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脫硫技術領域,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吸收塔漿液循環及排出系統。
背景技術:
脫硫吸收塔因其塔內構件少、脫硫設備不易結垢和堵塞,壓力損失也較小、運行維護較為簡便,在國內外的脫硫裝置中得到了充分運用。但是,現有的脫硫吸收塔內的噴淋系統中的漿液不能充分的與煙氣相接觸,導致除硫效率較低。主要原因在于吸收塔的漿液循環效率低下,不夠充分,使系統的脫硫效率降低。同時,現有的脫硫吸收塔脫硫后的石膏漿液排出不夠充分,效率低下,排出的石膏純度不夠,影響后期的使用。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上述問題中存在的不足之處,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吸收塔漿液循環及排出系統,保障石灰石漿液穩定循環,使石膏漿液充分排出,并提高了石膏得品質。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吸收塔漿液循環及排出系統,包括:
吸收塔,其底部設有漿液池,所述吸收塔的一側設有吸收塔入口和吸收塔出口,所述吸收塔入口位于所述漿液池上方,所述吸收塔出口位于所述吸收塔的頂部;
噴淋裝置,其位于所述吸收塔內,并位于所述吸收塔入口和所述吸收塔出口之間,所述噴淋裝置包括自下向上均勻設置的第一噴淋層、第二噴淋層、第三噴淋層和第四噴淋層;
漿液循環裝置,其位于所述吸收塔外,所述漿液循環裝置包括第一漿液循環支路、第二漿液循環支路、第三漿液循環支路和第四漿液循環支路,所述第一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與所述漿液池的一側連接,所述第一漿液循環支路的另一端與所述第四噴淋層連接,所述第二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與所述漿液池的一側連接,所述第二漿液循環支路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三噴淋層連接,所述第三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與所述漿液池的一側連接,所述第三漿液循環支路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噴淋層連接,所述第四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與所述漿液池的一側連接,所述第四漿液循環支路的另一端與所述第一噴淋層連接,其中,所述第一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所述第二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所述第三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和所述第四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自下而上位于所述吸收塔入口的下方,所述第一漿液循環支路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漿液循環支路的另一端、所述第三漿液循環支路的另一端和所述第四漿液循環支路的另一端自上而下位于所述吸收塔入口的上方;
漿液排出裝置,其位于所述吸收塔的另一側,并與所述漿液池連接,所述漿液排出裝置包括第一漿液排出支路和第二漿液排出支路,所述第一漿液排出支路的一端與所述漿液池的側壁連接,所述第二漿液排出支路的一端與所述漿液池的側壁連接;
石膏旋流器,其進料口與所述第一漿液排出支路的另一端、所述第二漿液排出支路的另一端連接,所述石膏旋流器的溢流口連接至廢水處理系統,所述石膏旋流器的底流口連接至真空皮帶脫水機。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漿液循環支路上設有第一循環漿液泵,所述第二漿液循環支路上設有第二循環漿液泵,所述第三漿液循環支路上設有第三循環漿液泵,所述第四漿液循環支路上設有第四循環漿液泵。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循環漿液泵、所述第二循環漿液泵、所述第三循環漿液泵和所述第四循環漿液泵的兩側均設有膨脹節。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設有第一閥門,所述第一漿液循環支路的另一端設有膨脹節,所述第二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設有第二閥門,所述第二漿液循環支路的另一端設有膨脹節,所述第三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設有第三閥門,所述第三漿液循環支路的另一端設有膨脹節,所述第四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設有第四閥門,所述第四漿液循環支路的一端設有膨脹節。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閥門、所述第二閥門、所述第三閥門和所述第四閥門均為自動蝶閥。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漿液排出支路和所述第二漿液排出支路上分別設有第一石膏排出泵和第二石膏排出泵。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石膏排出泵和所述第二石膏排出泵靠近所述漿液池的一側分別設有膨脹節。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一漿液排出支路的一端設有第五閥門,所述第一漿液排出支路的另一端設有第六閥門,所述第二漿液排出支路的一端設有第七閥門,所述第二漿液排出支路的另一端設有第八閥門。
作為本實用新型進一步的改進,所述第五閥門、所述第六閥門、所述第七閥門和所述第八閥門均為自動蝶閥。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1、提高了吸收塔的漿液循環效率,使得漿液能充分與煙氣接觸,保證了系統的穩定運行,提高了脫硫效率;
2、提高了吸收塔的漿液排出的效率,使得石膏漿液能充分排出,保證了系統的穩定運行;
3、石膏漿液通過石膏旋流器分離后,避免過多的不溶雜質返回吸收塔,提高了石膏品質,減少了管道堵塞。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一種吸收塔漿液循環及排出系統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
1、吸收塔;11、吸收塔入口;12、吸收塔出口;2、漿液池;31、第一噴淋層;32、第二噴淋層;33、第三噴淋層;34、第四噴淋層;41、第一漿液循環支路;42、第二漿液循環支路;43、第三漿液循環支路;44、第四漿液循環支路;51、第一循環漿液泵;52、第二循環漿液泵;53、第三循環漿液泵;54、第四循環漿液泵;55、第一石膏排出泵;56、第二石膏排出泵;61、第一閥門;62、第二閥門;63、第三閥門;64、第四閥門;65、第五閥門;66、第六閥門;67、第七閥門;68、第八閥門;7、石膏旋流器;8、廢水處理系統;9、真空皮帶脫水機;101、第一漿液排出支路;102、第二漿液排出支路。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所述的一種吸收塔漿液循環及排出系統,包括吸收塔、噴淋裝置、漿液循環裝置、漿液排出裝置和石膏旋流器。
吸收塔1的底部設有漿液池2,吸收塔1的一側設有吸收塔入口11和吸收塔出口12,吸收塔入口11位于漿液池2上方,吸收塔出口12位于吸收塔1的頂部。
噴淋裝置位于吸收塔1內,并位于吸收塔入口11和吸收塔出口12之間,噴淋裝置包括自下向上均勻設置的第一噴淋層31、第二噴淋層32、第三噴淋層33和第四噴淋層34。
漿液循環裝置位于吸收塔1外,漿液循環裝置包括第一漿液循環支路41、第二漿液循環支路42、第三漿液循環支路43和第四漿液循環支路44,第一漿液循環支路41的一端與漿液池2的一側連接,第一漿液循環支路41的另一端與第四噴淋層34連接,第二漿液循環支路42的一端與漿液池2的一側連接,第二漿液循環支路42的另一端與第三噴淋層33連接,第三漿液循環支路43的一端與漿液池2的一側連接,第三漿液循環支路43的另一端與第二噴淋層32連接,第四漿液循環支路44的一端與漿液池2的一側連接,第四漿液循環支路44的另一端與第一噴淋層31連接,其中,第一漿液循環支路41的一端、第二漿液循環支路42的一端、第三漿液循環支路43的一端和第四漿液循環支路44的一端自下而上位于吸收塔入口11的下方,第一漿液循環支路41的另一端、第二漿液循環支路42的另一端、第三漿液循環支路43的另一端和第四漿液循環支路44的另一端自上而下位于吸收塔入口11的上方。
漿液排出裝置位于吸收塔1的另一側,并與漿液池2連接,漿液排出裝置包括第一漿液排出支路101和第二漿液排出支路102,第一漿液排出支路101的一端與漿液池2的側壁連接,第二漿液排出支路102的一端與漿液池2的側壁連接。
石膏旋流器7的進料口與第一漿液排出支路101的另一端、第二漿液排出支路102的另一端連接,石膏旋流器7的溢流口連接至廢水處理系統8,石膏旋流器7的底流口連接至真空皮帶脫水機9。
第一漿液循環支路41上設有第一循環漿液泵51,第二漿液循環支路42上設有第二循環漿液泵52,第三漿液循環支路43上設有第三循環漿液泵53,第四漿液循環支路44上設有第四循環漿液泵54。第一循環漿液泵51、第二循環漿液泵52、第三循環漿液泵53和第四循環漿液泵54的兩側均設有膨脹節。
第一漿液循環支路41的一端設有第一閥門61,第一漿液循環支路41的另一端設有膨脹節,第二漿液循環支路42的一端設有第二閥門62,第二漿液循環支路42的另一端設有膨脹節,第三漿液循環支路43的一端設有第三閥門63,第三漿液循環支路43的另一端設有膨脹節,第四漿液循環支路44的一端設有第四閥門64,第四漿液循環支路44的一端設有膨脹節。其中,第一閥門61、第二閥門62、第三閥門63和第四閥門64均為自動蝶閥。
第一漿液排出支路101和第二漿液排出支路102上分別設有第一石膏排出泵55和第二石膏排出泵56。第一石膏排出泵55和第二石膏排出泵56靠近漿液池2的一側分別設有膨脹節。
第一漿液排出支路101的一端設有第五閥門65,第一漿液排出支路101的另一端設有第六閥門66,第二漿液排出支路102的一端設有第七閥門67,第二漿液排出支路102的另一端設有第八閥門68。
其中,第五閥門65、第六閥門66、第七閥門67和第八閥門68均為自動蝶閥。
具體使用時,將引入的原煙氣在吸收塔內通過吸收塔漿液的噴淋洗滌去除大量的SO2,石灰石-石膏漿液通過漿液循環泵從吸收塔漿池送至塔內SO2吸收區的噴淋系統,與煙氣發生反應并吸收煙氣中的SO2,吸收塔漿池pH值維持在5.6~5.8之間,以保證石灰石的溶解及SO2的吸收。吸收塔底部漿液池中的石膏晶體,由石膏漿液排出泵送至石膏漿液旋流站,經石膏漿液旋流站濃縮后的漿液由底部排出,送至真空皮帶脫水機,石膏旋流站濃縮后的石膏漿液全部送到真空皮帶機進行脫水運行,旋流站上部的溢流部分排至廢水處理系統進行處理。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實用新型,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本實用新型可以有各種更改和變化。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