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汽車配件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汽車前艙前立柱。
背景技術:
一般汽車的車身前艙用來將車頭前部與駕駛室分隔開,前艙前立柱是車身前艙的重要組成部件,目前,前艙前立柱采用起筋方式,在發(fā)生正碰或者偏置碰的過程中,前縱梁的變形模式不是很理想,不能充分的壓潰吸能,加速度曲線峰值偏高,發(fā)生碰撞時對乘員傷害較大。
因此,需要對現(xiàn)有的汽車前艙前立柱進行改進,使其安裝后,可增加車身縱梁前段的吸能作用,從而降低對乘員的傷害。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汽車前艙前立柱,其安裝后,可增加車身縱梁前段的吸能作用,從而降低對乘員的傷害。
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前艙前立柱,包括立柱本體,立柱本體下端形成用于與汽車的車身縱梁連接的連接部,連接部上設有用于與車身縱梁連接后形成空腔的凹槽。
進一步,立柱本體上端傾斜設置形成用于與汽車的水箱上橫梁連接的搭接部。
進一步,立柱本體上設置有下端延伸至凹槽的加強筋。
進一步,立柱本體的兩側邊均彎折形成折邊結構。
進一步,折邊結構與立柱本體成垂直設置。
進一步,立柱本體的連接部緊貼車身縱梁的內板固定設置。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汽車前艙前立柱,通過在立柱本體的下端處設置凹槽,在與車身縱梁前段連接后形成空腔結構,在發(fā)生碰撞時,車身前縱梁的變形模式理想,能充分的壓潰吸能,從而有利于降低對乘員的傷害。
附圖說明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正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俯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左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立體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圖1為本實用新型結構正視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結構俯視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結構左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結構立體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汽車前艙前立柱,包括立柱本體1,立柱本體1下端形成用于與汽車的車身縱梁連接的連接部2,連接部2上設有用于與車身縱梁連接后形成空腔的凹槽3;本實施例的前艙前立柱在使用時,下端與車身縱梁的內板連接,通過焊接連接,上端與水箱上橫梁連接,在立柱本體1與車身縱梁連接后,凹槽3處形成空腔結構,從而提高吸能作用。
本實施例中,立柱本體1上端傾斜設置形成用于與汽車的水箱上橫梁連接的搭接部4;搭接部4處設置有連接孔5,搭接部4通過螺栓與水箱上橫梁連接,形成較好的裝配關系。
本實施例中,立柱本體1上設置有下端延伸至凹槽3的加強筋6;可提高立柱本體1整體的結構強度,不易折彎。
本實施例中,立柱本體1的兩側邊均彎折形成折邊結構(圖中為折邊結構7和折邊結構7a);提高抗折彎能力。
本實施例中,折邊結構與立柱本體1成垂直設置。
本實施例中,立柱本體1的連接部2緊貼車身縱梁的內板固定設置;連接部2與車身縱梁的內板間焊接固定。
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