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衛浴行業,尤其是與一種自動擦底裝置有關。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陶瓷生產過程中需要進行施釉工序,而施釉后產生的余釉需進行擦拭處理,尤其是底面的余釉;目前處理底面余釉采用的作業方式:通過人工將產品翻轉或使用助力臂對產品進行輔助搬抬,再由進行人工擦底作業;此種傳統作業方式存在如下問題:(1)作業人員需對坯料進行多次翻轉、擦底,勞動強度大,存在人為損壞的風險;(2)助力設備輔助搬抬,只能對部分型號的產品進行搬抬,且操作人員需進行培訓;(3)人工擦底作業,效率較低,且易出現部分地方漏擦、擦不干凈現象;此外,作業人員長期肢體泡水擦拭余釉及往復動作,對人體危害較大;綜上,現有的擦拭方式難以滿足生產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決現有中的問題,提供一種自動擦底裝置,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易實現,通過擦底結構與輸送結構配合,實現自動擦底功能;此外擦底滾輪能夠自清潔,且濕度與水分實現可調控制,根據不同產品進行調配,更易滿足實際生產需求。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自動擦底裝置,其特征在于:該擦底裝置包括機架、主控單元、輸送結構及擦底結構;所述輸送結構與擦底結構分別與主控單元相連;
輸送結構,其裝設于機架;該輸送結構包括輸送帶、傳動輪組及第一驅動電機,所述輸送帶覆設于傳動輪組,并通過第一驅動電機帶動所述傳動輪組轉動,聯動所述輸送帶運動;
擦底結構,其裝設于所述輸送結構的一側或兩側;該擦底結構包括擦底滾輪、第二驅動電機;所述第二驅動電機裝設于機架,且帶動所述擦底滾輪轉動;所述擦底滾輪外徑設置的位置高于所述輸送帶的高度;
其中,所述第一驅動電機驅動所述傳動輪組轉動,聯動所述輸送帶運轉,帶動物料朝擦底滾輪方向運動,并經第二驅動電機驅動的擦底滾輪以擦拭物料底部。
進一步地,所述輸送結構包括多條輸送帶,其分別平行間隔分布在傳動輪組上,并與所述第一驅動電機驅動,以使多條輸送帶同步運動。
進一步地,所述擦底結構設有多個間隔平行排布的擦底滾輪,該多個擦底滾輪與所述多條輸送帶間隔設置。
進一步地,所述擦底裝置包括兩組或兩組以上的輸送結構及擦底結構,且相鄰兩組的輸送結構以及擦底結構分別平行錯位設置,以使上一組的輸送結構與下一組的擦底結構對應。
進一步地,所述擦底滾輪外包覆有一吸水層,且對應所述擦底滾輪下方設置有儲水槽,該擦底滾輪下部浸沒于儲水槽內。
進一步地,所述儲水槽內具有排水孔、進水孔及水位監測部件;所述水位監測部件與主控單元相連,并聯動主控單元控制儲水槽內的進水孔與排水孔啟閉。
進一步地,所述儲水槽上還設有一個擠水壓桿,該擠水壓桿靠近擦底滾輪側部設置,其相抵于所述吸水層以減少吸水層內的水分。
進一步地,所述儲水槽上的擠水壓桿可沿儲水槽左右位移,以調節擠水壓桿壓抵所述吸水層的位置。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第二驅動電機為雙向變頻伺服電機。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技術方案相對于現有技術,取得的有益效果是:
(1)本實用新型所提供一種自動擦底裝置,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易實現,通過擦底結構與輸送結構配合,實現自動擦底功能,簡化人工作業成本與釉料對人體的傷害,提升生產效率;此外,所述擦底滾輪高于輸送帶,保證擦底作業時,產品底部均能夠與擦底滾輪底部進行接觸,保證擦底作業的有效性;不僅如此,第一、第二驅動電機為雙向變頻電機,實現正向、反向及轉動可調控,適用于各類產品,適用性佳;
(2)本實用新型通過多條輸送帶進行輸送產品,且通過一組驅動電機進行驅動,不僅減少設備成本,還能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
(3)本實用新型在多條輸送帶之間設置多個擦底滾輪,擴大擦底面積,且有效提升生產擦底效率;
(4)本實用新型通過多組擦底結構及輸送結構,且相鄰的擦底結構與輸送結構平行錯位,使得擦底過程能夠有效且全方位進行擦底,擦拭無死角,不會出水漏擦現象,保證產品作業的質量;
(5)本實用新型在擦底滾輪上設置吸水層,設置有與吸水層接觸的水槽,利用活水提升產品的清潔質量,提升產品的良品率;
(6)本實用新型在儲水槽內設置進水孔與排水孔,使得水流形成流動,且設置水位監控裝置,便于及時更換清潔水,且便于控制吸水層內的水分,更加智能化,便于操作;同時,便于主控單元控制儲水槽高度與吸水層的高度,即調節吸水層的擦拭力度以及液面高度;
(7)本實用新型在儲水槽上方設置一可調式擠水壓桿,該擠水壓桿用于將吸水層的水分排出,控制吸水層的存水量,便于擦拭各類不同的產品,同時延長吸水層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此處所說明的附圖用來提供對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理解,構成本實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實用新型的示意性實施例及其說明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構成對本實用新型的不當限定。在附圖中:
圖1為本新型所述擦底裝置的主視圖;
圖2為本新型所述擦底裝置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
如圖1、2所示,本實用新型所述一種自動擦底裝置,該擦底裝置包括機架1、主控單元、輸送結構2及擦底結構3;所述輸送結構2與擦底結構3分別與主控單元(圖中未示出)相連;
輸送結構2,其裝設于機架1;該輸送結構2包括輸送帶21、傳動輪組22及第一驅動電機23,所述輸送帶21覆設于傳動輪組22,并通過第一驅動電機23帶動所述傳動輪組22轉動,聯動所述輸送帶21運動;所述輸送結構2包括多條輸送帶21,其分別平行間隔分布在傳動輪組22上,并與所述第一驅動電機23驅動,以使多條輸送帶21同步運動;
擦底結構3,其裝設于所述輸送結構2的一側或兩側;該擦底結構3包括擦底滾輪31、第二驅動電機32;所述第二驅動電機32裝設于機架1,且帶動所述擦底滾輪31轉動;所述擦底滾輪31外徑設置的位置高于所述輸送帶21的高度;所述擦底結構3設有多個間隔平行排布的擦底滾輪31,該多個擦底滾輪31與所述多條輸送帶21間隔設置;
所述擦底裝置包括兩組或兩組以上的輸送結構2A、2B及擦底結構3A、3B,且相鄰兩組的輸送結構2以及擦底結構3分別平行錯位設置,以使上一組的輸送結構2A與下一組的擦底結構3B對應。
其中,所述第一、第二驅動電機23、32為雙向變頻伺服電機;所述第一驅動電機23驅動所述傳動輪組22轉動,聯動所述輸送帶21運轉,帶動物料朝擦底滾輪31方向運動,并經第二驅動電機32驅動的擦底滾輪31以擦拭物料底部。
更具體地,所述擦底滾輪31外包覆有一吸水層310(所述吸水層310為海綿或其他具有吸水功能材料制成的吸水層310),對應所述擦底滾輪31下方設置有儲水槽4,該擦底滾輪31下部浸沒于儲水槽4內;所述儲水槽4內具有排水孔41、進水孔42及水位監測部件5;所述水位監測部件5與主控單元相連,并聯動主控單元控制儲水槽4內的進水孔42與排水孔41啟閉;所述儲水槽4上還設有一個擠水壓桿,該擠水壓桿靠近擦底滾輪31側部設置,其相抵于所述吸水層310以減少吸水層310內的水分。
更具體地,所述儲水槽4上的擠水壓桿可沿儲水槽4左右位移,以調節擠水壓桿6壓抵所述吸水層310的位置。
實施例,如圖1、圖2所示,實施例所述一種自動擦底裝置,其主要包括:機架1、主控單元(圖中未示出)、輸送帶21、傳動輪組22、第一驅動電機23、第二驅動電機32、擦底滾輪31、儲水槽4、水位監測部件5及擠水壓桿6;
實際裝配與工作原理:裝配時,輸送結構2部分安裝:在所述機架1上設置裝設上傳動輪組22,該傳動輪組22包括主動輪軸221與從動輪軸222,所述主動輪軸221上設置第一驅動電機23,而后在主動輪軸221與從動輪軸222上覆設上多條輸送帶21;此為輸送結構2的安裝;
擦底結構3部分安裝:首先,于所述擦底滾輪31上設置海綿,并將多個擦底滾輪31分別設置在多條輸送帶21一側或兩側,且多個擦底滾輪31平行間隔設置,并以驅動軸貫穿相接,隨后將驅動軸與第二驅動電機32配合聯動,通過第二驅動電機32帶動多個擦底滾輪31同時轉動;其次,在多個擦底滾輪31下方裝設儲水槽4(該儲水槽4可對應各擦底滾輪31獨立設置,亦可對平行間隔設置的多個擦底滾輪31設置一大的儲水槽4,以擴大儲水空間);該儲水槽4上設有可位移的擠水壓桿6,其與海綿相抵,以提升海綿內的干凈度及調節其內存水量;所述儲水槽4內還設有進水孔42、排水孔41以及水位監測部件5,且水位監測部件5與主控單元相連,進而通過主控單元控制進水孔42與排水孔41的過水量,以達到水量可控的效果;
所述多條平行設置的多條輸送帶21形成的輸送結構2及多個擦底滾輪31形成擦底結構3組合而成單列的擦底組件,該擦底組件可設置多組,且相鄰兩組擦底組件上的擦底滾輪31與另一組輸送結構2同一軸線設置,以此重復設置,以組合成擦底裝置;
工作原理:在擦底裝置前一工位對坯料進行上釉步驟,隨后通過傳動帶對接將已上釉的坯料傳送至第一道擦底組件,主控單元啟動,驅動第一驅動電機23、第二驅動電機32轉動,所述第一驅動電機23旋轉,聯動所述擦底滾輪31旋轉,且擦底滾輪31的海綿下部浸沒在儲水槽4的液面下,以對海綿進行清洗與吸水,且在儲水槽4的擠水壓桿6對過水的海綿進行排水(該擠水壓桿6與海綿之間的距離可調節,以對海綿進行壓制排水,可針對不同產品進行設置,以達到更佳的擦拭效果);坯料經過高于輸送帶21的海綿,以擦拭坯料底部的余釉;隨后進入到下一個錯位設置輸送帶21,對原本置放在輸送帶21上未擦拭的部分進行擦拭,整個過程簡單、快速,且不會進行漏擦或擦拭不完全的情況,保證產品的質量。
本實用新型所提供一種自動擦底裝置,其結構簡單、設計合理且易實現,通過擦底結構與輸送結構配合,實現自動擦底功能,簡化人工作業成本與釉料對人體的傷害,提升生產效率;此外,所述擦底滾輪高于輸送帶,保證擦底作業時,產品底部均能夠與擦底滾輪底部進行接觸,保證擦底作業的有效性;不僅如此,第一、第二驅動電機為雙向變頻電機,實現正向、反向及轉動可調控,適用于各類產品,適用性佳;本實用新型通過多條輸送帶進行輸送產品,且通過一組驅動電機進行驅動,不僅減少設備成本,還能大幅度提升生產效率;本實用新型在多條輸送帶之間設置多個擦底滾輪,擴大擦底面積,且有效提升生產擦底效率;本實用新型通過多組擦底結構及輸送結構,且相鄰的擦底結構與輸送結構平行錯位,使得擦底過程能夠有效且全方位進行擦底,擦拭無死角,不會出現漏擦現象,保證產品作業的質量;本實用新型在擦底滾輪上設置吸水層,設置有與吸水層接觸的水槽,利用活水提升產品的清潔質量,提升產品的良品率;本實用新型在儲水槽內設置進水孔與排水孔,使得水流形成流動,且設置水位監控裝置,便于及時更換清潔水,且便于控制吸水層內的水分,更加智能化,便于操作;同時,便于主控單元控制儲水槽高度與吸水層的高度,即調節吸水層的擦拭力度以及液面高度;本實用新型在儲水槽上方設置一可調式擠水壓桿,該擠水壓桿用于將吸水層的水分排出,控制吸水層的存水量,便于擦拭各類不同的產品,同時延長吸水層的使用壽命。
上述說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如前所述,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應看作是對其他實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種其他組合、修改和環境,并能夠在本文所述實用新型構想范圍內,通過上述教導或相關領域的技術或知識進行改動。而本領域人員所進行的改動和變化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圍,則都應在本實用新型所附權利要求的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