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交通工具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新型平衡車。
背景技術:
新型平衡車由于其省力、方便攜帶等優點,越來越多的得到人們的使用,現有的平衡車一般有一個車輪,不易學習使用,在需要轉彎或調節方向時,需要借助外力調節車輪的方向,轉向費力、使用不便。
技術實現要素:
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新型平衡車,其能解決現有平衡車不易學習使用、轉向費力、使用不便的問題。
本發明的目的采用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一種新型平衡車,包括:車體、安裝于所述車體兩端的踏板組件、控制裝置及安裝于所述踏板組件上的感應調節組件;
所述車體包括第一車輪組件、第二車輪組件及用于固定所述第一車輪組件和所述第二車輪組件的固定架,所述第一車輪組件與所述第二車輪組件設置于所述固定架內;所述第一車輪組件上設有第一驅動組件,所述第二車輪組件上設有第二驅動組件;所述控制裝置與所述第一驅動組件和所述第二驅動組件連接;
所述感應調節組件用于感應所述踏板組件的移動變化并根據該移動變化而相應控制所述平衡車的移動方向和速度,所述感應調節組件與所述控制裝置連接。
優選的,所述踏板組件包括第一踏板及第二踏板;所述第一踏板通過第一固定裝置安裝于所述第一車輪組件上,所述第二踏板通過第二固定裝置安裝于所述第二車輪組件上。
優選的,還包括用于在所述踏板組件因被踩踏而發生移動變化時可以回復至初始設定位置的復位機構,所述復位機構包括與所述第一固裝置連接的第一復位件以及與所述第二固定裝置連接的第二復位件。
優選的,所述第一復位件和所述第二復位件為彈性件。
優選的,所述第一固定裝置包括第一連接件及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一連接件與所述車體連接,所述第一連接件與所述第二連接件連接,所述第二連接件與所述第一踏板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固定裝置還包括固定件,所述第一踏板上設有第一連接孔,所述第二連接件上設有第二連接孔,所述固定件穿過所述第一連接孔和所述第二連接孔而與所述第二連接件和所述第一踏板固定連接。
優選的,所述第一固定裝置還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與所述第二連接件連接并形成容置槽,所述第一復位件設于所述容置槽內。
優選的,所述固定架的形狀與所述第一車輪組件和所述第二車輪組件的形狀相適配,所述固定架位于所述第一車輪組件和所述第二車輪組件的上端。
優選的,所述固定架的上端設有用于安裝手柄或座位的安裝結構。
優選的,所述感應調節組件包括第一感應調節件及第二感應調節件;所述第一感應調節件位于所述第一踏板的下端;所述第二感應調節件位于所述第二踏板的下端。。
相比現有技術,本發明的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兩個車輪獨立控制的方法,通過感應踏板的移動變化分別控制兩個車輪的速度就可以實現轉彎或調節方向,容易學習使用、轉向省力、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新型平衡車的示意圖;
圖2為圖1所示新型平衡車的分解圖。
圖中,1:車體;11:第一車輪組件;111:軸承;12:第二車輪組件;13:固定架;131:第一安裝槽;132:第二安裝槽;133:安裝結構;2:踏板組件;21:第一踏板;211:第一連接孔;212:安裝位;22:第二踏板;3:感應調節組件;31:第一感應調節件;32:第二感應調節件;4:第一固定裝置;41:第一連接件;411:凹槽;42:第二連接件;421:第二連接孔;43:限位件;44:固定件;45:容置槽;5:第二固定裝置;6:復位機構;61:第一復位件。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明。
如圖1至2所示,本發明實施例提供的新型平衡車,包括:車體1、安裝于車體1兩端的踏板組件2、控制裝置(圖中未示出)及安裝于踏板組件2上的感應調節組件3;車體1包括第一車輪組件11、第二車輪組件12及用于固定第一車輪組件11和第二車輪組件12的固定架13,第一車輪組件11與第二車輪組件12設置于固定架13內,且第一車輪組件11和第二車輪組件12間隔一定距離設置;第一車輪組件11上設有第一驅動組件(圖中未示出),第二車輪組件12上設有第二驅動組件(圖中未示出);控制裝置與第一驅動組件和第二驅動組件連接;感應調節組件3用于感應踏板組件2的移動變化并根據該移動變化而相應控制平衡車的移動方向和速度,感應調節組件3與控制裝置連接,控制裝置根據感應調節組件3感應到的角度變化控制第一驅動組件和第二驅動組件,從而控制第一車輪組件11和第二車輪組件12的移動。感應調節組件3與控制裝置、第一驅動組件及第二驅動組件的控制方式為現有技術,在此不再贅述。兩個車輪組件獨立控制,感應調節組件3感應踏板組件2的移動變化,根據該移動變化分別控制每個車輪組件的速度。例如當需要右轉彎時,按照預設踏板組件的移動變化方式踩下踏板組件2,感應調節組件3感應到踏板組件2的移動變化,控制裝置接收到該移動變化,進而控制第一驅動組件和第二驅動組件,加快左側車輪組件的速度或者減小右側車輪組件的速度,使平衡車右轉彎。
踏板組件2包括第一踏板21及第二踏板22;第一踏板21通過第一固定裝置4安裝于第一車輪組件11上,第二踏板22通過第二固定裝置5安裝于第二車輪組件12上,第一踏板21和第二踏板22沿第一車輪組件11和第二車輪組件12的軸向方向設置。感應調節組件3包括第一感應調節件31及第二感應調節件32;第一感應調節件31位于第一踏板21的下端;第二感應調節件32位于第二踏板22的下端。第一感應調節件31感應第一踏板21的移動變化,控制裝置接收該移動變化,根據該移動變化控制第一驅動組件;第二感應調節件32感應第二踏板22的移動變化,控制裝置接收該移動變化,根據該移動變化控制第二驅動組件。此外,控制裝置的數量可以為一個,安裝于車體1上,分別控制第一驅動組件和第二驅動組件;也可以包括兩個控制裝置,其中一個控制裝置與第一感應調節件31集成在一塊電路板上,安裝在第一踏板21上,另一個控制裝置與第二感應調節件集成在另一塊電路板上,安裝在第二踏板22上。優選的,第一感應調節件31和第二感應調節件32通過陀螺儀感應踏板角度的變化。
進一步地,本實施例的新型平衡車還包括用于在踏板組件2因被踩踏而發生移動變化時可以回復至初始設定位置的復位機構6,復位機構6包括與第一固裝置4連接的第一復位件61以及與第二固定裝置5連接的第二復位件(圖中未示出)。優選的,第一復位件61和第二復位件為彈性件,踏板組件2被踩踏而發生移動變化,感應調節組件3感應到該移動變化后,松開踏板組件2,踏板組件2回復至初始位置,執行下一個動作,從而省去了相應的回復控制裝置,且使用方便。
第一固定裝置4包括第一連接件41及第二連接件42,第一連接件41與車體1連接,第一連接件41與第二連接件42連接,第二連接件42與第一踏板21連接。從而可以將第一感應調節組件31設于第二連接件42下端,便于布線。第一固定裝置還包括限位件43,限位件43與第二連接件42連接并形成容置槽45,第一復位件61設于容置槽45內。第一連接件41上端設有凹槽411,凹槽411與第一車輪組件11的軸承111的下側相抵觸,凹槽411與固定架13相配合卡在第一車輪組件11的軸承111上,且第一連接件41固定在第一車輪組件11上;第一連接件41下端和限位件43之間容置第二連接件42和第一復位件61,復位件61位于第二連接件42的下側;第一連接件41和限位件43的兩端連接,限位件43固定于第一車輪組件11上;踩下第一踏板21帶動第二連接件42向下運動,壓下第一復位件61,第一復位件61產生形變;松開第一踏板21,第一復位件61恢復形變,第二連接件42回到初始位置,完成一次速度調整。
優選的,第一固定裝置4還包括固定件44,第一踏板21上設有第一連接孔211,第一連接孔211的數量為兩個,另個第一連接孔211之間設有安裝位212,第二連接件42安裝于安裝位212內;第二連接件42上設有第二連接孔421,固定件44穿過第一連接孔211和第二連接孔421而與第二連接件42和第一踏板21固定連接。優選的,固定件44為螺栓,裝置固定更加牢固,第一踏板21與第二連接件42可轉動連接,第一踏板21可繞第二連接件42向上折疊放置,從而方便攜帶。第二固定裝置5和第一固定裝置4對稱設置在車體1的兩側,且第二固定裝置5的結構和連接方式與第一固定裝置4的結構和連接方式相同。
固定架13的形狀與第一車輪組件11和第二車輪組件12的形狀相適配,固定架13位于第一車輪組件11和第二車輪組件12的上端。固定架13的兩端設有第一安裝槽131和第二安裝槽132,第一安裝槽131的形狀與第一固定裝置4的形狀相適配,第二安裝槽132的形狀與第二固定裝置5的形狀相適配;第一安裝槽131上端通過第一固定螺栓(圖中未示出)固定在第一固定裝置4上,第二安裝槽132上端通過第二固定螺栓(圖中未示出)固定在第二固定裝置5上,裝置組裝緊湊且方便使用。
優選的,固定架13的上端設有用于安裝手柄或座位的安裝結構133,安裝結構133可以為安裝孔,從而可以根據實際需要在安裝結構133上組裝手柄或座位,功能多樣。
本發明提供的新型平衡車,取代傳統的獨輪車,采用兩個車輪獨立控制的方法,通過感應踏板的移動變化分別控制兩個車輪的速度就可以實現轉彎或調節方向,容易學習,轉向省力、使用方便。
對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可根據以上描述的技術方案以及構思,做出其它各種相應的改變以及形變,而所有的這些改變以及形變都應該屬于本發明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