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明涉及岸橋吊裝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
背景技術:
1、在岸橋制造過程中,上部組件(包括主梁、梯形架、后拉桿等)的吊裝是總裝階段的核心工序。傳統工藝中,龍門吊作為主力吊裝設備,其作業高度與岸橋上部組件的結構高度存在耦合干涉風險。具體而言,當岸橋主體結構高度超過龍門吊的有效起升空間時,后拉桿等部件的安裝位置會與龍門吊主梁形成物理沖突,導致常規吊裝方案無法實施。
2、現有技術為解決該問題通常采用以下三種方式:一種是散件分體安裝,將岸橋上部組件分解為多個子部件,分批次吊裝后現場焊接組裝。此方法雖可規避結構干涉,但顯著延長了現場施工周期(平均增加15-20個工作日),且高空焊接作業增加了質量風險(據統計,焊縫缺陷率提升約12%)。第二種是租用大噸位履帶吊,通過引入起升高度更大的履帶吊替代龍門吊完成關鍵吊裝。然而,履帶吊單日租賃成本高達常規龍門吊的3-5倍,且受港口場地承載限制,需額外對港口場地進行加固以滿足履帶吊的運行需求,額外投入地基加固費用。第三種是自提升式岸橋設計,在岸橋本體集成液壓頂升機構,使上部組件具備自提升功能,雖能避免外部吊裝設備依賴,但導致整機結構復雜度提升,維護成本增加,且部分客戶出于可靠性考量拒絕采用此類非標設計。上述方法均存在顯著缺陷:散件安裝犧牲效率、履帶吊方案推高經濟成本、自提升設計降低市場普適性。更為關鍵的是,傳統工藝中后拉桿作為剛性連接構件,其安裝時序與空間占位不可調整,從根本上制約了吊裝路徑優化空間。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發明的目的是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種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能夠臨時拆除梯形架和后拉桿支撐架之間的第一后拉桿,增大吊裝岸橋上部組件所布置吊裝設備的活動空間,減少了岸橋上部組件和吊裝設備比如龍門吊主梁之間的干涉,間接提升了起吊高度,滿足岸橋上部組件的吊裝安裝需求。
2、為了解決上述問題,采用以下方案:
3、一種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包括:
4、岸橋上部組件總裝完成后,在后大梁連接梯形架位置和后拉桿支撐架頂部之間預連接拉索;
5、在后大梁尾部帶載,對拉索進行張緊,使后拉桿支撐架兩側后大梁平衡;
6、斷開位于梯形架和后拉桿支撐架之間的第一后拉桿和后拉桿支撐架的連接,并將第一后拉桿順放于后撐桿上,卸去后大梁尾部帶載;
7、在梯形架和后拉桿支撐架之間布置吊裝設備,吊裝岸橋上部組件,第一后拉桿避讓吊裝設備;
8、待岸橋上部組件吊裝至門框并連接后,在后大梁尾部帶載,恢復第一后拉桿和后拉桿支撐架的連接,松弛拉索后卸去后大梁尾部帶載。
9、進一步地,所述岸橋上部組件的后拉桿支撐架進行加強,后拉桿支撐架連接拉索位置、后大梁連接拉索位置分別預留有拉索安裝鉸點。
10、進一步地,所述后大梁連接梯形架位置所預留的拉索安裝鉸點處安裝有張緊組件,張緊組件通過連接板連接拉索,利用張緊組件對拉索進行張緊。
11、進一步地,所述使后拉桿支撐架兩側后大梁平衡包括:
12、在后大梁尾部帶載過程中,緩慢加載并觀察位于后大梁尾部和后拉桿支撐架之間所連接第二后拉桿的彎曲情況;
13、當第二后拉桿出現彎曲時,應停止帶載并測量后拉桿支撐架在海陸側方向的傾斜情況;
14、依據傾斜情況調整拉索的張緊程度,直至后大梁尾部帶載的載荷達到設定值時,停止拉索張緊,實現后拉桿支撐架兩側后大梁平衡。
15、進一步地,測量后拉桿支撐架在海陸側方向的傾斜情況并記錄為a值,在拉索調整過程中,繼續檢測后拉桿支撐架在海陸側方向的傾斜情況和后大梁尾部的帶載情況,當a值開始出現加大的趨勢,后大梁尾部帶載的載荷趨近于零時,停止拉索張緊。
16、進一步地,斷開第一后拉桿和后拉桿支撐架的連接時,先起吊第一后拉桿連接后拉桿支撐架的一端,拆除第一后拉桿與后拉桿支撐之間的鉸點,然后將第一后拉桿轉動下放至后撐桿并固定。
17、進一步地,使用龍門吊吊裝岸橋上部組件,吊裝過程中保持俯仰鋼絲繩和龍門吊主梁在設定距離,避免發生干涉。
18、進一步地,所述恢復第一后拉桿和后拉桿支撐架的連接包括:
19、將順放在后撐桿上的第一后拉桿吊起,當第一后拉桿與后拉桿支撐架上的鉸點孔對齊后進行穿軸作業,實現第一后拉桿的復裝。
20、進一步地,利用預裝在后拉桿支撐架上的懸臂吊吊裝第一后拉桿,在穿軸作業過程中,通過微調后大梁尾部帶載確保穿軸作業順利。
21、進一步地,在松弛拉索后,將拉索、后拉桿支撐架的鉸點、用于張緊拉索的張緊組件拆除,并下放至地面。
22、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具有的優點和積極效果是:
23、針對目前岸橋上部組件吊裝高度受限的問題,在岸橋上部組件總裝階段按照正常工序完成岸橋上部組件的安裝后,在后大梁和后拉桿支撐架之間安裝拉索并張拉,平衡后拉桿支撐架兩側后大梁結構,能夠臨時拆除梯形架和后拉桿支撐架之間的第一后拉桿,增大吊裝岸橋上部組件所布置吊裝設備比如龍門吊主梁之間的活動空間,避免了岸橋上部組件和龍門吊主梁之間的干涉,間接提升了起吊高度,從而增加了大型吊裝設備的性能范圍,實現對吊裝路徑的優化,滿足岸橋上部組件的吊裝安裝需求。
1.一種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岸橋上部組件的后拉桿支撐架進行加強,后拉桿支撐架連接拉索位置、后大梁連接拉索位置分別預留有拉索安裝鉸點。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大梁連接梯形架位置所預留的拉索安裝鉸點處安裝有張緊組件,張緊組件通過連接板連接拉索,利用張緊組件對拉索進行張緊。
4.如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使后拉桿支撐架兩側后大梁平衡包括: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測量后拉桿支撐架在海陸側方向的傾斜情況并記錄為a值,在拉索調整過程中,繼續檢測后拉桿支撐架在海陸側方向的傾斜情況和后大梁尾部的帶載情況,當a值開始出現加大的趨勢,后大梁尾部帶載的載荷趨近于零時,停止拉索張緊。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斷開第一后拉桿和后拉桿支撐架的連接時,先起吊第一后拉桿連接后拉桿支撐架的一端,拆除第一后拉桿與后拉桿支撐之間的鉸點,然后將第一后拉桿轉動下放至后撐桿并固定。
7.如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龍門吊吊裝岸橋上部組件,吊裝過程中保持俯仰鋼絲繩和龍門吊主梁在設定距離,避免發生干涉。
8.如權利要求1或6所述的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恢復第一后拉桿和后拉桿支撐架的連接包括: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預裝在后拉桿支撐架上的懸臂吊吊裝第一后拉桿,在穿軸作業過程中,通過微調后大梁尾部帶載確保穿軸作業順利。
10.如權利要求1-9任一項所述的岸橋總裝后拉桿替代吊裝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松弛拉索后,將拉索、后拉桿支撐架的鉸點、用于張緊拉索的張緊組件拆除,并下放至地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