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壓縮機。
背景技術:
目前,傳統壓縮機的結構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由生產廠家出售制造好的散裝零部件到現場組裝,雖然這種方式可行,但是由于壓縮機沒有共同的底架集成,安裝非常麻煩;另一種是壓縮機的生產廠家把一臺壓縮機在廠內組裝完畢后,運至現場進行安裝,即一個橇內集成一臺壓縮機,雖然這種結構的安裝比較簡單,但是,用戶在現場的連接管路的安裝就顯得很十分麻煩。上述兩種方式,均增加了工作量,增加了工作效率,同時,還增加了占地面積,空間利用率低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提供一種安裝簡單方便、占地面積小的壓縮機。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通過這樣的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壓縮機,包括大架,在所述大架上設置有至少兩臺獨立的壓縮機A和壓縮機B,在所述壓縮機A和壓縮機B上分別設置有獨立的進氣接口、排氣接口、排污接口、安全閥放空接口、冷卻水進水接口和冷卻水出水接口,所述壓縮機A上的排氣接口、排污接口、安全閥放空接口、冷卻水進水接口和冷卻水出水接口與壓縮機B上的排氣接口、排污接口、安全閥放空接口、冷卻水進水接口和冷卻水出水接口分別通過三通和管道連接。
其中,在所述大架1上設置有排氣總管,所述壓縮機A上的排氣接口A和壓縮機B上的排氣接口B通過三通與排氣總管連通,所述排氣總管的排氣出口位于大架的左側。
其中,所述壓縮機A上的排污接口A和壓縮機B上的排污接口B通過三通與設置在大架上的排污總管連通,排污總管的排污出口位于大架的左側。
其中,所述壓縮機A上的安全閥放空接口A和壓縮機B上的安全閥放空接口B均通過管道與設置在大架上的安全閥放空總接口連通,所述安全閥放空總接口位于大架的左側。
其中,所述壓縮機A上的冷卻水進入接口A和壓縮機B上的冷卻水進入接口B通過管道和三通與設置在大架上部的總進水接口連通,所述總進水口接口位于大架的上部。
其中,在所述壓縮機A的冷卻水出水接口A處設置有出水管道,所述出水管道的一端與壓縮機B的冷卻水出水接口B通過三通與設置在大架上的總排水接口連通,所述總排水接口位于大架的上部且與壓縮機B對應。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本實用新型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使用可靠的優點,采用它降低了現場安裝管線接口的工作量50%,節省了各種管線成本和安裝時間,提高了安裝效率和治療,方便日常維護,同時,還縮小了安裝面積,提高了空間利用率。
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附圖說明如下: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但本實用新型并不局限于這些實施方式,任何在本實施例基本精神上的改進或替代,仍屬于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所要求保護的范圍。
實施例1:如圖1所示,一種壓縮機,包括大架1,在所述大架1上設置有至少兩臺獨立的壓縮機A2和壓縮機B3,在所述壓縮機A2和壓縮機B3上分別設置有獨立的進氣接口、排氣接口、排污接口、安全閥放空接口、冷卻水進水接口和冷卻水出水接口,所述壓縮機A2上的排氣接口A4、排污接口A5、安全閥放空接口A6、冷卻水進水接口A7和冷卻水出水接口A8與壓縮機B3上的排氣接口B9、排污接口B10、安全閥放空接口B11、冷卻水進水接口B12和冷卻水出水接口B13分別通過三通和管道連接。
其中,在所述大架1上設置有排氣總管14,所述壓縮機A2上的排氣接口A4和壓縮機B3上的排氣接口B9通過三通與排氣總管14連通,所述排氣總管14的排氣出口位于大架1的左側。
其中,上述壓縮機A2上的排污接口A5和壓縮機B3上的排污接口B10通過三通與設置在大架1上的排污總管15連通,排污總管15的排污出口位于大架1的左側。
其中,上述壓縮機A2上的安全閥放空接口A6和壓縮機B3上的安全閥放空接口B11均通過管道與設置在大架1上的安全閥放空總接口16連通,所述安全閥放空總接口16位于大架1的左側。
其中,上述壓縮機A2上的冷卻水進入接口A7和壓縮機B3上的冷卻水進入接口B12通過管道和三通與設置在大架1上部的總進水接口17連通,所述總進水口接口17位于大架1的上部。
其中,在所述壓縮機A2的冷卻水出水接口A8處設置有出水管道18,所述出水管道18的一端與壓縮機B3的冷卻水出水接口B13通過三通與設置在大架1上的總排水接口19連通,所述總排水接口19位于大架1的上部且與壓縮機B3對應。
在本實用新型中,壓縮機A2和壓縮機B3可以同時運行,也可以獨立運行;由于采用了共同的排氣總管14、排污總管15、安全閥放空總接口16、總進水接口17和總排水接口18,節省了各種管線,同時,還使得占地面積縮小,節省了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