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一種嬰幼兒用品,尤其涉及一種嬰幼兒推車。
背景技術:
嬰幼兒推車一般包括車架,車架一般由多個可聯動的部件組成,且該些部件之間設置有用于將車架在展開狀態與收合狀態之間轉換的收合機構,不同的部件結構是影響車架收合材積以及收合操作是否費力的主要因素。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嬰幼兒推車,其收合操作輕松,且收合材積小。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嬰幼兒推車,包括一具有收合狀態與展開狀態的車架、設置于所述車架前下方的前輪、設置于所述車架后下方的后輪、將所述車架鎖定于展開狀態的收合機構,所述車架包括座椅、支撐管、前腳、后腳、連桿、固定座、樞接座,所述支撐管上端連接于座椅,下端固定連接于所述樞接座,所述前腳后端固定連接于所述固定座,所述后腳前端樞接于所述樞接座,所述連桿的前后兩端分別樞接于所述前腳與后腳,所述樞接座樞接于所述固定座。
所述收合機構包括鎖舌、彈簧、連接片、手柄,所述固定座自后側下端往后延伸有插座,所述插座設置有開口往上的插槽,所述鎖舌可上下移動地連接于所述樞接座,所述彈簧設置于所述鎖舌與樞接座之間并驅使所述鎖舌往下移動,所述手柄上端樞接于樞接座后側,所述連接片前端樞接于鎖舌,后端樞接于手柄,在所述彈簧的作用下,所述鎖舌下端插入固定座的插槽內。
所述樞接座設置有開口朝下的容置槽,且所述容置槽設置于所述插座的插槽上方,所述鎖舌可相對上下移動地設置于所述容置槽內,在所述彈簧的作用下,所述鎖舌下端伸出于容置槽下端外并插入插槽內;所述容置槽的后側槽壁設置有長形穿孔,所述連接片前低后高斜向設置,且所述連接片前端穿過所述長形穿孔后進入容置槽內而與所述鎖舌樞接。
所述鎖舌設置有前窄后寬的穿孔,且對應所述前低后高傾斜設置的連接片,所述穿孔的上端面也設置為前低后高的斜面,所述連接片前端插入該穿孔內并與鎖舌樞接。
所述鎖舌還設置有左右貫通且上下延伸的長通孔,所述樞接座左右兩端均設置有與所述容置槽相通的穿孔,所述后腳包括左右兩后側管,且該兩后側管分別位于樞接座的左右兩側,一銷釘依次穿過其中一側的后側管上端、樞接座穿孔、長通孔、另一側的樞接座穿孔以及后側管上端。
所述樞接座容置槽內固定設置有一用于補強的套筒,所述鎖舌可上下移動地設置于所述套筒內,對應的,所述套筒后側壁設置有一長形孔通供連接片穿過,且所述套筒還設置于有一左右貫通的圓孔,所述銷釘還穿過所述圓孔,從而使得所述套筒固定于容置槽內;所述套筒還設置有一左右貫通且上下延伸的長通孔,所述鎖舌還設置有一左右貫通的圓孔,該圓孔與穿孔相通,另一銷釘穿過所述套筒的長通孔、鎖舌的圓孔、穿孔與連接片前端,從而連接所述套筒、鎖舌與連接片。
所述固定座上端后側間隔設置有左右兩筒狀固定件,所述樞接座上端前側中間設置有筒狀樞接件,所述筒狀樞接件位于左右兩筒狀固定件之間;所述支撐管呈u形,包括左右兩豎向管以及一橫向管,所述橫向管依次穿過所述其中一筒狀固定件、筒狀樞接件、另一筒狀固定件,且所述橫向管與所述筒狀樞接件固定連接,與左右兩筒狀固定件可旋轉連接;所述彈簧下端抵靠于鎖舌,上端抵靠于所述橫向管。
所述樞接座包括固定連接的前樞接件以及后樞接件,所述前樞件后端下側設置有凹槽,所述后樞接件前端下側設置有相對的凹槽,兩凹槽一起形成為所述容置槽;所述前樞接件上端設置有弧形塊,所述后樞接件上端設置有對應的弧形塊,兩弧形塊一起形成為所述筒狀樞接件。
所述固定座包括固定連接的下固定件以及上固定件,所述下固定件上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弧形塊,所述上固定件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對應的弧形塊,上下對應的弧形塊一起形成為所述筒狀固定件。
所述座椅樞接于支撐管上端,且座椅與支撐管上端之間設置有用于限制兩者相對旋轉的第一鎖定機構,所述手柄與第一鎖定機構通過一鋼線連接,旋轉手柄,拉動第一鋼線,可解鎖第一鎖定機構。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收合本發明嬰幼兒推車車架時,所述樞接座往后上方旋轉,從而帶動所述支撐管往前旋轉靠近前腳,且在連桿的作用下,所述后腳朝前旋轉靠近前腳,且連桿前端相對前腳旋轉,后端同時相對后腳旋轉,從而連桿也靠近前腳,即車架各組件都聯動旋轉靠近前腳,從而收合操作非常輕松,而且收合后的車架材積很小。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的側視圖;
圖2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的立體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收合機構的立體放大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收合機構鎖定狀態下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收合機構的爆炸放大示意圖;
圖6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收合機構另一角度的爆炸放大示意圖;
圖7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收合機構部分組件的爆炸放大示意圖;
圖8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收合機構部分組件另一角度的爆炸放大示意圖;
圖9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收合機構釋鎖狀態下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10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的收合機構在收合過程中的剖面放大示意圖;
圖11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在收合過程中的側視圖;
圖12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收合后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至8所示,本發明嬰幼兒推車包括一具有收合狀態與展開狀態的車架100、設置于所述車架100前下方的前輪200、設置于所述車架100后下方的后輪300、將所述車架100鎖定于展開狀態的收合機構,所述車架100包括座椅1、支撐管2、前腳3、后腳4、連桿5、固定座61、樞接座62,所述支撐管2上端連接于座椅1,下端固定連接于所述樞接座62,所述前腳3后端固定連接于所述固定座61,所述后腳4前端樞接于所述樞接座62,所述連桿5的前后兩端分別樞接于所述前腳3與后腳4,所述樞接座62樞接于所述固定座61。
所述收合機構包括鎖舌63、彈簧64、連接片65、手柄66,所述固定座61自后側下端往后延伸有插座610,所述插座610設置有開口往上的插槽611,所述鎖舌63可上下移動地連接于所述樞接座62,所述彈簧64設置于所述鎖舌63與樞接座62之間并驅使所述鎖舌63往下移動,所述手柄66上端樞接于樞接座62后側,所述連接片65前端樞接于鎖舌63,后端樞接于手柄66,在彈簧64的作用下,所述鎖舌63下端插入固定座61的插槽611內。
所述樞接座62設置有開口朝下的容置槽620,且所述容置槽620設置于所述插座610的插槽611上方,所述鎖舌63可相對上下移動地設置于所述容置槽620內,在所述彈簧64的作用下,所述鎖舌63下端伸出于容置槽620下端外并插入插槽611內。
所述容置槽620的后側槽壁設置有長形穿孔621,所述連接片65前低后高斜向設置,且所述連接片65前端穿過所述長形穿孔621后進入容置槽620內而與所述鎖舌63樞接。
所述鎖舌63設置有前窄后寬的穿孔631,且對應所述前低后高傾斜設置的連接片65,所述穿孔631的上端面也設置為前低后高的斜面,所述連接片65前端插入該穿孔631內并與鎖舌63樞接。
所述鎖舌63還設置有左右貫通且上下延伸的長通孔632,所述樞接座62左右兩端均設置有與所述容置槽620相通的穿孔622,所述后腳4包括左右兩后側管41,且該兩后側管41分別位于樞接座62的左右兩側,一銷釘7依次穿過其中一側的后側管41上端、樞接座穿孔622、長通孔632、另一側的樞接座62穿孔622以及后側管41上端。即是說,只用一顆銷釘7即可同時連接左右兩后側管41、樞接座62與鎖舌63,從而使得結構整體更簡潔。
在本實施例中,較佳的,所述樞接座容置槽620內固定設置有一用于補強的套筒8,所述鎖舌63可上下移動地設置于所述套筒8內,對應的,所述套筒8后側壁設置有一長形孔81通供連接片65穿過,且所述套筒8還設置于有一左右貫通的圓孔82,所述銷釘7還穿過所述圓孔82,從而使得所述套筒8固定于容置槽620內;所述套筒8還設置有一左右貫通且上下延伸的長通孔83,所述鎖舌63還設置有一左右貫通的圓孔633,該圓孔633與穿孔631相通,另一銷釘(圖未示)穿過所述套筒8的長通孔83、鎖舌63的圓孔633、穿孔631與連接片65前端,從而連接所述套筒8、鎖舌63與連接片65。設置該套筒8能提高產品的強度。
所述固定座61上端后側間隔設置有左右兩筒狀固定件612,所述樞接座62上端前側中間設置有筒狀樞接件623,所述筒狀樞接件623位于左右兩筒狀固定件612之間;所述支撐管2呈u形,包括左右兩豎向管21以及一橫向管22,所述橫向管22依次穿過所述其中一筒狀固定件612、筒狀樞接件623、另一筒狀固定件612,且所述橫向管22與所述筒狀樞接件623固定連接,與左右兩筒狀固定件612可旋轉連接;所述彈簧64下端抵靠于鎖舌63,上端抵靠于所述橫向管22。
所述左右兩筒狀固定件612的相對側的端面均設置有一段弧形凹槽613,對應的,所述筒狀樞接件623的左右兩端面上分別設置有凸塊6230,所述凸塊6230插入所述弧形凹槽613內,從而能控制樞接座62相對固定座61旋轉的角度范圍。
較佳的,所述樞接座62包括固定連接的前樞接件624以及后樞接件625,所述前樞件624后端下側設置有凹槽6241,所述后樞接件625前端下側設置有相對的凹槽6250,兩凹槽一起形成為所述容置槽620;所述前樞接件624上端設置有弧形塊6241,所述后樞接件625上端設置有對應的弧形塊6251,兩弧形塊一起形成為所述筒狀樞接件623。
所述固定座61包括固定連接的下固定件614以及上固定件615,所述下固定件614上端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弧形塊6140,所述上固定件615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對應的弧形塊6150,上下對應的弧形塊一起形成為所述筒狀固定件612。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后樞接件625的弧形塊6251內側設置有一前后向延伸的固定柱6252,所述前樞接件624于對應位置設置有有沉頭孔6242,所述支撐管2的橫向管22中間設置有對應的穿孔(圖未示),組裝時,先利用該固定柱6252插入支撐管橫向管22的穿孔,將橫向管22定位,再將前樞接件624組裝到后樞接件625上,然后通過螺絲固定連接前、后樞接件624、625,并通過螺絲穿過沉頭孔6242再鎖固到固定柱6252上,從而固定連接所述支撐管2與樞接座62;然后將橫向管22的左右兩端放入固定座下固定件614左右兩側的弧形塊6140上,再將上固定件615組裝到下固定件614上,并通過螺絲鎖固上、下固定件615、614,從而組裝好固定座61、樞接座62以及支撐管2。
較佳的,所述下固定件614下弧形塊的兩上端面設置有定位槽6141,所述上固定件615上弧形塊的兩下端面設置有定位塊6151,所述定位塊6151插入定位槽6141內,從而上固定件615與下固定件614的組裝更方便。
所述樞接座62后端設置有開口朝向并左右向延伸的弧形凹槽626,且所述弧形凹槽626中間凸設有連接塊627,所述手柄66上端左右兩側設置有弧形樞接塊661,所述兩弧形樞接塊661置于所述弧形凹槽626內并分別樞接于連接塊627的左右兩側;所述手柄66下端設置有供操作者手握的操作部662。
所述手柄66中部往后延伸有連接部663,所述連接部663設置有開口朝前的容納槽(圖未示),所述手柄66前端面中部設置有與所述容納槽相通的通孔664,所述連接片65后端穿過所述通孔664后插入所述連接部663的容納槽內并與所述連接部663樞接。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收合機構還包括一扣接于所述手柄66后側的后蓋67,所述后蓋67下端設置有到u形槽671,從而后蓋671不會影響人手操作手柄。所述后蓋67與手柄66的連接可以為任意公知可行的結構。
所述前腳3包括左右兩前側管31以及一體成型于所述左右兩前側管31上端之間的上橫向管32,所述上橫向管32固定連接于所述固定座61。在其他實施例中,也可以只設置左右兩前側管31,且左右兩前側管31后端固定連接于所述固定座61。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前腳3還包括一體成型于所述左右兩前側管31下端之間的前連接管33;所述后腳4還包括一體成型于所述左右兩后側管41下端之間的后連接管42。
要收合本嬰幼兒推車時,握住手柄66的操作部662往后上方旋轉,帶動連接片65往后移動,而連接片65拉動鎖舌63往上移動,使得鎖舌63下端脫離固定座61的插槽611(如圖9所示),此時,繼續往后上方拉手柄66,則會拉動所述樞接座62下端一起往后上方旋轉(如圖10所示),從而支撐管2往前下方旋轉靠近前腳3,而在連桿5的帶動下,所述后腳4會以銷釘7為軸心往前旋轉,且所述連桿5前端相對前腳3旋轉,后端同時相對后腳4旋轉(如圖11所示),直至所述后腳4相對旋轉靠近前腳3,所述連桿5也相對旋轉靠攏于前腳3(如圖12所示),此時,車架100收合。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座椅1樞接于支撐管2上端,且座椅1與支撐管2上端之間設置有用于限制兩者相對旋轉的第一鎖定機構9,較佳的,所述手柄66與第一鎖定機構9通過一鋼線(圖未示)連接,旋轉手柄66,拉動第一鋼線,可解鎖第一鎖定機構9,從而座椅1可隨著車架100其他組件收合而一起旋轉收合,從而收合操作更為簡便,收合材積更小。所述第一鎖定機構9可以為任意可行的公知技術,因不是本發明的重點,從而不在此贅述。
所述座椅1包括背靠管11與腳踏管12,所述背靠管11下端與腳踏管12上端樞接,其兩者之間設置有用于限制兩者相對旋轉的第二鎖定機構13,所述第二鎖定機構13可為任意公知可行的技術,且不是本發明的重點,從而不在此贅述。
可在車架100收合前釋鎖第二鎖定機構13,使得座椅1的背靠管11與腳踏管12相對旋轉靠近,也可以在車架100收合以后再操作該步驟。
上述前后左右上下方位描述中,以前輪200所在為前,以后輪300所在為后,以座椅1所在為上,以前、后輪200、300所在為下,以前腳3所在為前,以后腳4所在為后,以兩后側管41所在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