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多晶鑄錠方形石英坩堝氮化硅粉噴涂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坩堝噴涂車的自動升降攪拌裝置。
背景技術:
多晶硅鑄錠采用坩堝作為容器,目前坩堝噴涂的工藝為:在噴涂房內,將超純氮化硅粉末、硅溶膠和去離子水混合形成乳漿狀溶液,再對乳漿狀溶液進行攪拌并加熱,操作人員打開噴涂操作臺上的氣閥和蠕動泵,用手動噴槍將加熱后的溶液噴涂到坩堝內表面,常溫下干燥形成氮化硅膜噴涂層。
現有的噴涂設備存在以下缺陷:1、長時間使用后容易導致固定裝置松動及卡死,松動及卡死后攪拌棒攪拌不規律,導致氮化硅粉攪拌不均勻;2、噴涂完需將氣動馬達手動抬起操作不方便,長時間傾斜擺放易使攪拌棒彎曲。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坩堝噴涂車的自動升降攪拌裝置。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坩堝噴涂車的自動升降攪拌裝置,包括噴涂操作臺、氣動馬達、吸管和豎向布置的攪拌棒,在所述噴涂操作臺上連接氣缸支架,在噴涂操作臺上設置豎向布置的氣缸,氣缸的缸筒與氣缸支架連接,氣缸的活塞桿朝上布置,活塞桿的上端連接橫向布置的連接板,所述氣動馬達連接在連接板的下方,所述攪拌棒的上端與氣動馬達的輸出端連接,所述吸管連接在連接板上。
本實用新型通過以上設計,吸管連接蠕動泵和噴槍,通過噴槍將溶液噴涂到坩堝內表面。氣缸伸出時帶動連接板和氣動馬達自動抬起,使得氣動馬達可以使用壓縮空氣進行穩定升降。本實用新型自動氣壓升降易操作,便于清理;使用穩定,攪拌均勻;避免傾斜擺放導致攪拌棒彎曲,從而延長了攪拌棒的使用壽命。
為了使活塞桿沿直線上下運動,在所述氣缸的缸筒上連接導套,導套內設置導向桿,導向桿的上端與連接板相連接。
本實用新型攪拌棒的上端通過一排多個螺栓與氣動馬達的輸出軸連接。使用一排4根內六角螺母將攪拌棒固定在氣動馬達上,連接更穩固可靠。
有益效果:本實施例的坩堝噴涂車的自動升降攪拌裝置,使攪拌棒攪拌有規律、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坩堝噴涂車的自動升降攪拌裝置結構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實用新型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的技術方案和達到的技術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詳細說明。可以理解的是,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于解釋本實用新型,而非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定。另外還需要說明的是,為了便于描述,附圖中僅示出了與本實用新型相關的部分而非全部內容。
如圖1所示,坩堝噴涂車的自動升降攪拌裝置,包括噴涂操作臺1、氣缸支架2、氣缸5、氣動馬達7、攪拌棒9和吸管10。
氣缸支架2連接在噴涂操作臺1上,氣缸5豎向布置,氣缸5的缸筒5-1與氣缸支架2連接,氣缸5的活塞桿5-2朝上布置,活塞桿5-2的上端連接橫向布置的連接板6。在氣缸5的缸筒5-1上連接導套4,導套4內設置導向桿3,導向桿3的上端與連接板6相連接。
氣動馬達7連接在連接板6的下方,攪拌棒9豎向布置,攪拌棒9的上端通過一排四個螺栓8與氣動馬達7的輸出端連接。吸管10連接在連接板6上,操作時吸管10連接蠕動泵和噴槍。
最后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盡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征進行等同替換,并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