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涉及空調設備的,尤其涉及一種空調。
背景技術:
1、空調即空氣調節器,是指用人工手段,對建筑或構筑物內環境空氣的溫度、濕度、流速等參數進行調節和控制的設備。
2、在現有技術中,空調包括有室內機和室外機。在部分空調中,室內機用于設置于室內的吊頂中。室內機包括有殼體和面板,殼體設置于吊頂內。吊頂上開設有安裝口,面板設置于安裝口中。
3、但是,現有技術中,用戶在安裝時需要先將殼體安裝于天花板后,在進行裝修安裝吊頂,最后安裝面板。因為加工的原因,吊頂上的安裝口會與面板之間產生尺寸公差,導致面板無法準確的安裝至安裝口,因此可能會出現無法安裝、影響安裝效率、安裝后留有縫隙導致不美觀的情況出現。
技術實現思路
1、本實用新型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相關技術中的技術問題之一。
2、為此,本技術旨在提供一種空調,在安裝時,依次安裝殼體和吊頂后,將調節件的插接段插入面板框中,將面板框與安裝口對應。通過推動調節件在插槽中的深度,以此調節面板框在安裝口內的位置。并且,通過連接段與安裝口的相對位置也可以調節面板框在安裝口內的位置。最后通過第一螺紋連接件穿過第一調節槽后將插接段與面板框連接,以及通過第二連接件穿過第二調節槽后與面板框連接實現了面板框與安裝口的連接。最后安裝面板本體完成空調安裝。在安裝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節面板框與安裝口的相對位置,以此實現快速高效的安裝。
3、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空調,包括:
4、吊頂,所述吊頂豎直的其中一側為安裝側;
5、安裝口,所述安裝口開設于所述安裝側;
6、殼體,所述殼體設置于所述吊頂內;
7、面板框,所述面板框用于設置于所述安裝口;
8、插槽,所述插槽開設于所述面板框的邊沿;
9、調節件,所述調節件包括插接段和連接段;所述插接段用于插接于所述插槽內;所述連接段與所述插接段呈角度設置;
10、第一調節槽,所述第一調節槽開設于所述插接段;所述第一調節槽的長度方向向所述連接段的方向延伸;
11、第二調節槽,所述第二調節槽開設于所述連接段;所述第二調節槽的長度方向向所述插接段的方向延伸;
12、第一螺紋連接件,所述第一螺紋連接件用于穿過所述第一調節槽連接于所述面板框;
13、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二連接件用于穿過所述第二調節槽連接于所述吊頂;
14、面板本體,所述面板本體設置于所述面板框遠離殼體的一側。
15、在技術方案中,在安裝時,依次安裝殼體和吊頂后,將調節件的插接段插入面板框中,將面板框與安裝口對應。通過推動調節件在插槽中的深度,以此調節面板框在安裝口內的位置。并且,通過連接段與安裝口的相對位置也可以調節面板框在安裝口內的位置。最后通過第一螺紋連接件穿過第一調節槽后將插接段與面板框連接,以及通過第二連接件穿過第二調節槽后與面板框連接實現了面板框與安裝口的連接。最后安裝面板本體完成空調安裝。在安裝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節面板框與安裝口的相對位置,以此實現快速高效的安裝。
16、此外,本技術還提供一種空調,其包括:
17、吊頂,所述吊頂豎直的其中一側為安裝側;
18、安裝口,所述安裝口開設于所述安裝側;
19、殼體,所述殼體設置于所述吊頂內;
20、面板框,所述面板框用于設置于所述安裝口;
21、插槽,所述插槽開設于所述面板框的邊沿;
22、調節件,所述調節件包括插接段和連接段;所述插接段用于插接于所述插槽內;所述連接段與所述插接段呈角度設置;
23、第一調節槽,所述第一調節槽開設于所述插接段;所述第一調節槽的長度方向自朝向與其最接近的所述安裝口的側壁沿伸;
24、第二調節槽,所述第二調節槽開設于所述連接段;所述第二調節槽的長度方向與所述安裝口的開設方向相同;
25、第一螺紋連接件,所述第一螺紋連接件用于穿過所述第一調節槽連接于所述面板框;
26、第二連接件,所述第二連接件用于穿過所述第二調節槽連接于所述吊頂;
27、面板本體,所述面板本體設置于所述面板框遠離殼體的一側。
28、在技術方案中,在安裝時,依次安裝殼體和吊頂后,將調節件的插接段插入面板框中,將面板框與安裝口對應。通過推動調節件在插槽中的深度,以此調節面板框在安裝口內的位置。并且,通過連接段與安裝口的相對位置也可以調節面板框在安裝口內的位置。最后通過第一螺紋連接件穿過第一調節槽后將插接段與面板框連接,以及通過第二連接件穿過第二調節槽后與面板框連接實現了面板框與安裝口的連接。最后安裝面板本體完成空調安裝。在安裝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節面板框與安裝口的相對位置,以此實現快速高效的安裝。
29、本技術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插槽內設置有卡塊;
30、所述插接段上設置有用于所述卡塊插接并滑動的滑槽;所述滑槽的長度方向與所述第一調節槽的長度相同。
31、在技術方案中,通過卡塊和滑槽的滑動連接,以實現對插接段的進一步導向作用。確保插接段能夠沿著第一調節槽的長度方向滑動,以此調節面板框沿第一調節槽的長度方向上的位置。并且卡塊還能夠避免插接段從插槽中脫落,確保連接的結構強度和穩定性。
32、本技術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面板框上貫穿有形變槽,所述卡塊能夠通過所述形變槽產生位移;
33、所述插接段插入所述插槽時,所述卡塊通過所述形變槽產生位移后進入所述滑槽。
34、在技術方案中,通過面板框上的形變槽允許卡塊在插入過程中產生位移,實現插接段插入插槽并且卡塊能夠插入滑槽中,便于人工安裝調節件。
35、本技術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插接段自遠離所述連接段的方向插入所述插槽;所述卡塊上朝向所述連接段的一側設置有導向面。
36、在技術方案中,在安裝調節件時,插接段接觸到導向面后,繼續推動插接段,在導向面的作用下,卡塊通過形變槽產生位移,以使插接段插入插槽。并且卡塊移動至滑槽時回彈至滑槽內。不需要人工掰動卡塊即可實現調節件的安裝,進一步提高安裝效率。
37、本技術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面板框的其中一側開設有與所述插槽連通的容納腔;所述插接段上設置有第一翻邊,所述第一翻邊位于所述容納腔。
38、在技術方案中,在安裝時,可以人工手動通過第一翻邊推動調節件,以此改變插接段在插槽內的位置,便于人工操作。
39、本技術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一調節槽間隔設置有多個。
40、在技術方案中,可以設置有多個第一螺紋連接件將調節件與面板框連接,提高結構強度和穩定性。
41、本技術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第二調節槽間隔設置有多個。
42、在技術方案中,可以設置有多個第二連接件將調節件與吊頂連接,提高結構強度和穩定性。
43、本技術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連接段遠離所述插接段的一側設置有第二翻邊,所述第二翻邊用于貼合于所述面板框。
44、在技術方案中,可以通過第二翻邊與面板框貼合,以此便于人工將面板框與安裝口對準和對齊,便于人工操作且提高安裝后的效果。
45、本技術其中一些實施例中,所述插槽的深度方向與所述安裝口的開設方向相同,和/或,所述插槽的深度方向垂直于所述安裝口的開設方向。
46、在技術方案中,在插槽的深度方向與安裝口的開設方向相同時,通過調節插接段在插槽內的深度以此改變面板框與殼體的間距。在插槽的深度方向垂直于安裝口的開設方向時,通過調節插接段在插槽內的深度以此改變面板框的高度。
47、本實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優點將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給出,部分將從下面的描述中變得明顯,或通過本實用新型的實踐了解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