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輛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轉向中間軸上的護罩組件以及車輛。
背景技術:
汽車的轉向功能是通過轉向系統實現的,轉向系統由轉向盤、轉向管柱、轉向中間軸、轉向器等組成,轉向盤與轉向管柱通常裝配在駕駛室內部,轉向器裝配在發動機艙內,轉向管柱與轉向器的輸入軸通過轉向中間軸連接,轉向中間軸通常需要穿過前圍板上的開孔,由于駕駛室有密封和噪音等要求,所以需要對轉向中間軸在前圍處的安裝進行密封。
現有技術中,用于轉向中間軸上的護罩通常為塑料材質,硬度較大,而由于轉向中間軸為旋轉運動的零部件,軸線位置不確定,因此用于轉向中間軸上的護罩一般與轉向中間軸之間設置有間隙,這導致護罩的密封效果不佳,塵土、雜質等容易從所述間隙進入到護罩內部,從而污染轉向器輸入軸等部件。
技術實現要素:
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種護罩組件及車輛,以及解決現有技術中用于轉向中間軸上的護罩與轉向中間軸之間密封效果不佳的問題。
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用于車輛的轉向中間軸上的護罩組件,所述護罩組件包括用于圍繞前圍板上的開孔固定的防護蓋以及從所述防護蓋上延伸設置的用于套在所述轉向中間軸上的柔性的軸套,所述軸套為向遠離所述防護蓋的方向橫截面 縮小的錐形結構;
所述護罩組件還包括用于固定在所述轉向中間軸上且位于所述軸套的小端和所述轉向中間軸之間以支撐所述軸套的套管。
進一步的,所述防護蓋和所述軸套為一體成型的橡膠材質的部件。
進一步的,所述前圍板的所述開孔的邊緣和所述防護蓋中的一者上沿周邊形成有環形凸緣,另一者上沿周邊形成有與所述凸緣配合的凹槽,所述防護蓋通過所述凸緣和所述凹槽的配合固定在所述前圍板上。
進一步的,所述防護蓋上設置有用于與所述前圍板上設置的定位凸起配合定位的定位孔。
進一步的,所述防護蓋上設置有把手。
進一步的,所述防護蓋上形成有向所述軸套的一側凸起的加強結構。
進一步的,所述軸套上沿圓周設置有波紋圈。
進一步的,所述套管為側壁的第一側相對第二側卷繞且所述第一側和所述第二側對接形成的管狀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側上設置有對接部,所述對接部上設置有朝向外側的第一對接結構,所述第二側上鉸接設置有兩端能夠擺動的壓板;
所述壓板的鉸接軸軸向延伸設置,所述壓板的位于所述鉸接軸的一側的第一端部設置有朝向內側的用于與所述第一對接結構配合的第二對接結構,所述壓板的位于所述鉸接軸的另一側的第二端部設置有彈性件,所述彈性件設置為頂緊在所述第二端部上以能夠使得所述第一端部壓在所述對接部上從而所述第二對接結構與所述第一對接結構配合對接。
進一步的,所述套管的所述側壁上沿軸向折疊形成有軸向延伸的折疊部。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護罩組件,通過在軸套的小端和轉向中間軸之間設置套管,可實現軸套與轉向中間軸之間的良好密封,解決了現有技術中護罩與 轉向中間軸之間存在間隙,密封效果不佳,塵土、雜質等容易進入到護罩內部,從而污染轉向器輸入軸的問題。而且通過設置套管,可實現軸套在轉向中間軸軸向上的定位,避免軸套的小端口滑移及磨損。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車輛,所述車輛設置有轉向中間軸及前圍板,所述車輛還設置有如上所述的護罩組件,所述護罩組件中的所述防護蓋圍繞所述前圍板的用于安裝所述轉向中間軸的開孔固定,所述軸套套在所述轉向中間軸上,且所述套管位于所述軸套的小端和所述轉向中間軸之間。
所述車輛相對于現有技術與上述護罩組件所具有的優勢相同,在此不再贅述。
本實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優點將在隨后的具體實施方式部分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說明
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方式中護罩組件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護罩組件固定在前圍板上的剖視圖;
圖3為圖2中A處放大圖;
圖4為圖2所示的結構的分解示意圖;
圖5為護罩組件中套管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6為圖5所示的套管的橫向剖視圖;
圖7為圖6中B處放大圖。
附圖標記說明:
1-防護蓋; 11-凹槽;
12-加強結構; 13-定位孔;
14-把手; 2-軸套;
21-波紋圈; 3-套管;
31-對接部; 311-第一對接結構;
32-壓板; 321-第二對接結構;
322-斜面; 33-鉸接軸;
34-彈性件; 35-凹孔;
36-底部; 361-避讓孔;
37-折疊部; 4-前圍板;
41-凸緣; 42-定位凸起;
43-開孔。
具體實施方式
需要說明的是,在不沖突的情況下,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及實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組合。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用于車輛的轉向中間軸的護罩組件,所述護罩組件包括用于圍繞前圍板4上的開孔43固定的防護蓋1以及從所述防護蓋1上延伸出的用于套在所述轉向中間軸上的柔性的軸套2,所述軸套2為向遠離所述防護蓋1的方向橫截面逐漸縮小的錐形結構;所述護罩組件還包括用于固定在所述轉向中間軸上且位于所述軸套2的小端和所述轉向中間軸之間以支撐所述軸套2的套管3。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護罩組件,通過在軸套2的小端和轉向中間軸之間設置套管3,可實現軸套2與轉向中間軸之間的良好密封,解決了現有技術中護罩與轉向中間軸之間存在間隙,密封效果不佳,塵土、雜質等容易進入到護罩內部,從而污染轉向器輸入軸的問題。
優選地,軸套2的小端延伸至完全覆蓋住套管3。
本實用新型通過套管3支撐軸套2,可實現軸套2在轉向中間軸軸向上的定位,而且軸套2的小端套在套管3上能夠阻止軸套2在轉向中間軸上向防護蓋1的方向滑落,另外通過設置套管3,軸套2的小端口與轉向中間軸之間具有間隙,從而能避免軸套2與轉向中間軸之間產生異響,并能避免磨損。
在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中,防護蓋1和所述軸套2為一體成型的橡膠材質的部件。這樣,能夠使得防護蓋1與前圍板4更好地貼合,而且軸套2能夠通過橡膠材質的彈性更好地與套管3進行緊密配合,實現更好地密封,再次,防護蓋1和軸套2為柔性橡膠件,裝配操作也容易。
在此需說明的是,防護蓋1與軸套2并不限于為橡膠材質的一體成型件,如,也可設置軸套2為從防護蓋1上延伸的纖維織物等柔性材質的部件,軸套2與防護蓋1之間采用密封的方式固定連接,只要柔性的軸套2與轉向中間軸之間設置套管3以實現軸套2與轉向中間軸之間的密封的技術方案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優選地,所述前圍板4的所述開孔43的邊緣和所述防護蓋1中的一者上沿周邊形成有環形凸緣41,另一者上沿周邊形成有與所述凸緣41配合的凹槽11,所述防護蓋1通過所述凸緣41和所述凹槽11的配合固定在所述前圍板4上。
具體如圖3和圖4所示,本實施方式中,在前圍板4的所述開孔43的邊緣形成有環形凸緣41,在防護蓋1的朝向前圍板4的一側形成有與所述凸緣41配合的凹槽11,反之,也可采用在前圍板4上形成凹槽,防護蓋1上設置于所述凹槽中的凸緣的結構形式。
本實用新型中防護蓋1與前圍板4之間的固定方式,相比通過緊固件等進行固定的方式,裝配簡單方便,而且拆卸容易,拆卸時只要將防護蓋1從 前圍板4上掀起即可,另外,還具有不需要打孔、密封效果好等優點。
在將防護蓋1貼合在前圍板4上時,需要對防護蓋1進行定位,因此,優選地,可在前圍板4上設置定位凸起42(如圖4中設置的兩個定位凸起42),所述防護蓋1上設置有用于與所述前圍板4上設置的定位凸起42配合定位的定位孔13。在前圍板4上固定防護蓋1時,首先通過防護蓋1上的定位孔13與前圍板4上的定位凸起42配合實現防護蓋1與前圍板4之間的定位后,再通過所述凹槽11和所述凸緣41的配合實現防護蓋1的固定。
本實施方式中的護罩組件,通過防護蓋1上的定位孔13與前圍板4上定位凸起42的定位,以及軸套2通過套管3在轉向中間軸上的軸向定位,可實現整個護罩組件在前圍板4和轉向中間軸之間的整體定位。
優選地,所述防護蓋1上形成有向所述軸套2的一側凸起的加強結構12。
優選地,所述防護蓋1上設置有把手14。設計把手14的目的是在轉向中間軸和轉向器輸入軸故障時,可直接拉動把手14,掀起防護蓋1進行查看。
另外,本實施方式中,所述軸套2上沿圓周設置有波紋圈21,以增加軸套2的柔性以及活動的靈活性,防止軸套2在隨轉向中間軸運動過程中的引起疲勞磨損。
下面通過附圖描述用于固定在轉向中間軸上的套管3的具體結構(本實施方式中的套管3是通過緊配合的方式固定在轉向中間軸上的)。
如圖5-圖7所示,所述套管3為側壁的第一側相對第二側卷繞且所述第一側和所述第二側對接形成的管狀結構,其中所述第一側上設置有對接部31,所述對接部31上設置有朝向外側的第一對接結構311;所述第二側上鉸接設置兩端能夠擺動的壓板32;其中所述壓板32的鉸接軸33軸向延伸設置(這樣壓板32的兩端中的第一端部朝向所述對接部31,另外的第二端部遠離對接部31),所述壓板32的位于所述鉸接軸33的一側的第一端部設置有朝向內側(朝向管狀結構的內側)的用于與所述第一對接結構311配合的第 二對接結構321,所述壓板32的位于所述鉸接軸33的另一側的第二端部設置有彈性件34(優選為螺旋彈簧),所述彈性件34設置為頂緊在所述第二端部上以能夠使得所述第一端部壓在所述對接部31上從而所述第二對接結構321與所述第一對接結構311配合對接。優選地,所述第一對接結構311為所述對接部31上形成的凹部,所述第二對接結構321為壓板32的第一端部上形成的與所述凹部配合的凸起,當然,第一對接結構311和第二對接結構321也可為其它任何合適的結構形式,只要在壓板32壓在對接部31上時,對接部31不能脫離壓板32的第一端部即可。在按壓壓板32的第二端部使得第一端部翹起時,對接部31可脫離壓板32,從而該套管3可打開。
進一步的,在套管3的側壁上設置有具有底部36的凹孔35,壓板32位于所述凹孔35中,且壓板32鉸接在凹孔35的底部36上,彈性件34頂緊在壓板32的第二端和所述底部36之間。為避免壓板32在擺動過程中與所述底部36產生干涉,在底部36上對應所述第二對接結構321的位置開設有避讓孔361(如圖7),以在對接部31脫離壓板32時,壓板32的第一端部能夠向管狀結構內側擺動。另外,在壓板32的設置有鉸接軸33的部位形成有斜面322,以避免阻礙壓板32的第一端部向管狀結構內側擺動。
本實施方式中,優選地,套管3的側壁上沿軸向折疊形成有軸向延伸的折疊部,37。通過設置折疊部37,使得套管3在對接部31脫離壓板32時能夠張開,方便套入轉向中間軸。
在轉向中間軸上安裝套管3時,首先可通過按壓壓板32,使得對接部31脫離壓板32,以打開該套管3使其能套在轉向中間軸上,然后向壓板32的方向推動對接部31,使得對接部31上的第一對接結構311位于與壓板32上的第二對接結構321對應的位置時,壓板32的第一端部通過彈性件34的作用壓在對接部31上,從而實現所述套管3在轉向中間軸上的緊配合。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技術方案中所用的套管3并不限于如上所述的結構形 式,只要能夠固定在轉向中間軸上的套管均可,例如可為通過緊固件固定在轉向軸套上的套管。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車輛,所述車輛設置有轉向中間軸及前圍板,所述車輛還設置有如上所述的護罩組件,所述護罩組件中的所述防護蓋1圍繞所述前圍板4的用于安裝所述轉向中間軸的開孔43固定,所述軸套2套在所述轉向中間軸上,且所述套管3位于所述軸套2的小端和所述轉向中間軸之間。在車輛采用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護罩組件,密封效果好,而且拆裝簡單方便。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