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紡織機械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紡織用線筒架。
背景技術:
在紡織機中,需要大量使用筒管來對紗線進行抽取?,F有的放置筒管的筒架由于外界力量碰撞后容易翻倒,導致紗線纏繞在一起,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進行拆分,甚至于會打死結,需要將紗線剪斷,浪費了大量的紗,而且用于擱置筒管的筒架尺寸是固定死的,無法進行調節,僅僅只能讓同一種型號的筒管使用,適用范圍窄,無法滿足不同紡織的需求,此外,線筒的高度無法調整,線筒上的縫紉線在抽出時,容易卡死。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解決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而提出的一種紡織用線筒架。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紡織用線筒架,包括夾座、支撐桿、線筒架、供線板,所述支撐桿的底端固定在夾座上,所述支撐桿上套有滑動套,所述滑動套內設有擠壓塊,所述擠壓塊的一端與支撐桿的外壁相抵,所述擠壓塊的另一端與調節螺栓固定連接,且所述調節螺栓的頭部設置在滑動套外,所述線筒架的一端與滑動套固定連接,所述線筒架上設有多個線筒桿,所述線筒桿包括立桿和設置在立桿上的理線桿,所述理線桿的 端部設有理線環,所述供線板的一端固定在支撐桿的頂部,所述供線板上設有多個與所述線筒桿對應的引線孔。
優選的,所述夾座靠近開口處的內壁上設有保護墊,所述夾座遠離開口的一側上設有穿過夾座的緊固螺栓。
優選的,所述支撐桿的橫截面為矩形。
優選的,所述理線桿為“L”形結構,且與所述立桿一體成型。
優選的,所述引線孔設置在理線環的正上方。
本實用新型中,線筒桿包括立桿和設置在立桿上的理線桿,理線桿的端部設有理線環,在供線板上設有與理線環對應的引線孔,線筒設置在立桿上,由于理線桿的限位作用,不容易翻倒,通過理線環和引線孔的牽引作用,縫紉線不會纏繞在一起,通過調節螺栓改變滑動套的位置,從而可方便地調節線筒架的位置,避免線筒上的縫紉線在抽出時發生卡死的現象,結構簡單,不占用操作空間,有效避免產生繞線的情況,可調節縫紉線的輸送高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紡織用線筒架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A部位的橫截面示意圖。
圖中:1夾座、2支撐桿、3線筒架、4供線板、5滑動套、6擠壓塊、7調節螺栓、8立桿、9理線桿、10理線環、11引線孔、12保護墊、13緊固螺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的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 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
參照圖1-2,一種紡織用線筒架,包括夾座1、支撐桿2、線筒架3、供線板4,支撐桿2的底端固定在夾座1上,支撐桿2上套有滑動套5,滑動套5內設有擠壓塊6,擠壓塊6的一端與支撐桿2的外壁相抵,擠壓塊6的另一端與調節螺栓7固定連接,且調節螺栓7的頭部設置在滑動套5外,線筒架3的一端與滑動套5固定連接,線筒架3上設有多個線筒桿,線筒桿包括立桿8和設置在立桿8上的理線桿9,理線桿9的端部設有理線環10,供線板4的一端固定在支撐桿2的頂部,供線板4上設有多個與線筒桿對應的引線孔11。
夾座1靠近開口處的內壁上設有保護墊12,夾座1遠離開口的一側上設有穿過夾座1的緊固螺栓13,支撐桿2的橫截面為矩形,理線桿9為“L”形結構,且與立桿8一體成型,引線孔11設置在理線環10的正上方。
線筒桿包括立桿8和設置在立桿8上的理線桿9,理線桿9的端部設有理線環10,在供線板4上設有與理線環10對應的引線孔11,使用時,將線筒設置在立桿8上,由于理線桿9的限位作用,不容易翻倒,縫紉線穿過理線環10和引線孔11,通過理線環10和引線孔11的牽引作用,縫紉線不會纏繞在一起,通過調節螺栓7改變滑動套5的位置,從而可方便地調節線筒架的位置,避免線筒上的縫紉線在抽出時發生卡死的現象,結構簡單,不占用操作空間,有效避免產生繞線的情況,可調節縫紉線的輸送高度,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較佳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揭露的技術范圍內,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及其實用新型構思加以等同替換或改變,都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