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家用電器,特別是一種電磁灶。
背景技術:
1、現有的電磁灶具有使用輕便、效率高的優點,深受使用者青睞。電磁灶主要是依靠電磁波作用灶面上的被加熱體對其進行烹飪加工,為確保電磁灶的使用安全性,通常會在電磁灶中設置溫度傳感器進行測溫,目前應用在電磁灶中的溫度傳感器主要為熱敏電阻傳感器或紅外溫度傳感器,這些傳感器在應用時主要安裝于面板的下方,從而便能間接地檢測灶面上鍋體的溫度。例如現有技術cn106439947a中公開的一種測溫裝置,包括貼附在電磁灶面板加熱區上的安裝板,安裝板上開設有至少一個安裝孔,每個安裝孔內對應安裝有無線無源溫度傳感器組件,測溫裝置內設置無線無源溫度傳感器組件可以直接測量鍋具底部的溫度,測量溫度的準確度高,且當無線無源溫度傳感組件出現故障時,可直接對無線無源溫度傳感組件進行維修,或者直接將安裝板及無源溫度傳感組件進行更換即可,降低了電磁灶的維護,此外,在安裝時無需在電磁灶的面板上打孔,從而能夠避免在使用過程中溢液流入電磁灶內部而損害電子元器件的情況發生,并能增加電磁灶面板的強度。然而這種電磁灶在進行高溫爆炒時,由于鍋具底面與面板直接接觸,爆炒產生的高溫會順著面板傳遞至面板下方,對下方的元器件造成損傷。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為了克服現有技術中的電磁灶鍋具高溫燙傷內部元器件的不足,提供一種電磁灶,防止鍋具高溫燙傷上面板內部元器件的同時可以確保對鍋具進行準確檢溫。
2、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電磁灶,包括灶體,所述灶體包括上面板和用于加熱鍋具的電磁線圈,所述電磁線圈設于上面板的下方,電磁灶還包括隔熱支架,所述上面板對應電磁線圈形成加熱區,所述隔熱支架可取放地置于所述加熱區,用于承載鍋具,所述隔熱支架安裝有無線檢溫組件,所述無線檢溫組件包括相互電連接的能量接收線圈、溫度檢測傳感器和無線通訊模塊,所述溫度檢測傳感器的檢測端緊貼所述鍋具,所述能量接收線圈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電磁線圈的水平投影范圍內,以使電磁線圈能夠對能量接收線圈進行充電。
3、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優點:通過在上面板與鍋具之間設有隔熱支架,將鍋具底部與上面板分隔開,避免使用電磁灶進行高溫爆炒時,鍋具溫度傳遞至上面板對上面板下方的元器件造成高溫損傷;而隔熱支架上設置的無線檢溫組件可以檢測在隔熱支架上的鍋具溫度,并通過無線通訊模塊傳遞溫度數據給控制面板,以便使用者根據溫度數據進行調節,且由于無線檢溫組件位于隔熱支架上,更貼近鍋具,可以獲得更接近實際數據的鍋具溫度;其中,無線檢溫組件中的能量接收線圈,由于其水平投影位于所述電磁線圈的水平投影范圍內,可以將能量接收線圈完全置于電磁線圈的交變磁場范圍內,有助于提高無線電能傳輸的效率和可靠性。
4、進一步的,所述電磁線圈與所述能量接收線圈之間的距離小于15mm。
5、采用前述技術方案,將電磁線圈與能量接收線圈之間的距離設置小于15mm,可以為能量接收線圈提供穩定且足夠的能量,如果電磁線圈與能量接收線圈之間的距離大于15mm,會出現由于電磁線圈與能量接收線圈之間的距離過大,電磁線圈產生的電磁場強度會減弱,導致能量無法有效傳輸至能量接收線圈上。
6、進一步的,所述隔熱支架包括中心件和由中心件向外輻射狀分布的若干個輻條。
7、采用前述技術方案,由中心件向外輻射狀分布的若干個輻條可以給鍋具提供穩定的支撐,防止鍋具放置在隔熱支架上時滑動或傾斜。
8、進一步的,所述無線檢溫組件的數量為多個,至少兩個輻條上安裝有無線檢溫組件;或,所述溫度檢測傳感器安裝于所述中心件,所述能量接收線圈安裝于所述輻條。
9、采用前述技術方案,通過至少兩個輻條上安裝有的無線檢溫組件,均勻檢測整個鍋具底部的溫度,獲得整個鍋具底部的溫度,以便使用者根據需求調節溫度;或者,將溫度檢測傳感器安裝于中心件,由于加熱時,鍋具底部中心受熱高于其余位置,通過測量鍋具底部中心溫度,獲得更為接近真實數據的溫度數據,便于使用者更為準確的控制加熱溫度,同時,將能量接收線圈安裝于輻條上,可以降低鍋具底部中心位置的高溫對能量接收線圈的影響。
10、進一步的,所述上面板上安裝有第一磁性件,所述隔熱支架上設有能夠與第一磁性件相互磁吸的第二磁性件。
11、采用前述技術方案,第一磁性件與隔熱支架上的第二磁性件配合,可方便使用者將隔熱支架放置在指定位置以便使用者進行加熱,省去了使用者需人為對準的麻煩,依靠磁力的相互吸引力實現自動校準。
12、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磁性件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電磁線圈的水平投影范圍外。
13、采用前述技術方案,通過設置第一磁性件的水平投影位于電磁線圈的水平投影范圍外,遠離了電磁線圈產生的磁力線,避免電磁線圈對第一磁性件造成干擾,從而導致第一磁性件失去磁性。
14、進一步的,所述第一磁性件與所述電磁線圈的距離大于20mm。
15、采用前述技術方案,第一磁性件與電磁線圈的距離大于20mm,可以避免電磁線圈磁力線干擾,導致第一磁性件的磁性失效;如果第一磁性件與電磁線圈的距離小于20mm,則會導致第一磁性件過于接近鍋具,進而因電磁線圈磁力線干擾,導致第一磁性件的磁性失效。
16、進一步的,所述上面板上設有防滑絲印,所述隔熱支架的至少部分結構接觸所述防滑絲印。
17、采用前述技術方案,通過在上面板上設置防滑絲印增加上面板的表面摩擦力,防止隔熱支架在使用過程中滑動或移動,可以有效增強隔熱支架放置在上面板上的穩定性和防滑性能。
18、進一步的,所述隔熱支架上安裝有防滑吸盤,所述防滑吸盤吸附于所述上面板。
19、采用前述技術方案,通過隔熱支架上安裝的防滑吸盤吸附在上面板上,進一步增強隔熱支架放置在上面板上的穩定性,防止隔熱支架在使用過程中滑動。
20、進一步的,所述電磁線圈上安裝有內置溫度檢測傳感器。
21、采用前述技術方案,通過電磁線圈上安裝有內置溫度檢測傳感器,使該電磁灶在未安裝隔熱支架時也能進行常規使用,防止出現隔熱支架損壞或丟失后電磁灶無法使用的情況。
1.一種電磁灶,包括灶體,所述灶體包括上面板和用于加熱鍋具的電磁線圈,所述電磁線圈設于上面板的下方,其特征是,電磁灶還包括隔熱支架,所述上面板對應電磁線圈形成加熱區,所述隔熱支架可取放地置于所述加熱區,用于承載鍋具,所述隔熱支架安裝有無線檢溫組件,所述無線檢溫組件包括相互電連接的能量接收線圈、溫度檢測傳感器和無線通訊模塊,所述溫度檢測傳感器的檢測端緊貼所述鍋具,所述能量接收線圈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電磁線圈的水平投影范圍內,以使電磁線圈能夠對能量接收線圈進行充電。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磁灶,其特征是,所述電磁線圈與所述能量接收線圈之間的距離小于15mm。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電磁灶,其特征是,所述隔熱支架包括中心件和由中心件向外輻射狀分布的若干個輻條。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電磁灶,其特征是,所述無線檢溫組件的數量為多個,至少兩個輻條上安裝有無線檢溫組件;或,所述溫度檢測傳感器安裝于所述中心件,所述能量接收線圈安裝于所述輻條。
5.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一種電磁灶,其特征是,所述上面板安裝有第一磁性件,所述隔熱支架上設有能夠與第一磁性件相互磁吸的第二磁性件。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電磁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磁性件的水平投影位于所述電磁線圈的水平投影范圍外。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電磁灶,其特征是,所述第一磁性件與所述電磁線圈的距離大于20mm。
8.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一種電磁灶,其特征是,所述上面板上設有防滑絲印,所述隔熱支架的至少部分結構接觸所述防滑絲印。
9.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一種電磁灶,其特征是,所述隔熱支架上安裝有防滑吸盤,所述防滑吸盤吸附于所述上面板。
10.根據權利要求1至4任一項所述的一種電磁灶,其特征是,所述電磁線圈上安裝有內置溫度檢測傳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