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轉運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過障轉運車。
背景技術:
一般大眾所熟知的轉運車,由于其操作方便、節約人力物力的優點而被廣泛應用,尤其在工廠、醫院、倉庫等道路狹窄而又需要搬運各種物品的地方,轉運車更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其機動性較好,能節約大量的時間和人力。但是在遇到門檻時,特別是載有重物或易滑落物品時,便很難通過門檻,一般采取吊運或拆除門檻的辦法,貨物轉運不方便。
為了解決該技術問題,專利號為CN201110227037.4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能越過障礙的手動搬運小車,該搬運小車包含操作裝置、操作臺、后輪、前輪、輔助輪、放置裝置、托舉油缸和夾緊裝置,其中,該操作裝置包含垂直向上的平行設置的兩個立柱,每個立柱的底端設置后輪;該操作臺平行地面固接于立柱,操作臺的前端設置有輔助輪,該輔助輪的直徑小于后輪。若采用該專利,存在以下技術缺陷:一)、該專利僅適用于在搬運氣瓶時跨越障礙,搬運小車上設置有放置裝置、托舉油缸和夾緊裝置,占用空間大,使用范圍小,無法適用于大體積物體的搬運;二)、液壓油缸需要定期檢查,更換液壓油,維護成本高。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以上所述的問題,提供一種過障轉運車,它具有操作輕便、占用空間小,能無礙通過類似門檻等障礙物的優點。
為了實現上述的目的,本實用新型采取了如下的技術解決方案:過障轉運車,包括車架,車架包括平臺,平臺后端頂面上設置有把手,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車架底部從后到前依次設置有左右對稱布置的外輪A、內輪A、內輪B、外輪B,左右兩側的外輪A分別通過后外輪架、連桿A與蝸輪蝸桿組件B的蝸輪軸B連接,左右兩側的外輪B分別通過前外輪架與外輪連桿組件連接,后外輪架與外輪連桿組件連接;左右兩側的內輪A分別通過后內輪架、連桿B與蝸輪蝸桿組件A的蝸輪軸A連接,左右兩側的內輪B分別通過前內輪架與內輪連桿組件連接,后內輪架與內輪連桿組件連接;車架后端面上設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左部設置有外輪手柄,固定板的右部設置有內輪手柄,內輪手柄依次通過手柄接管A和蝸輪蝸桿組件A分別與左右兩側的內輪連桿組件連接;外輪手柄依次通過手柄接管B和蝸輪蝸桿組件B分別與左右兩側的外輪連桿組件連接。
所述的后外輪架、前外輪架、后內輪架、前內輪架均與車架的底面鉸接。
本實用新型通過兩次操作外輪手柄,兩次操作內輪手柄,即可使轉運車平穩通過門檻,操作輕便,占用的空間小,適用性廣,推廣應用具有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三維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外輪收起、內輪落下的主視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外輪收起、內輪落下的右視圖。
圖4是本實用新型外輪收起、內輪落下的仰視圖。
圖5是本實用新型內輪收起、外輪落下的右視圖。
圖6是本實用新型內輪落下、外輪落下的右視圖。
圖中:1、車架;2、內輪手柄;3、外輪手柄;4、外輪A;5、內輪A;6、后外輪架;7、前外輪架;8、后內輪架;9、前內輪架;10、外輪連桿組件;11、內輪連桿組件;12、蝸輪蝸桿組件A;13、手柄接管A;14、外輪B;15、內輪B;16.手柄接管B;17.蝸輪蝸桿組件B。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但不作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過障轉運車,包括車架1,車架1包括平臺,平臺后端頂面上設置有把手,所述的車架1底部從后到前依次設置有左右對稱布置的外輪A4、內輪A5、內輪B15、外輪B14,左右兩側的外輪A4分別通過后外輪架6、連桿A與蝸輪蝸桿組件B17的蝸輪軸B連接,左右兩側的外輪B14分別通過前外輪架7與外輪連桿組件10連接,后外輪架6與外輪連桿組件10連接;左右兩側的內輪A5分別通過后內輪架8、連桿B與蝸輪蝸桿組件A12的蝸輪軸A連接,左右兩側的內輪B15分別通過前內輪架9與內輪連桿組件11連接,后內輪架8與內輪連桿組件11連接;車架1后端面上設置有固定板,固定板的左部設置有外輪手柄3,固定板的右部設置有內輪手柄2,內輪手柄2依次通過手柄接管A13和蝸輪蝸桿組件A12分別與左右兩側的內輪連桿組件11連接,內輪手柄2轉動時,左右兩側的內輪連桿組件11分別帶動后內輪架8、前內輪架9、內輪A5、內輪B15向內收起或落下;外輪手柄3依次通過手柄接管B16和蝸輪蝸桿組件B17分別與左右兩側的外輪連桿組件10連接,外輪手柄3轉動時,左右兩側的外輪連桿組件10分別帶動后外輪架6、前外輪架7、外輪A4、外輪B14向外打開或落下;所述的后外輪架6、前外輪架7、后內輪架8、前內輪架9均與車架1的底面鉸接。
實施例一,如圖6所示,當轉運車遇到門檻時,推動車架1向前移動至內輪B15緊貼門檻處;轉動外輪手柄3,通過手柄接管B16帶動蝸輪蝸桿組件B17中的蝸輪軸B轉動,蝸輪軸B帶動外輪連桿組件10運動,外輪連桿組件10通過前外輪架7、后外輪架6帶動外輪A4、外輪B14向車架1內側方向落下,此時車架1和貨物重量由左右兩側的外輪A4、左右兩側的內輪A5、左右兩側的內輪B15、左右兩側的外輪B14共同承擔。
如圖5所示,轉動內輪手柄2,通過手柄接管A13帶動蝸輪蝸桿組件A12中的蝸輪軸A轉動,蝸輪軸A帶動內輪連桿組件11運動,內輪連桿組件11通過前內輪架9、后內輪架8分別帶動內輪B15、內輪A5向車架1內側方向收起,此時車架1和貨物重量由左右兩側的外輪A4、左右兩側的外輪B14承擔。
如圖1-4所示,推動車架1向前移動至外輪A4緊貼門檻時,反向轉動內輪手柄2,通過手柄接管A13帶動蝸輪蝸桿組件A12中的蝸輪軸A轉動,蝸輪軸A帶動內輪連桿組件11運動,內輪連桿組件11通過前內輪架9、后內輪架8分別帶動內輪B15、內輪A5落下到位;反向轉動外輪手柄3,通過手柄接管B16帶動蝸輪蝸桿組件B17中的蝸輪軸B轉動,蝸輪軸B帶動外輪連桿組件10運動,外輪連桿組件10通過前外輪架7、后外輪架6帶動外輪A4、外輪B14向外側打開到位,此時轉運車已平穩通過門檻。
具體實施時,本實用新型采用兩組活動車輪,通過兩次收放外輪和內輪的動作,實現了平穩通過門檻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能對前后輪間距和輪架高度進行調整設計以適應不同高度和不同厚度的門檻。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申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