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制冷系統,尤其涉及到一種半封閉活塞式壓縮機。
背景技術:
目前,在這種半封閉活塞壓縮機中,存在的問題是,根據運行條件,其油和氣無法實現分離,壓縮機運行過程中溫度很高,溫度太高對壓縮機的性能和壽命不利;另外,氣缸中的活塞運動時跟汽缸壁留有間隙的,現有技術中其間隙過小的話又會造成活塞卡死,而活塞是鋁的,鋁在高溫下膨脹會很厲害,造成它的壁厚不均勻,縮短使用壽命,現有采用線圈電機轉速變化率為25%或75%,在瞬間操作中電流消耗大,能效比降低,排氣降溫效果差。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能夠將設備迅速排氣降溫、油和氣相分離、延長使用壽命、提高能效比和制冷效果好的壓縮機。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壓縮機,它包括壓縮機殼體、安裝于壓縮機殼體內驅動電機、安裝于壓縮機殼體內由驅動電機驅動的曲軸,所述曲軸上設置有活塞單元,所述活塞單元用于以振蕩的方式在所述壓縮機殼體內往復運動,所述活塞單元包括活塞環和汽缸壁,所述活塞環與汽缸壁相適配,所述活塞單元為密封結構,所述活塞單元運動時活塞環跟汽缸壁間隙為0.1~0.3mm,所述活塞單元設置為橢圓形結構,高溫下膨脹與汽缸壁配合,所述壓縮機殼體上設有汽缸蓋,所述汽缸蓋頂端設有強化換熱裝置,所述強化換熱裝置為散熱筋,所述汽缸壁內圍壁設有吸氣氣流強化換熱機構,用于降低汽缸壁中壓縮氣體的溫度,所述壓縮機殼體內設有吸氣閥,所述吸氣閥內側裝有吸氣濾網,所述吸氣濾網內部設置為螺旋狀的導流板,氣體從吸氣閥中吸入,經過驅動電機進入吸氣氣流強化換熱機構周圍再進入氣缸中壓縮,用于油和氣相分離,所述曲軸一端設有風扇,用于增加曲軸箱擾動,強化換熱 。
優選地,所述驅動電機線圈電機轉速率設置為二段,一段轉速變化率為25%~30%,二段轉速變化率為75%~80%,二段分別交替運行。
優選地,所述驅動電機以相同的頻率運行。
優選地,所述汽缸蓋頂端設有至少四條豎著的散熱筋。
優選地,所述曲軸貫穿至壓縮機殼體殼壁區域上,所述風扇貼靠于壓縮機殼體。
優選地,所述曲軸一端設有甩油盤和/或風扇。
優選地,所述壓縮機殼體采用制冷劑氣體冷卻循環法,主測采用制冷劑吸氣流量計法,輔測采用制冷劑液體流量計法。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下列優點:
所述曲軸上設置有活塞單元,所述活塞單元包括活塞環和汽缸壁,所述活塞環與汽缸壁 相適配,所述活塞單元為密封結構,所述活塞單元運動時活塞環跟汽缸壁間隙為0.1~0.3mm,所述高溫下膨脹后的活塞設置為橢圓形結構密封,氣缸中的活塞運動時跟汽缸壁是有間隙的,其間隙越小越好,活塞為鋁制,其汽缸壁的壁厚不均勻,鋁在高溫下會迅速膨脹,所以高溫下膨脹后的活塞不是正圓的,為了達到更好的間隙,其測量高溫下活塞膨脹以后的形狀,然后根據這個數據在活塞加工時把活塞做成橢圓形狀,使得活塞在高溫膨脹后變成正圓,從而有利于把活塞和氣缸之間的間隙設置小,提高性能。
所述壓縮機殼體上設有汽缸蓋,所述汽缸蓋頂端設有強化換熱裝置,所述強化換熱裝置為散熱筋,能夠增加汽缸蓋的散熱,能夠對壓縮機運行進行排氣降溫,延長使用壽命,提高制冷效果,汽缸蓋是壓縮機中溫度最高的區域,溫度太高對壓縮機的性能和壽命都不利,所述汽缸壁內圍壁周圍設有吸氣氣流強化換熱機構,有利于降低汽缸壁中壓縮氣體的溫度,減少阻力,減小過熱對壓縮機的影響。
所述壓縮機殼體內設有吸氣閥,所述吸氣閥內側裝有吸氣濾網,所述吸氣濾網內部設置為螺旋狀的導流板,氣流組織氣體從吸氣閥中吸入,經過驅動電機進入吸氣氣流強化換熱機構周圍再進入氣缸中壓縮,使油和氣分離出來,有效防止液擊,增加分離效果,并減少壓降,所述曲軸一端設有風扇和/或甩油盤,能夠達到甩油和風扇降溫的雙重效果。
所述驅動電機線圈電機轉速率設置為二段,一段轉速變化率為25%~30%,二段轉速變化率為75%~80%,二段分別交替運行,一段運行或一段斷掉,減少電流消耗。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壓縮機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壓縮機中汽缸蓋的結構示意圖。
其中:1-壓縮機殼體,2-驅動電機,3-曲軸,4-活塞單元,401-活塞環,402-汽缸壁,5-汽缸蓋,6-強化換熱裝置,601-散熱筋,7-吸氣氣流強化換熱機構,8-吸氣閥,9-吸氣濾網,10-導流板,11-風扇。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所示,一種壓縮機,它包括壓縮機殼體1、安裝于壓縮機殼體1內驅動電機2、安裝于壓縮機殼體1內由驅動電機2驅動的曲軸3,所述曲軸3上設置有活塞單元4,所述活塞單元4用于以振蕩的方式在所述壓縮機殼體1內往復運動,所述活塞單元4包括活塞環401和汽缸壁402,所述活塞環401與汽缸壁402相適配,所述活塞單元4為密封結構,所述活塞單元4運動時活塞環401跟汽缸壁402間隙為0.1~0.3mm,所述高溫下膨脹后的活塞設置為橢圓形結構,如圖2所示,所述壓縮機殼體1上設有汽缸蓋5,所述汽缸蓋5頂端設有強化換熱裝置6,所述強化換熱裝置6為散熱筋601,所述汽缸壁402內圍壁設有吸氣氣流強化換熱機構7,用于降低汽缸壁中壓縮氣體的溫度,所述壓縮機殼體1內設有吸氣閥8,所述吸氣閥8內側裝有吸氣濾網9,所述吸氣濾網9內部設置為螺旋狀的導流板10,氣體從吸氣閥 8中吸入,經過驅動電機2進入吸氣氣流強化換熱機構7周圍再進入氣缸中壓縮,用于油和氣相分離,所述曲軸3一端設有風扇11,用于增加曲軸箱擾動,強化換熱。
所述驅動電機2線圈電機轉速率設置為二段,一段轉速變化率為25%~30%,二段轉速變化率為75%~80%,二段分別交替運行。
所述驅動電機2以相同的頻率運行。
所述汽缸蓋5頂端設有至少四條豎著的散熱筋601。
所述曲軸3貫穿至壓縮機殼體1殼壁區域上,所述風扇11貼靠于壓縮機殼體1。
所述曲軸3一端設有甩油盤和/或風扇。
所述壓縮機殼體1采用制冷劑氣體冷卻循環法,主測采用制冷劑吸氣流量計法,輔測采用制冷劑液體流量計法。
低溫低壓的制冷劑經壓縮機吸氣閥8和吸氣濾網9進入壓縮機,經過電機后順氣流通道進入汽缸壁402,冷卻汽缸壁的同時提高制冷劑的吸氣過熱度,然后經進氣通道進入氣缸壓縮成高溫高壓的氣體排出壓縮機,去制冷系統進行制冷循環。
首先,按原理圖中相應的測點測出對應的參數,制冷劑的流量qmf可以由流量計直接讀出,則制冷量為:
主測:
輔測:
上式中,νga為標準工況下壓縮機吸氣比體積。
試驗工況主要控制參數的調節方法:
排氣壓力調節是通過一級控制排氣調節閥、二級控制過冷器及冷凝器的冷卻水溫、流量得以實現的;
吸氣壓力調節是通過一級控制吸氣調節閥、二級控制熱氣調節閥限定進入氣體冷卻器的制冷劑氣體流量得以實現的;
吸氣溫度調節則是通過制冷劑液體管路中的電子膨脹閥調節控制進入氣體冷卻器的制冷劑液體流量來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