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電除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槽型網(wǎng)狀二次收塵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國家在環(huán)保政策的執(zhí)行力度上越來越嚴格,很多以往老舊電除塵器面臨著巨大的改造提效壓力,根據(jù)不同項目排放超標程度不同,很多改造項目大多采用電袋復合式除塵器技術或者濕式電除塵技術,但對于一些排放接近達標的項目,這樣的改造成本將是巨大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為解決上述問題,開發(fā)設計了一種槽型網(wǎng)狀二次收塵裝置。本技術不僅能極大的提高原電除塵器的功效,又能夠大幅度地降低改造成本。一臺四電場電除塵器項目所有電場若均安裝此裝置,則總比集塵面積能增加20%~25%,提升效果較為顯著。在增大收塵面積的同時,結合懸吊系統(tǒng)、振打清灰系統(tǒng),保證二次收塵裝置能持續(xù)有效的工作,使除塵器運行更加完善,滿足排放要求。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采用以下的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
一種槽型網(wǎng)狀二次收塵裝置,所述收塵裝置包括間隔排列的支架,相鄰支架沿氣流方向在上、下端分別固定橫梁,電極板兩端固定在所述橫梁上,電極板上端通過導線與電源連接,相鄰電極板形成通道,所述通道靠近氣流一端為進口端,另一端為出口端,靠近所述出口端末端設置二次收塵槽,所述二次收塵槽槽口與電極板側面相對,二次收塵槽兩端分別固定在橫梁上,二次收塵槽與槽口開口端相對一面上間隔設置矩形孔,所述矩形孔上端設置突出的舌片。
所述二次收塵槽與槽口開口端相鄰兩側面上分別設置矩形孔和對應的舌片。
靠近所述通道出口端末端并列設置1-3組二次收塵槽。
所述橫梁選用蝌蚪梁,所述蝌蚪梁下端形成兩夾臂,兩夾臂之間形成間隙,蝌蚪梁上端形成空腔,所述電極板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間隙中。
所述二次收塵槽兩端分別固定在所述間隙中。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為:
(1)增大收塵面積,捕捉逃逸粉塵,大大提升收塵效率。
(2)改善氣流均布,高效利用電場收塵,能夠有效捕集高比電阻粉塵。
(3)濾槽采用整體壓型,具有高強度和韌性,利于使用。
(4)與陽極板排并行振打,清除濾槽積灰,持續(xù)保持高效收塵。
(5)采用特有蝌蚪梁夾臂,能夠最大程度的將振打力傳遞到濾槽最遠端。
(6)整體結構簡單,適用范圍廣,通用于大部分電除塵器改造項目。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收塵裝置示意圖;
圖2為電極板和二次收塵槽俯視圖;
圖3為二次收塵槽俯視放大圖;
圖4為圖3右視圖;
圖5為圖3主視圖;
圖6為固定在蝌蚪梁上的電極板側視圖;
圖7為固定在蝌蚪梁上的二次收塵槽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實現(xiàn)的技術手段、創(chuàng)作特征、達成目的與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結合實施例,進一步闡述本發(fā)明。
如圖1-3所示,一種槽型網(wǎng)狀二次收塵裝置,所述收塵裝置包括間隔排列的支架1,相鄰支架1沿氣流6方向在上、下端分別固定橫梁2,電極板3兩端固定在橫梁2上,電極板3上端通過導線5與電源連接,相鄰電極板3形成通道11,通道11靠近氣流6一端為進口端12,另一端為出口端13,夾雜粉塵的氣流6從進口端12進入通道11中,粉塵被通道11兩側的電極板3收集,靠近出口端13末端設置二次收塵槽4,二次收塵槽4槽口14與電極板3側面相對,二次收塵槽4兩端分別固定在橫梁2上,如圖4所示,二次收塵槽4與槽口14開口端相對一面上間隔設置矩形孔7,矩形孔7上端設置突出的舌片8,如圖5所示,進一步在二次收塵槽4與槽口14開口端相鄰兩側面上分別設置矩形孔7和對應的舌片8,可以在靠近通道11出口端13末端并列設置1-3組二次收塵槽4,如圖6-7所示,橫梁2選用蝌蚪梁,所述蝌蚪梁下端形成兩夾臂15,兩夾臂之間形成間隙16,蝌蚪梁上端形成空腔10,電極板3、二次收塵槽4兩端分別固定在間隙16中。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僅為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例,并不用來限制本發(fā)明,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