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側圍板與底板連接結構,還涉及一種車輛。
背景技術:
申請號“201410396576.4”名稱為“一種碳纖維復合材料汽車車架膠合連接結構”公開了一種碳纖維復合材料汽車車架膠合連接結構,在車身底盤兩側分別形成斜坡式凹槽,對應地左側板及右側板分別形成與斜坡式凹槽匹配的斜坡式接頭,左側板板及右側板的斜坡式接頭分別與底盤兩側的斜坡式凹槽通過連接結構連接,并用鉚釘固定,構成車身。
技術實現要素:
為解決復合材料車身側圍板與底板連接的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側圍板與底板連接結構,包括:側圍板、底板和固定螺栓,所述底板的端部具有凹臺和翻邊,所述側圍板具有凸起,所述底板的凹臺支撐所述側圍板的凸起,所述底板的翻邊抵靠所述側圍板,所述側圍板正對所述翻邊的內部設置有埋板,所述固定螺栓連接所述底板的翻邊和所述側圍板內的埋板。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包括以上所述的側圍板與底板連接結構。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側圍板與底板連接結構,所述底板的凹臺支撐所述側圍板的凸起,凸起和凹臺配合,配合面具有一定的定位支撐作用;底板的翻邊抵靠側圍板,固定螺栓連接底板的翻邊和側圍板內的埋板,埋板可加強固定螺栓連接的可靠性,使得側圍板與底板的連接結構簡單、連接強度高、外觀漂亮、密封效果好。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輛,車輛的側圍板與底板連接工藝簡單,連接強度高,整體美觀,結構重量輕,密封效果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側圍板與底板連接結構整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側圍板與底板連接結構爆炸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
側圍板10、凸起11、埋板12、填充材料13、
底板20、凹臺21、翻邊22、填充材料23、
固定螺栓30、
結構膠4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下面詳細描述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所述實施例的示例在附圖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終相同或類似的標號表示相同或類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類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過參考附圖描述的實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橫向”、“長度”、“寬度”、“上”、“下”、“前”、“后”、“左”、“右”、“豎直”、“水平”、“頂”、“底”、“順時針”、“逆時針”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或者隱含指明所指示的技術特征的數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隱含地包括至少一個該特征。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多個”的含義是至少兩個,例如兩個、三個等,除非另有明確具體的限定。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固定”等術語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成一體;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或兩個元件的相互作用關系,除非另有明確的限定。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根據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在本實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觸,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過中間媒介間接接觸。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僅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描述。
如圖1至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側圍板與底板連接結構,包括:側圍板10、底板20和固定螺栓30,底板20的端部具有凹臺21和翻邊22,側圍板10具有凸起11,底板20的凹臺21支撐側圍板10的凸起11,底板20的翻邊22抵靠側圍板10,側圍板10正對翻邊22的內部設置有埋板12,固定螺栓30連接底板20的翻邊22和側圍板10內的埋板12。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側圍板與底板連接結構,底板20的凹臺21支撐側圍板10的凸起11,凸起11和凹臺21配合,配合面具有一定的定位支撐作用;底板20的翻邊22抵靠側圍板10,固定螺栓30連接底板20的翻邊22和側圍板10內的埋板12,埋板12可加強固定螺栓30連接的可靠性,使得側圍板10與底板20連接結構簡單、連接強度高、外觀漂亮、密封效果好。
進一步的,側圍板10的凸起11放置于所述底板20的凹臺21上,所述凸起11與所述凹臺21抵頂配合,且配合面呈“L”形。側圍板10的凸起11和底板20的凹臺21的抵頂配合具有一定的定位支撐作用,中間形成的“L”形的配合面具有較大的貼合面積和較好的密封效果。
埋板12豎直設置在側圍板10內,且埋板12與底板20的翻邊22平行。固定螺栓30穿過翻邊22,固定連接埋板12。埋板12為金屬材料。豎直設置在側圍板10內的埋板12與底板20的翻邊22平行,具有較好的安裝角度,固定螺栓30攻絲穿過翻邊22,連接到側圍板10內的埋板12上。埋板12采用鋼或鑄鐵等強度較高的金屬材料,具有優良的連接強度。這種埋板12與固定螺栓30的連接,大大加強了側圍板10與底板20的連接強度,且這種連接的工序簡單,外觀美觀大方。
側圍板10和凸起11內具有填充材料13,填充材料13為聚氨酯泡沫。底板20內具有填充材料23,填充材料23為聚氨酯泡沫。聚氨酯泡沫具有防震抗壓、保溫隔音、成型簡單、重量輕等優點,在保證車身側圍板10與底板20連接強度的基礎上,大大降低了車身重量。
側圍板10和底板20都是碳纖維復合材料。碳纖維復合材料具有重量輕、拉伸強度高、減震性能強、抗疲勞性能好等優點,采用碳纖維復合材料的側圍板10和底板20在保證車身連接性能的基礎上,大大降低了車身重量,具有更優良的使用價值。
另外,翻邊22和側圍板10之間涂覆有結構膠40,結構膠40為丙烯酸結構膠。結構膠40具有良好的密封防水性能,對車身側圍板10和底板20的連接起到預定位的同時,又有一定的減震緩沖作用。
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側圍板與底板連接結構,底板20的凹臺21支撐側圍板10的凸起11,凸起11和凹臺21配合,配合面具有一定的定位支撐作用;底板20的翻邊22抵靠側圍板10,固定螺栓30連接底板20的翻邊22和側圍板10內的埋板12,埋板12可加強固定螺栓30連接的可靠性,使得側圍板10與底板20的連接結構簡單、連接強度高、外觀漂亮、密封效果好。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車輛,包括以上所述的側圍板10與底板20連接結構。根據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車輛,車輛的側圍板10與底板20具有連接強度高,工藝簡單,整體美觀,結構重量輕,密封效果好等優點。
在本說明書的描述中,參考術語“一個實施例”、“一些實施例”、“示例”、“具體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結合該實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包含于本實用新型的至少一個實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說明書中,對上述術語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須針對的是相同的實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體特征、結構、材料或者特點可以在任一個或多個實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適的方式結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況下,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將本說明書中描述的不同實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實施例或示例的特征進行結合和組合。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