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車身技術,特別涉及車身防撞機構、以及包括該車身防撞機構的汽車。
背景技術:
車身防撞機構是汽車的重要組成部分。車身防撞機構通常包括吸能盒,吸能盒通過在碰撞時的形變來吸收沖擊力,保護乘員艙中的駕駛員,并且,吸能盒通常以焊接方式裝設于車身的縱梁。
隨著車身輕量化的趨勢,越來越多的車身部件采用鋁合金型材,相應地,吸能盒與縱梁中的至少一個會選用鋁合金材料。此時,就導致焊接的實現相對困難。
例如,暴露在空氣中的鋁合金極易氧化并生成氧化鋁,氧化鋁的熔點高、并且難以去除,從而,在焊接時,氧化鋁會阻礙焊接母材的熔化和熔合,使焊縫產生氣孔。如若要避免氧化鋁對焊接的不良影響,只能在焊接之前進行化學或機械方式的表面處理。
可見,傳統的焊接方式已不適合輕量化需求下的吸能盒與縱梁之間的連接。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車身防撞機構,所述車身防撞機構包括:
縱梁,所述縱梁包括型腔和梁壁,所述型腔由所述梁壁包圍形成,并且所述梁壁在所述縱梁的端部為所述型腔留有開口;
吸能盒,所述吸能盒包括安裝部和主吸能部,所述安裝部從所述開口插入至所述型腔中,并且所述主吸能部從所述安裝部沿所述縱梁的延伸方向伸出在所述型腔之外;
套管,所述套管貫穿所述安裝部;
固定件,所述固定件穿透所述梁壁并且穿設于貫穿所述安裝部的套管中。
可選地,所述安裝部的外表面與所述梁壁的內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
可選地,所述套管的端部從所述安裝部的外表面凸出并抵接所述梁壁的內表面。
可選地,所述端部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并且,所述套管40在所述第一端部具有位于所述間隙內的法蘭。
可選地,所述套管沿重力方向貫穿所述安裝部,并且,所述法蘭所在的所述第一端部在所述重力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端部的上方。
可選地,所述套管與所述固定件螺紋配合。
可選地,所述套管的內壁嵌有鋼絲螺套,所述固定件包括配合所述鋼絲螺套的螺釘。
可選地,所述梁壁開設有供所述固定件穿透的通孔,并且所述固定件與通孔間隙配合。
可選地,所述車身防撞機構進一步包括:
防撞梁,所述防撞梁裝設于所述主吸能部。
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汽車,包括上述的車身防撞機構。
通過上述的實施例可知,車身防撞機構以套管和連接件替代傳統的焊接方式,使吸能盒和/或縱梁在選用鋁合金材料時仍能夠穩固連接,從而滿足車身輕量化需求。
附圖說明
以下附圖僅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并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范圍。
圖1為一個實施例中的車身防撞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的車身防撞機構中的吸能盒與縱梁的裝配結構剖面圖。
標號說明
10 縱梁
11 型腔
12 梁壁
121、122 通孔
20 吸能盒
21 安裝部
22 主吸能部
23 限位凸緣
30 防撞梁
40 套管
41 第一端部
42 第二端部
43 法蘭
44 鋼絲螺套
51、52 連接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在各圖中相同的標號表示相同的部分。
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當實例、例子或說明”,不應將在本文中被描述為“示意性”的任何圖示、實施方式解釋為一種更優選的或更具優點的技術方案。
為使圖面簡潔,各圖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相關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為產品的實際結構。另外,以使圖面簡潔便于理解,在有些圖中具有相同結構或功能的部件,僅示意性地繪示了其中的一個,或僅標出了其中的一個。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僅用于彼此的區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順序、以及互為存在的前提等。
請參見圖1并同時結合圖2,在一個實施例中,以車身前部的防撞機構為例,該防撞機構包括:縱梁10、吸能盒20、防撞梁30、套管40以及固定件51和52。
縱梁10在本實施例中也可以稱為車身前部上縱梁,并且,該縱梁10包括型腔11和梁壁12,型腔11由梁壁12包圍形成,以及,梁壁12在縱梁10的端部為型腔11留有開口13。
吸能盒20在本實施例中也可以稱為車身前吸能盒,并且,該吸能盒20包括安裝部21和主吸能部22,安裝部21從縱梁10端部的開口13插入至縱梁10的型腔11中,以及,主吸能部22從安裝部21沿縱梁10的延伸方向伸出在縱梁10的型腔11之外。可以理解的是,主吸能部22是主要承擔吸能盒20形變吸能的部分,但這并不意味著安裝部21不參與吸能盒20的形變吸能。
另外,從圖1中可以看出,吸能盒20還可以進一步包括限位凸緣23,該限位凸緣23位于的安裝部21和主吸能部22交界處,并且該尺寸大于縱梁10端部的開口13的尺寸,從而該限位凸緣23不能從縱梁10端部的開口13進入到縱梁10的型腔11中,以阻止安裝部21在縱梁10的型腔11插入過深。
防撞梁30在本實施例中也可以稱為車身前部上防撞梁,并且,該防撞梁30裝設于吸能盒20的主吸能部22。
套管40貫穿吸能盒20的安裝部21,即,套管40與吸能盒20的安裝部21一起插入在縱梁10的型腔11內。
固定件51和52穿透縱梁10的梁壁12、并且穿設于貫穿吸能盒20的安裝部21的套管40中。如圖2所示,梁壁12可以開設供固定件51和52分別穿透的通孔121和122,由于梁壁12并不是必須與固定件51和52配合,并且固定件51和52穿透梁壁12的主要目的是與套管40配合,因此,固定件51和52與通孔121和122可以采用間隙配合。
基于上述結構,通過固定件51和52與貫穿吸能盒20的安裝部21的套管40之間的配合,能夠使吸能盒20穩固地裝設于縱梁10的端部。
此外,從圖2中可以看出,吸能盒20的安裝部21的外表面與梁壁12的內表面之間形成有間隙,這樣的間隙可以避免縱梁10的梁壁12對安裝部21的吸能形變形成過多的約束,即,這樣的間隙可以減少吸能盒20的性能損失。
相應地,套管40的第一端部41和第二端部42(可以統稱為端部)可以從吸能盒20的安裝部21的外表面凸出并抵接梁壁12的內表面,以確保在存在上述間隙的情況下能夠避免吸能盒20的安裝部21在縱梁10的型腔11內晃動。
并且,在圖2中,套管40在第一端部41處具有位于間隙內的法蘭43,由于法蘭43的外徑大于套管40的內徑,因此,當套管40像圖2所示的那樣沿重力方向(即圖2中的縱向方向)貫穿吸能盒20的安裝部21、并且法蘭43的第一端部41在重力方向上位于第二端部42的上方時,法蘭43可以阻止套管40由于重力作用而向下滑落。
另外,套管40優選地與固定件51和52螺紋配合,此時,套管40的內壁可以像圖2中示出的那樣嵌有鋼絲螺套44,相應地,固定件51和52可以包括配合鋼絲螺套44的螺釘。
上述實施例是以車身前部的防撞機構為例,但可以理解的是,對于車身后部的防撞機構,只要對上述實施例的簡單替換仍然可以適用。
除了上述實施例提供的車身防撞機構,在另一個實施例中還提供了一種包括該車身防撞機構(前部和/或后部)的汽車。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詳細說明僅僅是針對本實用新型的可行性實施方式的具體說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未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藝精神所作的等效實施方案或變更,如特征的組合、分割或重復,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