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豆精品无码国产在线播放,国产亚洲精品成人AA片新蒲金,国模无码大尺度一区二区三区,神马免费午夜福利剧场

一種兒童推車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2228535閱讀:339來源:國知局
一種兒童推車的制作方法與工藝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兒童推車。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的兒童推車(如授權公告號為CN205381295U,授權公告日為2016-7-13),包括具有推把和車輪的車架、連接在車架上的剎車組件,剎車組件包括車輪接頭、剎車裝置、控制機構,控制機構包括限位裝置、感應控制裝置、機械控制裝置,感應控制裝置包括驅動器、驅動擺桿、感應裝置組,驅動擺桿原始位置、解剎位置、剎車位置,當剎車裝置處于剎車狀態時,限位裝置與剎車裝置相脫離,驅動擺桿處于原始位置;當剎車裝置處于解剎狀態時,限位裝置與剎車裝置相鎖緊,驅動擺桿處于原始位置;感應裝置組在人手離開推把時發出剎車指令,驅動擺桿由原始位置轉動至剎車位置;感應裝置組在人手回到推把上時發出解剎指令,驅動擺桿由原始位置轉動至解剎位置。該技術方案中,感應控制裝置不僅能夠控制剎車裝置剎車,還能夠控制剎車裝置解剎,當物體誤碰推把時,感應裝置組會發出解剎指令,控制剎車裝置解剎,這給兒童的乘車安全造成一定的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一個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電動或機械剎車,僅能夠采用機械解剎的兒童推車。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的一種技術方案是:

一種兒童推車,包括車架、安裝在所述的車架下方的車輪、連接在所述的車架上且能夠將所述的車輪與所述的車架相對鎖定與解鎖的剎車組件,所述的剎車組件包括設置在所述的車架上的車輪接頭、設置在所述的車輪接頭上且具有剎車狀態和解剎狀態的剎車裝置、能夠與所述的剎車裝置相配合從而使所述的剎車裝置保持在解剎狀態的限位裝置,當所述的剎車裝置處于剎車狀態時,所述的車輪與所述的車架相對鎖定;當所述的剎車裝置處于解剎狀態時,所述的車輪和所述的車架相對解鎖,

所述的剎車裝置包括轉動設置在所述的車輪接頭上且能夠與所述的限位裝置相配合的剎車轉盤及沿著所述的車輪輪軸的軸心線方向滑動設置在所述的車輪接頭上且能夠隨著所述的剎車轉盤的轉動而滑動的剎車軸,

所述的剎車組件還包括能夠帶動所述的限位裝置解除對所述剎車轉盤的限制從而使所述的剎車裝置從解剎狀態轉換至剎車狀態的電動控制機構、能夠帶動所述的限位裝置解除對所述剎車轉盤的限制且能夠帶動所述的剎車裝置在剎車狀態和解剎狀態之間轉換的機械控制機構,

所述的機械控制機構包括轉動設置在所述的車輪接頭上且能夠帶動所述的限位裝置解除對所述剎車轉盤的限制的第一驅動件、轉動設置在所述的車輪接頭上且能夠帶動所述的剎車裝置從剎車狀態轉換至解剎狀態的第二驅動件、及供使用者腳踩的操作裝置,

當所述的機械控制機構控制所述的剎車裝置從解剎狀態向剎車狀態轉換時,腳踩所述的操作裝置帶動所述的第一驅動件轉動,從而使所述的限位裝置運動解除對所述剎車轉盤的限制,所述剎車轉盤轉動使所述的剎車軸從解剎狀態轉換至剎車狀態;當所述的機械控制機構控制所述的剎車裝置從剎車狀態向解剎狀態轉換時,操作所述的操作裝置帶動所述的第二驅動件轉動,所述的第二驅動件轉動帶動所述剎車轉盤反向轉動使所述的剎車軸從剎車狀態轉換至解剎狀態。

具體地,所述的機械控制機構還包括能夠繞自身軸心線轉動地設置在所述的車架上且由所述的操作裝置帶動轉動的轉動裝置、滑動設置在所述的車架上且能夠隨著所述的轉動裝置的轉動而滑動的第一滑動件、滑動設置在所述的車架上且能夠隨著所述的轉動裝置的轉動而滑動的第二滑動件、用于連接所述的第一滑動件和所述的第一驅動件從而使得所述的第一驅動件能夠隨著所述的第一滑動件的滑動而轉動的第一連接件、用于連接所述的第二滑動件和所述的第二驅動件從而使得所述的第二驅動件能夠隨著所述的第二滑動件的滑動而轉動的第二連接件,當所述的機械控制機構控制所述的剎車裝置從解剎狀態向剎車狀態轉換時,所述的操作裝置帶動所述的轉動裝置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的第一滑動件滑動,所述的第一驅動件在所述的第一連接件的作用下轉動,從而使所述的限位裝置運動解除對所述剎車轉盤的限制;當所述的機械控制機構控制所述的剎車裝置從剎車狀態向解剎狀態轉換時,所述的操作裝置帶動所述的轉動裝置轉動,進而帶動所述的第二滑動件滑動,所述的第二驅動件在所述的第二連接件的作用下轉動,從而帶動所述剎車轉盤反向轉動。

更具體地,所述的轉動裝置的左右兩端分別形成有第一配合面和第二配合面,所述的第一配合面包括第一底面、自所述的第一底面向著遠離所述的轉動裝置的方向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所述的第二配合面包括第二底面、自所述的第二底面向著遠離所述的轉動裝置的方向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

所述的第一滑動件的一端通過所述的第一配合面與所述的轉動裝置相配合、另一端與所述的第一連接件相連接且當所述的第一滑動件由所述的第一斜面帶動滑動時,所述的第一連接件帶動所述的第一驅動件轉動,從而帶動所述的限位裝置運動解除對所述剎車轉盤的限制;

所述的第二滑動件的一端與所述的第二連接件相連接,另一端通過所述的第二配合面與所述的轉動裝置相配合且當所述的第二滑動件由所述的第二斜面帶動滑動時,所述的第二連接件帶動所述的第二驅動件轉動,從而帶動所述的剎車轉盤反向轉動。

優選地,所述的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的第二配合面分別有多個且沿著所述的轉動裝置的周向均勻分布。

優選地,所述的第一配合面和所述的第二配合面交錯設置,所述的第一滑動件和所述的第二滑動件分別設置在所述的轉動裝置的兩側,且當所述的機械控制機構控制所述的剎車裝置從解剎狀態向剎車狀態轉換時,所述的第一滑動件與所述的第一斜面配合滑動,所述的第二滑動件位于所述的第二底面上;當所述的機械控制機構控制所述的剎車裝置從剎車狀態向解剎狀態轉換時,所述的第二滑動件與所述的第二斜面配合滑動,所述的第一滑動件位于所述的第一底面上。

優選地,所述的第一滑動件上形成有能夠與所述的第一配合面相配合的第三斜面,所述的第二滑動件上形成有能夠與所述的第二配合面相配合的第四斜面。

更具體地,所述的車輪、所述的剎車裝置、所述的第一驅動件、所述的第二驅動件分別為兩個且對稱設置在所述的車架的左右兩側,位于所述車架左右兩側的第一驅動件通過所述的第一連接件與所述的第一滑動件相連接,位于所述車架左右兩側的第二驅動件通過所述的第二連接件與所述的第二滑動件相連接從而使得所述的機械控制機構能夠控制左右兩側的兩個剎車裝置同時剎車或解剎。

具體地,所述的轉動裝置上形成有多個沿著所述的轉動裝置的周向均勻分布的齒輪槽,所述的操作裝置包括轉動設置在所述的車架上的剎車把、設置在所述的剎車把上且能夠與所述的齒輪槽相配合的撥動塊、設置在所述的車架與所述的剎車把之間用于在所述的剎車把進行每次轉動之后將所述的剎車把復位的第一復位件。

更具體地,所述的齒輪槽的與所述的撥動塊相配合的面為直面,所述的齒輪槽的與所述的直面相對的另一面為斜面,從而使得所述的撥動塊能夠單向帶動所述的轉動裝置轉動。

具體地,所述的剎車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的車輪上且能夠與所述的剎車軸配合鎖定的多個剎車槽、設置在所述的剎車轉盤和所述的車輪接頭之間使得所述的剎車轉盤具有向著剎車狀態轉換的趨勢的第二復位件、設置在所述的剎車軸與所述的車輪接頭之間使得所述的剎車軸具有向著剎車狀態轉換的趨勢的第三復位件,當所述的剎車裝置處于剎車狀態時,所述的限位裝置與所述的剎車轉盤相分離,所述的剎車軸與所述的剎車槽相連接;當所述的剎車裝置處于解剎狀態時,所述的限位裝置與所述的剎車轉盤相抵觸,所述的剎車軸與所述的剎車槽相分離。更具體地,所述的剎車裝置還包括形成在所述的剎車轉盤上的導向面、設置在所述的剎車軸上且能夠與所述的導向面配合運動從而帶動所述的剎車軸滑動的橫桿、設置在所述的剎車軸上的止轉銷。

更具體地,所述的電動控制機構包括安裝在所述的車輪接頭上的驅動器、由所述的驅動器驅動轉動且能夠帶動所述的限位裝置運動的驅動擺桿,所述的驅動擺桿具有原始位置、能夠帶動所述的限位裝置與所述的剎車裝置相脫離的剎車位置,當所述的電動控制機構收到剎車指令時,所述的驅動擺桿由原始位置轉動至剎車位置,所述的剎車裝置處于剎車狀態,所述的驅動擺桿返回原始位置。更具體地,所述的限位裝置包括沿著所述的車輪輪軸的軸心線方向滑動地設置在所述的車輪接頭上的限位塊、形成在所述的限位塊上且能夠與所述的剎車轉盤相配合的抵緊部、形成在所述的限位塊上且能夠與所述的驅動擺桿相配合的第三配合面、形成在所述的限位塊上的凸柱、設置在所述的限位塊與所述的車輪接頭之間使得所述的限位塊具有向著靠近所述的剎車轉盤的方向運動的趨勢的第四復位件,所述的第一驅動件上形成有能夠與所述的凸柱相配合的第四配合面。

本申請所涉及到的左右上下前后內外等方位詞,是在兒童乘坐在兒童推車中時的方位作定義的。

本實用新型的范圍,并不限于上述技術特征的特定組合而成的技術方案,同時也應涵蓋由上述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特征進行任意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術方案。例如上述特征與本申請中公開的(但不限于)具有類似功能的技術特征進行互相替換而形成的技術方案等。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下列優點:

本實用新型的剎車裝置能夠由電動控制機構或機械控制機構控制剎車,能夠方便的實現智能剎車與機械剎車的轉換,并且本實用新型僅能夠采用機械控制機構進行解剎,大大提高了兒童推車的安全性,可有效地防止意外的發生,并且操作簡單方便。

附圖說明

附圖1為車架的側視圖;

附圖2為車架的局部剖面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在解剎狀態的示意圖;

附圖4為電動控制機構控制本實用新型在解剎狀態向剎車狀態轉換的示意圖;

附圖5為采用機械剎車時的剎車狀態的示意圖;

附圖6為機械控制機構控制本實用新型在剎車狀態向解剎狀態轉換的示意圖;

附圖7為機械控制機構控制本實用新型在解剎狀態向剎車狀態轉換的示意圖;

附圖8為車輪接頭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9為第一驅動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10為剎車轉盤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11為限位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12為第二驅動件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13為剎車軸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14為電動控制機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15為電動控制機構在車輪接頭中的裝配示意圖;

附圖16為電動控制機構與限位裝置的配合示意圖;

附圖17為限位裝置在車輪接頭中的裝配示意圖;

附圖18為第一驅動件在車輪接頭中的裝配示意圖;

附圖19為第一驅動件與限位裝置的配合示意圖;

附圖20為第二驅動件在車輪接頭中的裝配示意圖;

附圖21為第二驅動件與剎車轉盤的配合示意圖;

附圖22為剎車轉盤在車輪接頭中的裝配示意圖;

附圖23為剎車轉盤與剎車軸的配合示意圖;

附圖24為剎車軸在車輪接頭中的裝配示意圖;

附圖25為機械控制機構的立體圖;

附圖26為機械控制機構的局部剖面圖一;

附圖27為機械控制機構的局部剖面圖二;

附圖28為轉動裝置的立體圖;

附圖29為轉動裝置與撥動塊的配合示意圖;

附圖30為撥動塊與剎車把的配合示意圖;

附圖31為滑動裝置、轉動裝置、撥動塊的配合示意圖一;

附圖32為滑動裝置、轉動裝置、撥動塊的配合示意圖二;

附圖33為滑動裝置、轉動裝置、剎車把的配合示意圖一;

附圖34為滑動裝置、轉動裝置、剎車把的配合示意圖二;

附圖35為滑動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6為采用電動剎車時的剎車示意圖;

其中:1、車架;2、車輪;3、車輪接頭;4、剎車裝置;41、剎車轉盤;411、滑槽;412、導向面;42、剎車軸;421、橫桿;422、止轉銷;5、限位裝置;51、限位塊;52、抵緊部;53、第三配合面;54、凸柱;6、電動控制機構;61、驅動器;62、驅動擺桿;7、機械控制機構;71、第一驅動件;711、第四配合面;72、第二驅動件;73、轉動裝置;731、第一配合面;7311、第一底面;7312、第一斜面;732、第二配合面;7321、第二底面;7322、第二斜面;733、齒輪槽;74、操作裝置;741、剎車把;742、撥動塊;75、第一連接件;76、第二連接件;77、第一滑動件;771、第三斜面;78、第二滑動件;781、第四斜面。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作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如附圖1和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兒童推車,它包括車架1、安裝在車架1下方的車輪2、連接在車架1上且能夠將車輪2與車架1相對鎖定與解鎖的剎車組件。車架1可以是現有技術中的任何一種推車車架,當車輪2與車架1相對鎖定時,即兒童推車處于剎車狀態,車輪2不能夠相對車架1轉動;當車輪2與車架1相對解鎖時,即兒童推車處于解剎狀態,車輪2能夠相對車架1轉動。本實施例中的剎車組件通過對兒童推車的后輪制動完成剎車,下文中所涉及到的車輪2均指兒童推車的后輪。本實施例中的剎車組件轉動連接在后輪上。

上述剎車組件包括設置在車架1的底部的車輪接頭3、設置在車輪接頭3上且具有剎車狀態和解剎狀態的剎車裝置4、能夠與剎車裝置4相配合從而使剎車裝置4保持在解剎狀態的限位裝置5、能夠帶動限位裝置5與剎車裝置4相脫離配合從而使剎車裝置4從解剎狀態轉換至剎車狀態的電動控制機構6、能夠帶動限位裝置5與剎車裝置4相脫離配合且能夠帶動剎車裝置4在剎車狀態和解剎狀態之間轉換的機械控制機構7,當剎車裝置4處于剎車狀態時,車輪2與車架1相對鎖定;當剎車裝置4處于解剎狀態時,車輪2和車架1相對解鎖。

本兒童推車,電動控制機構6和機械控制機構7都能夠控制剎車裝置4剎車,但電動控制機構6無法控制剎車裝置4解剎,僅機械控制機構7能夠控制剎車裝置4解剎,電動控制機構6通過電控或信號控制剎車,機械控制機構7通過機械結構控制剎車和解剎,當電動控制機構6出現故障時,可操作機械控制機構7進行人工剎車。當進行剎車時,電動控制機構6或機械控制機構7帶動限位裝置5運動,限位裝置5與剎車裝置4相脫離,剎車裝置4從解剎狀態轉換至剎車狀態。

如附圖3至24所示,上述剎車裝置4包括轉動設置在車輪接頭3上的剎車轉盤41、沿著車輪2輪軸的軸心線方向滑動設置在車輪接頭3上且能夠隨著剎車轉盤41的轉動而滑動的剎車軸42、設置在車輪2上且能夠與剎車軸42配合鎖定的多個剎車槽(圖中未顯示)、設置在剎車轉盤41和車輪接頭3之間使得剎車轉盤41具有向著剎車狀態轉換的趨勢的第二復位件(圖中未顯示)、設置在剎車軸42與車輪接頭3之間使得剎車軸42具有向著剎車狀態轉換的趨勢的第三復位件(圖中未顯示),限位裝置5和第二驅動件72(下文將詳述)分別與剎車轉盤41相配合,當剎車裝置4處于剎車狀態時,限位裝置5與剎車轉盤41相分離,剎車軸42與剎車槽相連接;當剎車裝置4從剎車狀態向解剎狀態轉換時,第二驅動件72帶動剎車轉盤41向著克服第二復位件的彈性力的方向(即F方向)轉動;當剎車裝置4處于解剎狀態時,限位裝置5與剎車轉盤41相抵觸,剎車軸42與剎車槽相分離。上述多個剎車槽繞車輪2的轉動軸心線均勻分布。

如附圖23所示,本實施例中,剎車軸42與剎車轉盤41采用如下結構實現剎車轉盤41的轉動帶動剎車軸42的滑動:剎車裝置4還包括形成在剎車轉盤41上的導向面412、設置在剎車軸42上且能夠與導向面412配合運動從而帶動剎車軸42滑動的橫桿421。當剎車轉盤41繞著自身軸心線轉動時,橫桿421在導向面412上滑動帶動上述剎車軸42沿著車輪2輪軸的軸心線方向滑動,從而實現剎車軸42與剎車槽的連接和分離。上述導向面412為繞著剎車轉盤41的周向螺旋延伸地設置。

如附圖13所示,為了保證剎車裝置4能夠在剎車和解剎之間良好的轉換,剎車裝置4還包括設置在剎車軸42上的止轉銷422。

上述限位裝置5的作用是能夠使剎車裝置4保持在解剎狀態,即使剎車軸42保持在脫離剎車槽的位置,從而使得整個剎車裝置4保持在解剎狀態。當限位裝置5與上述剎車轉盤41相脫離時,剎車轉盤41能夠在第二復位件(圖中未顯示)的彈性力的作用下轉動(即朝著M方向轉動),從而使剎車軸42在第三復位件(圖中未顯示)的彈性力作用下向著P方向滑動至與剎車槽相插接,完成剎車裝置4的剎車過程;當剎車裝置4處于解剎狀態時,限位裝置5與剎車轉盤41相抵緊從而阻止剎車轉盤41在第二復位件的彈性力作用下轉動,剎車軸42與剎車槽相脫離。如附圖11所示,本實施例中,限位裝置5的具體結構為:限位裝置5包括沿著車輪2輪軸的軸心線方向滑動地設置在車輪接頭3上的限位塊51、形成在限位塊51上且能夠與剎車轉盤41相配合的抵緊部52、設置在限位塊51與車輪接頭3之間使得限位塊51具有向著靠近剎車轉盤41的方向運動的趨勢的第四復位件(圖中未顯示),當剎車裝置4處于解剎狀態時,抵緊部52與剎車轉盤41相抵緊從而阻止剎車轉盤41轉動;當剎車裝置4處于剎車狀態時,抵緊部52與剎車轉盤41相分離。當然,限位裝置5與剎車轉盤41的配合結構也可以采用其他替換方式,例如,限位塊51上形成鎖定部,剎車轉盤41上形成與鎖定部配合的鎖孔,當剎車裝置4處于解剎狀態時,鎖定部與鎖孔相插接從而阻止剎車轉盤41轉動;當剎車裝置4處于剎車狀態時,鎖定部與鎖孔相脫離。

如附圖14所示,上述電動控制機構6包括安裝在車輪接頭3上的驅動器61、由驅動器61驅動轉動且能夠帶動限位裝置5運動的驅動擺桿62,驅動擺桿62具有原始位置、能夠帶動限位裝置5與剎車裝置4相脫離的剎車位置,當電動控制機構6收到剎車指令時,驅動擺桿62由原始位置轉動至剎車位置,剎車裝置4處于剎車狀態,限位裝置5與剎車裝置4相脫離,驅動擺桿62返回原始位置。本實施例中,驅動器61為舵機,當然也可采用電機等其它驅動器61。

在兒童推車中,驅動器61可以由感應裝置或遙控器等控制動作,例如,當觸發剎車動作時,感應裝置或遙控器發出剎車指令并控制驅動器61動作,驅動器61驅動驅動擺桿62沿著A方向旋轉一定角度,驅動擺桿62的轉動帶動上述限位裝置5向著克服第四復位件的彈性力的方向(即B方向)滑動至上述限位裝置5的抵緊部52與剎車轉盤41相分離,上述剎車轉盤41在第二復位件的彈性力的作用下向著C方向轉動,剎車軸42在第三復位件的作用下向著D方向滑動從而帶動剎車軸42與剎車槽相插接,完成剎車裝置4的剎車過程,然后驅動器61控制驅動擺桿62沿著A方向的反方向旋轉返回原始位置,其他部件保持不動。感應裝置和遙控器的結構不是本專利保護的重點,可以采用常規結構進行控制,例如感應裝置包括設置在車架1的推把上的感應器、設置在推把上與感應器通過有線或無線連接的發射器、設置在剎車組件上與發射器通過有線或無線連接的接收器、設置在接收器內的電池,接收器與驅動器61通過有線或無線連接。

如附圖16所示,上述驅動擺桿62與限位裝置5配合剎車的結構為:限位裝置5包括形成在限位塊51上且能夠與驅動擺桿62相配合的第三配合面53,當驅動擺桿62沿著A方向轉動時,驅動擺桿62在第三配合面53上滑動帶動限位裝置5向著克服上述第四復位件的彈性力的方向(即B方向)滑動。本實施例中,第三配合面53為繞著驅動擺桿62的轉動圓周方向螺旋延伸設置的斜面。

當上述的電動控制機構6出現故障而不能夠使剎車裝置4剎車時,則可通過機械控制機構7來實現剎車裝置4的剎車。

如附圖9、12、18、20、25至35所示,機械控制機構7包括轉動設置在車輪接頭3上且能夠帶動限位裝置5與剎車裝置4相脫離配合的第一驅動件71、轉動設置在車輪接頭3上且能夠帶動剎車裝置4從剎車狀態轉換至解剎狀態的第二驅動件72、能夠繞著自身軸心線轉動地設置在車架1上的轉動裝置73、用于驅動轉動裝置73轉動的操作裝置74、滑動設置在車架1上且能夠隨著轉動裝置73的轉動而滑動的第一滑動件77、滑動設置在車架1上且能夠隨著轉動裝置73的轉動而滑動的第二滑動件78、用于連接第一滑動件77和第一驅動件71從而使得第一驅動件71能夠隨著第一滑動件77的滑動而轉動的第一連接件75、用于連接第二滑動件78和第二驅動件72從而使得第二驅動件72能夠隨著第二滑動件78的滑動而轉動的第二連接件76。

如附圖28和29所示,轉動裝置73的左右兩端分別形成有第一配合面731和第二配合面732,第一配合面731包括第一底面7311、自第一底面7311向著遠離轉動裝置73的方向傾斜延伸的第一斜面7312,第二配合面732包括第二底面7321、自第二底面7321向著遠離轉動裝置73的方向傾斜延伸的第二斜面7322。即第一底面7311位于第一斜面7312的最底部,第二底面7321位于第二斜面7322的最底部。

本實施例中,轉動裝置73的右端形成有第一配合面731,左端形成有第二配合面732,第一配合面731和第二配合面732分別有多個且沿著轉動裝置73的周向均勻分布,第一配合面731和第二配合面732交錯設置,即第一底面7311對應第二斜面7322,第一斜面7312對應第二底面7321。

轉動裝置73上形成有多個沿著轉動裝置73的周向均勻分布的齒輪槽733,齒輪槽733位于第一配合面731和第二配合面732之間,并且,第一配合面731和第二配合面732的個數相等,齒輪槽733的個數為第一配合面731個數的兩倍。

第一滑動件77的一端(即右端)通過第一配合面731與轉動裝置73相配合、另一端(即左端)與第一連接件75相連接;第二滑動件78的一端(即右端)與第二連接件76相連接,另一端(即左端)通過第二配合面732與轉動裝置73相配合。第一滑動件77和第二滑動件78分別設置在轉動裝置73的兩側。

優選地,第一滑動件77上形成有能夠與第一配合面731相配合的第三斜面771,第二滑動件78上形成有能夠與第二配合面732相配合的第四斜面781。

如附圖1和2所示,車輪2、剎車裝置4、第一驅動件71、第二驅動件72分別為兩個且對稱設置在車架1的左右兩側,位于車架1左右兩側的第一驅動件71通過第一連接件75與第一滑動件77相連接,位于車架1左右兩側的第二驅動件72通過第二連接件76與第二滑動件78相連接從而使得機械控制機構7能夠控制左右兩側的兩個剎車裝置4同時剎車或解剎。本實施例中,操作裝置74、轉動裝置73和滑動裝置安裝在車架1的橫支架上,因此,滑動裝置的第一滑動件77和第二滑動件78分別是沿著兒童推車的左右方向滑動。

如附圖30所示,操作裝置74包括轉動設置在車架1上的剎車把741、設置在剎車把741上且能夠與齒輪槽733相配合的撥動塊742、設置在車架1與剎車把741之間用于在剎車把741進行每次轉動之后將剎車把741復位的第一復位件(圖中未顯示)。本實施例中,齒輪槽733的與撥動塊742相配合的面為直面,齒輪槽733的與該直面相對的另一面為斜面,從而使得撥動塊742能夠單向帶動轉動裝置73轉動。當撥動塊742帶動轉動裝置73進行一次轉動時,第一滑動件77在第一底面7311和第一斜面7312之間運動,第二滑動件78在第二斜面7322和第二底面7321之間運動。

如附圖19所示,本實施例中,限位裝置5與第一驅動件71的配合結構為:限位裝置5包括形成在限位塊51上的凸柱54,第一驅動件71上形成有能夠與凸柱54相配合的第四配合面711,第四配合面711為繞著第一驅動件71的轉動圓周方向螺旋延伸的斜面。

如附圖21所示,剎車轉盤41與第二驅動件72采用如下結構進行配合:剎車轉盤41上形成有滑槽411,第二驅動件72插設在滑槽411內從而能夠帶動剎車轉盤41轉動,當然,剎車轉盤41與第二驅動件72也可以才有其他結構配合運動。

本專利中,第一復位件、第二復位件、第三復位件、第四復位件可以是彈簧,也可以是其他彈性部件。

機械剎車,機械解剎的工作原理為:

當機械控制機構7控制剎車裝置4從解剎狀態向剎車狀態轉換時,操作裝置74的剎車把741繞著AA方向轉動,帶動撥動塊742也繞著AA方向轉動,撥動塊742帶動轉動裝置73轉動,第一滑動件77與第一斜面7312配合滑動且第一滑動件77由第一斜面7312帶動向著DD方向滑動,第一連接件75帶動第一驅動件71向著N方向轉動,第一驅動件71的第四配合面711與限位裝置5的凸柱54相配合帶動限位裝置5沿著Q方向滑動至抵緊部52與剎車轉盤41相脫離,剎車轉盤41在第二復位件的作用下沿著M方向轉動,剎車軸42在第三復位件的作用下沿著P方向滑動至與剎車槽相連接,由于此時,第二滑動件78位于第二底面7321上,因此,第二連接件76處于放松狀態,第二驅動件72能夠隨著剎車轉盤41一起繞著M方向旋轉,完成剎車裝置4從解剎狀態轉換至剎車狀態,然后剎車把741在第一復位件的彈性力作用下繞著AA方向的反方向轉動復位。

當機械控制機構7控制剎車裝置4從剎車狀態向解剎狀態轉換時,操作裝置74的剎車把741繞著AA方向轉動,帶動撥動塊742也繞著AA方向轉動,撥動塊742帶動轉動裝置73轉動,第二滑動件78與所述的第二斜面7322配合滑動且第二滑動件78由第二斜面7322帶動向著CC方向滑動,第二連接件76帶動第二驅動件72向著F方向轉動,第二驅動件72帶動剎車轉盤41繞著F方向轉動至剎車轉盤41與限位裝置5的上表面相分離,剎車軸42在導向面412的作用下沿著I方向滑動至與剎車槽相脫離,限位裝置5在第四復位件的作用下沿著H方向滑動至抵緊部52與剎車轉盤41相抵緊,由于此時,第一滑動件77位于第一底面7311上,因此,第一連接件75處于放松狀態,第一驅動件71能夠在限位裝置5的帶動下繞著G方向轉動,完成剎車裝置4從剎車狀態轉換至解剎狀態,然后剎車把741在第一復位件的彈性力作用下繞著AA方向的反方向轉動復位。

電動剎車,機械解剎的工作原理為:

當電動控制機構6控制剎車裝置4從解剎狀態向剎車狀態轉換時,驅動器61的驅動擺桿62繞著A方向旋轉,帶動限位裝置5沿著B方向滑動至與剎車轉盤41相脫離時,剎車轉盤41在第二復位件的作用下沿著C方向旋轉,剎車軸42在第三復位件的作用下沿著D方向滑動至與剎車槽相連接,完成剎車的過程,然后驅動擺桿62繞著A方向的反方向旋轉復位。

由于電動剎車時,機械控制機構7并未產生動作,因此,在完成電動剎車后進行機械解剎前,需要先對機械控制機構7進行一次空程操作,具體為:驅動操作裝置74,使剎車把741繞著AA方向轉動,帶動撥動塊742也繞著AA方向轉動,撥動塊742帶動轉動裝置73轉動,第一滑動件77由第一斜面7312帶動向著DD方向滑動,第一連接件75被拉緊,由于機械解剎完成時,第一驅動件71已經在限位裝置5的帶動下進行了轉動,因此,第一驅動件71保持不動,第二滑動件78由第二斜面7322的頂部移動至第二底面7321與第二斜面7322的交匯處,第二連接件76處于放松狀態,完成一次空程操作,然后剎車把741在第一復位件的彈性力作用下繞著AA方向的反方向轉動復位。

機械解剎的工作原理與上述相同,此處不再贅述。

上文涉及到的B、D、P、Q、I、H方向與車輪輪軸的軸心線方向相平行;CC、DD方向為兒童推車的左右方向,優選為與車輪輪軸的軸心線方向相平行。

如上所述,我們完全按照本實用新型的宗旨進行了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上述實施例和實施方法。相關技術領域的從業者可在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思想許可的范圍內進行不同的變化及實施。

當前第1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泰来县| 洛扎县| 龙海市| 邛崃市| 芒康县| 蓝山县| 霍山县| 讷河市| 东乡县| 乐平市| 富蕴县| 团风县| 宁夏| 桑日县| 和林格尔县| 乐至县| 奇台县| 石家庄市| 大方县| 科技| 全州县| 承德市| 洛阳市| 兴文县| 宿迁市| 吉首市| 宁夏| 新乡市| 江北区| 渭源县| 任丘市| 若羌县| 格尔木市| 凤山市| 从江县| 湘西| 西和县| 台江县| 开平市| 泸州市| 鱼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