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排水裝置,更具體地說,涉及一種無動力皮帶機排水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港口大宗干散貨物流運輸事業的不斷發展,散貨采用水路運輸的比例逐步增大。散貨的水路進口由碼頭卸船機卸船后通過皮帶機系統運輸至后方,再由堆取料機堆貨至堆場;散貨的出口由堆取料機取貨至皮帶機系統,然后運輸至后方廠區或碼頭裝船。
由于港口碼頭散貨裝卸和堆場裝卸作業的特點,輸送皮帶機一般采用露天工作模式,遇到大雨天氣,輸送皮帶機積水非常嚴重。目前輸送皮帶機較為常規的排水做法是在皮帶機端頭配備有專用皮帶機刮水器,該類型刮水器一般配備有電動液壓推桿,犁刀等機構,通過犁刀與皮帶機表面貼合進行單側或雙側刮水作用。然而由于裝船機和堆取料機的結構和行走特性,刮水器的布置不能影響到裝船機和堆取料機的工作范圍,因而刮水器必須靠近皮帶機頭部布置,由于裝船機或堆取料機的工位具有隨機性,往往當其尾車靠近皮帶機頭部時,尾車遠離頭部的一側將有大量皮帶機積水不能通過刮水器排除,這樣給港口的運營帶來極大的不便,且這種問題普遍存在于各大港區。
國內專利所涉及排水裝置一般采用犁式卸料器原理,一般采用將皮帶展平或、傾斜的方式進行排水。對于上文所述的皮帶機工況,以現有專利技術或由于其固定方式,或由于其安裝位置均不能滿足實際需要。
由此可見,現有排刮水裝置不能很好的解決好港口、堆場等配備有大型行走裝卸設備的露天皮帶機積水問題,針對上述問題,市場急需一種經濟、實用、安全的排水裝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能有效解決港口、堆場排水問題經濟、實用的無動力皮帶機排水裝置。
本實用新型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構造一種無動力皮帶機排水裝置,包括吸頭,所述吸頭依次連接吸水軟管、第一彎頭、鋼管、第二彎頭與排水軟管,所述鋼管上通過第一三通連接排氣閥,所述鋼管上通過第二三通連接進水球閥,所述鋼管與固定內套桿固定連接,固定內套桿與固定外套管連接,固定外套管與皮帶機中間架固定連接,所述排水軟管末端連接排水球閥。
按上述方案,所述吸頭包括殼體,及殼體下部的端蓋,端蓋上固定設置有把手,殼體的端頭設置有滑道,所述端蓋在所述滑道內移動。
按上述方案,所述鋼管與固定內套桿焊接,固定外套管與皮帶機中間架焊接。
按上述方案,所述固定內套桿卡設在固定外套管內。
實施本實用新型的無動力皮帶機排水裝置,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無需動力部件,成本更低,固定方式較為靈活,即插即用;
2、結構本身簡單,安裝方便,效率更高,可以多點布置,對于長皮帶機效果更佳;
3、不影響與皮帶機相互串聯的大型設備,如裝船機、堆取料機,行走作業。
附圖說明
下面將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附圖中:
圖1是本實用新型無動力皮帶機排水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無動力皮帶機排水裝置的吸頭主視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用新型無動力皮帶機排水裝置的吸頭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無動力皮帶機排水裝置包括吸頭1。
吸頭1與吸水軟管2連接,吸水軟管2通過第一彎頭3與鋼管4的一端連接,鋼管4的另外一端通過第二彎頭5與排水軟管6連接,排水軟管6末端連接排水球閥14。鋼管4通過第一三通7連接排氣閥8,鋼管4通過第二三通9連接進水球閥10。
鋼管4與固定內套管11固定連接,本例中二者為焊接。固定內套管11與固定外套管12連接,本例中固定內套管11卡設在固定外套管12內,并且二者能夠自由旋轉。固定外套管12與皮帶機中間架13固定連接,本例中二者為焊接。
吸頭1包括殼體101,與設置在殼體101下部的端蓋102,端蓋102上固定設置有把手103,本例中為焊接,殼體101的端頭設置有滑道104。
當皮帶機積水較深時,可將連接好的皮帶機排水裝置的吸頭1的端蓋102推至滑道104最里面,封閉住吸頭1,吸頭1垂直放置于皮帶機積水中。然后打開排氣閥8和進水球閥10,關閉排水球閥14,通過進水球閥10將整個裝置管腔內注滿水,當排氣閥8有水冒出時,關閉排氣閥8和進水球閥10,同時打開排水球閥14,并抽開吸頭1上的端蓋102,這樣皮帶機膠帶面上積水便可以無動力進行自動排出。
同時當排水結束,可以將本裝置旋轉90°放置,這樣就不會影響到裝船機和堆取料機尾車的行走,從而簡單而實用的解決了該類工況的皮帶機積水問題。本裝置可以在皮帶機上間隔一段距離進行焊接布置,以起到多點排水的作用。
上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進行了描述,但是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上述的具體實施方式僅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在本實用新型的啟示下,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宗旨和權利要求所保護的范圍情況下,還可做出很多形式,這些均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