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化工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塑料儲料裝置。
背景技術:
塑料是以單體為原料,通過加聚或縮聚反應聚合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俗稱塑料或樹脂,可以自由改變成分及形體樣式,由合成樹脂及填料、增塑劑、穩(wěn)定劑、潤滑劑、色料等添加劑組成。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樹脂。樹脂這一名詞最初是由動植物分泌出的脂質(zhì)而得名,如松香、蟲膠等,樹脂是指尚未和各種添加劑混合的高分子化合物。樹脂約占塑料總重量的40%~100%。塑料的基本性能主要決定于樹脂的本性,但添加劑也起著重要作用。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合成樹脂所組成,不含或少含添加劑,如有機玻璃、聚苯乙烯等。所謂塑料,其實它是合成樹脂中的一種,形狀跟天然樹脂中的松樹脂相似,經(jīng)過化學手段進行人工合成,而被稱之為塑料。
在塑料件生產(chǎn)之前,需要根據(jù)不同要求制備原料,這種原料一般采用塑料顆粒的形式。塑料顆粒由多種物料混合后熔融擠出形成塑條再切割形成,由于塑料件生產(chǎn)一般數(shù)量較大,需要大量的塑料顆粒備用,同時,塑料顆粒生產(chǎn)完成后,需要對其分裝以便運輸,這就需要用到存儲裝置對塑料顆粒進行存儲。現(xiàn)有的塑料顆粒存儲裝置不具有干燥功能,且在排出過程中容易發(fā)生堵塞現(xiàn)象。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塑料儲料裝置。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一種塑料儲料裝置,包括裝置外殼,所述裝置外殼上端設置有進料蓋板,底部一側設置有排料蓋板,所述裝置外殼內(nèi)部設置有烘干噴頭A、烘干噴頭B,所述烘干噴頭A、烘干噴頭B分別與烘干箱連接,所述烘干噴頭A、烘干噴頭B軸線處于不同高度上,所述裝置外殼內(nèi)部設置有上攪拌組件,所述裝置外殼的排料腔內(nèi)部設置有下攪拌組件。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烘干噴頭A、烘干噴頭B中噴嘴處呈圓錐狀。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上攪拌組件的尺寸大于下攪拌組件的尺寸。
作為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技術方案,所述上攪拌組件、下攪拌組件的旋轉方向相同。
與現(xiàn)有的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設計合理,本實用新型通過設置烘干噴頭A、烘干噴頭B、上攪拌組件與下攪拌組件,這樣塑料在存儲過程中,烘干噴頭A、烘干噴頭B可以對塑料進行干燥,延長塑料的保存時間,同時當需要排出時,上攪拌組件與下攪拌組件旋轉實現(xiàn)塑料的連續(xù)排出,避免發(fā)生堵塞現(xiàn)象。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請參閱圖1,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一種塑料儲料裝置,包括裝置外殼1,所述裝置外殼1上端設置有進料蓋板2,底部一側設置有排料蓋板3,所述裝置外殼1內(nèi)部設置有烘干噴頭A4、烘干噴頭B5,所述烘干噴頭A4、烘干噴頭B5分別與烘干箱8連接,其中所述烘干噴頭A4、烘干噴頭B5中噴嘴處呈圓錐狀。
所述烘干噴頭A4、烘干噴頭B5軸線處于不同高度上,所述裝置外殼1內(nèi)部設置有上攪拌組件6,所述裝置外殼1的排料腔101內(nèi)部設置有下攪拌組件7,其中所述上攪拌組件6的尺寸大于下攪拌組件7的尺寸,所述上攪拌組件6、下攪拌組件7的旋轉方向相同。這樣塑料在存儲過程中,烘干噴頭A4、烘干噴頭B5可以對塑料進行干燥,延長塑料的保存時間,同時當需要排出時,上攪拌組件6與下攪拌組件7旋轉實現(xiàn)塑料的連續(xù)排出,避免發(fā)生堵塞現(xiàn)象。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術語“中心”、“頂”、“底”、“內(nèi)”、“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為基于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系,僅是為了便于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