒條機構:這種結構鎖緊后保持力較大,但由于其配合精密所以制造成本較高,且調節時容易出現摩擦異響。
此外,通常采用的轉向管柱調節鎖緊裝置結構中,大都包括具有銷軸的調節手柄,支架,與所述支架扣合的滑動支架,所述支架和所述滑動支架因扣合而形成有供轉向管柱穿過的容置腔,所述銷軸穿過相互扣合的支架和所述滑動支架設置,于所述銷軸上裝配有與所述支架配合的凸輪組,因所述調節手柄帶動所述銷軸的轉動,所述凸輪組具有對所述支架擠壓以將轉向管柱鎖緊的鎖止狀態,通過對支架的擠壓,使支架壓緊滑動支架,使滑動支架將轉向管柱抱緊,以實現轉向管柱的鎖緊;當解鎖時,通過操作手柄,使構成凸輪組的兩個凸輪 相對轉動,以使兩個凸輪之間的周向距離減小,進而解除對支架的擠壓,使轉向管柱能夠調整。但上述結構于鎖緊狀態時,不能有效確保滑動支架對轉向管柱的抱緊力,其使用效果較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轉向管柱調節鎖緊裝置,以提高轉向管柱于鎖緊狀態下的穩定性。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轉向管柱調節鎖緊裝置,包括具有銷軸的調節手柄,支架,與所述支架扣合的滑動支架,所述支架和所述滑動支架因扣合而形成有供轉向管柱穿過的容置腔,所述銷軸穿過相互扣合的支架和所述滑動支架設置,于所述銷軸上裝配有與所述支架配合的凸輪組,因所述調節手柄帶動所述銷軸的轉動,所述凸輪組具有對所述支架擠壓以將轉向管柱鎖緊的鎖止狀態,在所述支架上形成有薄弱部,于所述凸輪組鎖止狀態下時,所述支架由所述薄弱部處發生形變。
進一步的,所述薄弱部設置于扣合狀態下所述滑動支架覆蓋范圍之外的所述支架上。
進一步的,所述薄弱部通透的設置在所述支架上。
進一步的,所述薄弱部為圓弧狀,所述薄弱部的中心位于所述銷軸的軸線上。
進一步的,于所述銷軸上設有與所述滑動支架滑動配合的防磨套。
進一步的,所述防磨套為尼龍套。
進一步的,于所述銷軸上套裝有貼靠在所述支架上的壓緊塊。
相對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勢:
本實用新型的轉向管柱調節鎖緊裝置,由于在支架上形成有薄弱部,使得支架在被擠壓時,能夠于薄弱部處更好的發生形變,以支架和滑動支架之間更好的貼合,增強了鎖止狀態下,支架和滑動支架之間作用力的持久穩定,提高了整個裝置對轉向管柱的鎖緊效果。
本實用新型同時提供了一種車輛,所述車輛裝配有如上所述的轉向管柱調節鎖緊裝置。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車輛與如上的轉向管柱調節鎖緊裝置具有相同的效果,在此不再贅述。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轉向管柱調節鎖緊裝置與轉向管柱安裝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轉向管柱調節鎖緊裝置拆分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手柄,2-銷軸,3-支架,301-通孔,4-滑動支架,401-長槽孔,501-第一凸輪,502-第二凸輪,6-轉向管柱,7-壓縮彈簧,8-軸承,9-軸承擋圈,10-螺母,11-薄弱部,12-壓緊塊,13-防磨套。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下面將參考附圖并結合實施例來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轉向管柱調節鎖緊裝置,其整體的大部分,均可采用現有的結構,如具有銷軸的調節手柄,支架,與所述支架扣合的滑動支架,所述支架和所述滑動支架因扣合而形成有供轉向管柱穿過的容置腔,所述銷軸穿過相互扣合的支架和所述滑動支架設置,于所述銷軸上裝配有與所述支架配合的凸輪組,因所述調節手柄帶動所述銷軸的轉動,所述凸輪組具有對所述支架擠壓以將轉向管柱鎖緊的鎖止狀態,本實用新型的設計思想,是在所述支架上 形成有薄弱部,于所述凸輪組鎖止狀態下時,所述支架由所述薄弱部處發生形變。
基于如上整體描述,本實施例由圖1和圖2所示,手柄1和銷軸2固連設置。支架3主體呈U形結構設置,其上設有供銷軸2穿過的通孔301,滑動支架4整體呈倒置的U形,其由支架3的頂部開口向下扣裝在支架3內,于滑動支架4的兩個側邊板上,通透的形成有長槽孔401。滑動支架4和支架3扣合狀態下時,二者間形成供轉向管柱6穿過的容置腔,銷軸2同時貫通通孔301和長槽孔401設置。
于銷軸2上,套裝有凸輪組,該凸輪組包括相互配合設置的第一凸輪501和第二凸輪502,其中,第二凸輪502嵌裝在通孔301內,第一凸輪501與銷軸2形成固連。第一凸輪501和第二凸輪502的兩個相對面形成配合面,在第一凸輪501相對于第二凸輪502轉動時,通過配合面的設置,可以實現第一凸輪501和第二凸輪502嚙合或脫離嚙合,于二者嚙合時,第一凸輪501和第二凸輪502之間的距離最小,此時,凸輪組處于解鎖狀態;二者脫離嚙合時,第一凸輪501和第二凸輪502之間的相對距離較大,此時,可實現對支架3的一個邊板進行擠壓,以使支架3的邊板沿銷軸2的軸向產生一個微小的位移,進而將滑動支架4抱緊,實現對轉向管柱6的鎖緊。
在銷軸2由支架3的一側穿過,并由支架3的另一側穿出后,穿過壓縮彈簧7、軸承8、軸承擋圈9后,由螺母10擰緊固定,最終形成了整個裝置的組裝,其組裝狀態下的結構如圖1所示。
本實施例的薄弱部11形成在支架3的邊板上,其主要作用,是在支架3因被擠壓時,而發生更好形變,以使支架3的形變部分和滑動支架4之間更好的貼合,提高轉向管柱被鎖止時的穩定。本實施例中,為了提高使用效果,薄弱部11通透的形成在支架3的邊板上,且薄弱部11位于通孔301的下方,當支架3和滑動支架4扣合時,薄弱部11處于支架3和滑動支架4貼合范圍之外。為了進一步確保支架3的形變效果,本實施例的薄弱部11為圓弧狀,且薄弱部11的中心位于銷軸2的軸線上。
為了結合薄弱部11,以進一步確保支架3因擠壓的形變效果,本實施例中,在銷軸2上套裝有兩個壓緊塊12,這兩個壓緊塊12分置在支架3的兩個邊板的外側。為了提高擠壓效果,本實施例的擠壓塊12的整體為環狀,且擠壓塊12與弧形的薄弱部11共中心線設置,薄弱部11的半徑大于擠壓塊12的半徑。
此外,為了提高銷軸2在長槽孔401內的滑動效果,于銷軸2上設有與所述與滑動支架4滑動配合的防磨套13,具體來講,防磨套13采用尼龍套,其套裝在銷軸2上,防磨套13的長度,應確保銷軸2穿過長槽孔401時,銷軸2與長槽孔401的孔壁結合部位均包套有防磨套13。通過防磨套13的設置,可減小銷軸2于長槽孔401內滑動時的滑動阻力,并降低噪音。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