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申請屬于發電裝備,具體涉及一種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及散熱控制方法。
背景技術:
1、隨著全球經濟的持續發展,能源需求不斷增加,工業型燃氣輪機的市場需求也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在工業生產領域,工業型燃氣輪機以其高效、穩定、可靠的動力輸出,已經成為眾多企業的首選動力設備。工業型燃氣輪機以高效、可靠性能在工業生產、石油天然氣及航空領域廣泛應用,市場需求正在逐步的增長。
2、然而,在溫度較低的環境下,容易導致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的輸氣口處出現結冰的現象,冰層會導致進氣口的橫截面積縮小,影響正常的輸氣量,從而對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的正常運行造成不利影響。
技術實現思路
1、本申請實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及散熱控制方法,能夠解決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的輸氣口結冰等問題。
2、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申請是這樣實現的:
3、本申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包括:燃氣輪機、發電機和潤滑系統,所述燃氣輪機與所述發電機傳動連接;
4、所述潤滑系統包括潤滑路徑和第一散熱組件,所述潤滑路徑用于向所述燃氣輪機及所述發電機供應潤滑油,所述第一散熱組件包括第一散熱器,所述第一散熱器設于所述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的輸氣口處,且所述第一散熱器與所述潤滑路徑連通,以使所述潤滑路徑傳輸的潤滑油進入所述第一散熱器,并經由所述第一散熱器向所述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的輸氣口散熱。
5、本申請實施例還提供了一種散熱控制方法,應用于上述燃氣輪機發電機組,所述潤滑路徑包括油箱、第一油泵和第一油路,所述第一油路包括第一主油路、第二主油路、第一支油路和第二支油路,所述第一主油路的一端與所述油箱的出油口連通,所述第一油泵設于所述第一主油路,所述第一支油路和所述第二支油路各自的一端均與所述第一主油路的另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支油路和所述第二支油路各自的另一端均與所述第二主油路的一端連通,所述第二主油路的另一端與所述油箱的進油口連通;
6、所述燃氣輪機和所述發電機分別連接于所述第二主油路;
7、所述第一散熱組件連接于所述第一支油路,所述潤滑系統還包括第二散熱組件,所述第二散熱組件連接于所述第二支油路;
8、所述潤滑路徑還包括第一控制閥和第二控制閥,所述第一控制閥設于所述第一支油路,所述第二控制閥設于所述第二支油路;
9、所述散熱控制方法包括:
10、在啟動防冰模式的情況下,控制所述第一控制閥開啟,所述第二控制閥減小開度或者關閉,以使所述第一支油路中的潤滑油的流量增加。
11、本申請實施例中,通過潤滑系統的潤滑路徑可以向燃氣輪機和發電機供應潤滑油,以使燃氣輪機和發電機具有良好的潤滑效果,保證其正常運行;與此同時,潤滑路徑還可以將吸收有燃氣輪機和發電機熱量的潤滑油輸送至第一散熱組件,并通過第一散熱組件向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的輸氣口散熱,從而可以使輸氣口的溫度升高,進而可以在低溫環境下起到防冰效果,以防止輸氣口處結冰而影響燃氣輪機正常輸氣。
1.一種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包括:燃氣輪機(01)、發電機(02)和潤滑系統(04),所述燃氣輪機(01)與所述發電機(02)傳動連接;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的輸氣口包括燃機進風過濾口(0612)和至少一個進氣過濾口(0614);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氣輪機發電機組的輸氣口還包括發電機進風過濾口(0613),所述發電機進風過濾口(0613)處設有所述第一散熱器(21),且所述第一散熱器(21)與所述潤滑路徑(10)連通。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散熱器(21)包括呈迷宮式分布的散熱片(211);
5.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氣輪機發電機組還包括傳動連接于所述燃氣輪機(01)與所述發電機(02)之間的齒輪箱(03);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潤滑系統(04)還包括與所述第一散熱組件(20)并聯設置的第二散熱組件(30);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路(13)包括第一主油路(131)、第二主油路(132)、第一支油路(133)和第二支油路(134);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潤滑路徑(10)還包括節溫器(15)、第一控制閥(161)和第二控制閥(162);
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氣輪機發電機組還包括主車體(05)、輔助車體(06)和風機組(07),所述燃氣輪機(01)和所述發電機(02)均設于所述主車體(05),所述風機組(07)設于所述輔助車體(06);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氣輪機發電機組還包括傳動連接于所述燃氣輪機(01)與所述發電機(02)之間的齒輪箱(03),所述齒輪箱(03)設于所述主車體(05);
11.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車體(05)包括承載式車架(054),所述承載式車架(054)至少由非碳鋼梁和碳鋼梁拼接而成。
12.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其特征在于,所述輔助車體(06)具有風機容納機艙(061),所述風機容納機艙(061)內設有隔板(0611),所述隔板(0611)將所述風機容納機艙(061)分隔為上下設置的第一容納空間和第二容納空間,所述風機組(07)包括與所述第二氣管(082)連通的第一風機(071)以及與所述第三氣管(083)連通的第二風機(072),所述第一風機(071)設于所述第一容納空間,所述第二風機(072)設于所述第二容納空間;
13.一種散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應用于權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燃氣輪機發電機組,所述潤滑路徑(10)包括油箱(11)、第一油泵(121)和第一油路(13),所述第一油路(13)包括第一主油路(131)、第二主油路(132)、第一支油路(133)和第二支油路(134),所述第一主油路(131)的一端與所述油箱(11)的出油口連通,所述第一油泵(121)設于所述第一主油路(131),所述第一支油路(133)和所述第二支油路(134)各自的一端均與所述第一主油路(131)的另一端連通,所述第一支油路(133)和所述第二支油路(134)各自的另一端均與所述第二主油路(132)的一端連通,所述第二主油路(132)的另一端與所述油箱(11)的進油口連通;
14.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散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氣輪機發電機組還包括用于檢測環境溫度的溫度檢測元件和用于檢測環境濕度的濕度檢測元件;
15.根據權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散熱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氣輪機發電機組還包括分別用于檢測燃氣輪機的供氣口(011)處與環境壓力之間的第一壓差、燃機通風艙(051)內與環境壓力之間的第二壓差,以及發電機通風艙(052)內與環境壓力之間的第三壓差的壓差檢測元件(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