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混料裝置,更具體地說,涉及增韌色種混合攪拌機構。
背景技術:
1、增韌的過程通常涉及改變材料的結構或添加特定的添加劑,以提高其抗沖擊性、耐磨性、彎曲性等性能,在對色種的加工過程中,常見的增韌方式是向色種中添加特定的增韌添加劑,再加以攪拌,使色種原料與添加劑充分混合,達到增加色種原料韌性的目的。
2、中國專利授權公告號:cn219722571u提供了一種高性能增韌尼龍生產用助劑混合裝置,該方案通過傳動組件驅動攪拌組件進行異向轉動,對外殼內部的助劑進行攪拌混合,從而能夠高效地對助劑進行攪拌混合,通過支撐架的設置,能夠保持驅動電機的穩定,通過加熱片的設置,能夠對助劑的攪拌工作進行輔助,通過透明板的設置,方便工作人員對裝置外殼內部攪拌的情況進行查看,通過進料管閥和排料管閥的設置,方便工作人員對助劑進行添加或導出。
3、但是,該方案通過攪拌棍對原料與助劑進行攪拌混合,但攪拌棍在攪拌過程中無法完全與外殼內壁的側面和底端抵接,可能會導致部分原料沉淀在外殼內腔的底端而無法被攪動,從而影響助劑的充分混合,可能會影響增韌效果,因此,針對上述問題提出增韌色種混合攪拌機構。
技術實現思路
1、1.要解決的技術問題
2、針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增韌色種混合攪拌機構,本方案設置有晃動組件,可以在攪拌罐主體對色種原料與增韌添加劑的混合攪拌過程中,對攪拌罐主體進行晃動,從而在不影響攪拌罐主體攪拌工作的前提下,對攪拌罐主體內的色種原料進行晃動,使攪拌罐主體內腔底端的沉淀物充分運動,從而使色種原料可以和添加劑充分接觸混合,提升了裝置混合效果,提升了色種增韌效果。
3、2.技術方案
4、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術方案。
5、增韌色種混合攪拌機構,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上端分別固定連接有一對相互對稱的第一支撐柱和一對相互對稱的第二支撐柱,一對所述第二支撐柱之間轉動連接有攪拌罐主體,所述攪拌罐主體兩端均轉動連接有轉動塊,所述轉動塊上安裝有繩索,其中一個所述第一支撐柱上設置有晃動組件,所述晃動組件包括活動桿,一對所述第一支撐柱上均開設有限位孔,所述活動桿與限位孔滑動連接。
6、進一步的,所述晃動組件還包括伺服電機,所述伺服電機與其中一個所述第一支撐柱固定連接,所述伺服電機輸出端貫穿第一支撐柱并固定連接有往復絲桿。
7、進一步的,所述活動桿靠近往復絲桿一端固定連接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與往復絲桿相匹配。
8、進一步的,一對所述第一支撐柱相互靠近一端均轉動連接有纏繞輪,所述繩索遠離轉動塊一端纏繞于纏繞輪上。
9、進一步的,一對所述第一支撐柱相互靠近一端均轉動連接有齒輪,所述齒輪與纏繞輪固定連接。
10、進一步的,所述活動桿上端固定連接有多個與齒輪相匹配的齒牙,一對所述齒輪均與齒牙嚙合連接。
11、3.有益效果
12、相比于現有技術,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
13、本方案設置有晃動組件,可以在攪拌罐主體對色種原料與增韌添加劑的混合攪拌過程中,對攪拌罐主體進行晃動,從而在不影響攪拌罐主體攪拌工作的前提下,對攪拌罐主體內的色種原料進行晃動,使攪拌罐主體內腔底端的沉淀物充分運動,從而使色種原料可以和添加劑充分接觸混合,提升了裝置混合效果,提升了色種增韌效果。
1.增韌色種混合攪拌機構,包括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1)上端分別固定連接有一對相互對稱的第一支撐柱(2)和一對相互對稱的第二支撐柱(3),一對所述第二支撐柱(3)之間轉動連接有攪拌罐主體(4),所述攪拌罐主體(4)兩端均轉動連接有轉動塊(5),所述轉動塊(5)上安裝有繩索(6),其中一個所述第一支撐柱(2)上設置有晃動組件(7);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韌色種混合攪拌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晃動組件(7)還包括伺服電機(704),所述伺服電機(704)與其中一個所述第一支撐柱(2)固定連接,所述伺服電機(704)輸出端貫穿第一支撐柱(2)并固定連接有往復絲桿(70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增韌色種混合攪拌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桿(701)靠近往復絲桿(705)一端固定連接有連接塊(706),所述連接塊(706)與往復絲桿(705)相匹配。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增韌色種混合攪拌機構,其特征在于:一對所述第一支撐柱(2)相互靠近一端均轉動連接有纏繞輪(703),所述繩索(6)遠離轉動塊(5)一端纏繞于纏繞輪(703)上。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增韌色種混合攪拌機構,其特征在于:一對所述第一支撐柱(2)相互靠近一端均轉動連接有齒輪(707),所述齒輪(707)與纏繞輪(703)固定連接。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增韌色種混合攪拌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桿(701)上端固定連接有多個與齒輪(707)相匹配的齒牙(702),一對所述齒輪(707)均與齒牙(702)嚙合連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