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容積泵物料傳送的通道結構改進技術,尤其是具有吸入注射結構的改進轉子泵。
背景技術:
轉子泵又稱膠體泵、凸輪泵、三葉泵、萬用輸送泵等,轉子泵屬于容積泵。它是借助于工作腔里的多個固定容積輸送單位的周期性轉化來達到輸送流體的目的的。電動機的機械能通過泵直接轉化為輸送流體的壓力能,泵的流量只取決于工作腔容積變化值以及其在單位時間內的變化頻率,而與排出壓力無關;轉子泵在工作過程中實際上是通過一對同步旋轉的轉子。轉子由箱體內的一對同步齒輪進行傳動,轉子在主副軸的帶動下,進行同步反方向旋轉。使泵的容積發生變化,從而構成較高的真空度和排放壓力。特別適合衛生級介質和腐蝕性、高粘度介質的輸送。
轉子泵外殼內部的一對轉子采用聯軸整體組裝,使體積變小,長度可以減短100-250mm,減少占地面積,結構緊湊,外形美觀,檔次高,避免原來涂膏刷漆的脫落。同時,性能得到優化,減少彈性聯軸器功率消耗、降低了噪音及縮短易損件更換的時間從而提高工作效率,得到了最高的效率,最小的內部滑動和更長的使用壽命,轉子泵依靠兩同步反向轉動齒數為2—4的轉子在旋轉過程中于進口處產生真空度和吸力,從吸入端口吸入所要輸送的物料。兩轉子將轉子室分隔成幾個小空間,并按a→b→c→d的次序運轉。運轉至位置a時,只有I室中充滿介質;到位置b時,B室中封閉了部分介質;到位置C時,A室中也封閉了介質;到位置d時,A室B室與Ⅱ室相通,介質即被輸送至出料口。如此循環往復,物料介質即被源源不斷輸送出去。
但是,在現有轉子泵運行一段時間后,會出現轉子的葉片外緣磨損嚴重的現象,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在吸入端口大的重物很難順利通過轉子腔體,因此,在吸入端口內側容易形成渦流,渦流攜帶重物不斷正面集中沖擊摩擦高速旋轉的轉子,導致轉子容易出現嚴重損壞。進一步的,這種情況更加嚴重時,重物料容易卡在轉子和腔體內殼之間,導致轉子卡死或損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具有吸入注射結構的改進轉子泵,以克服前述現有技術缺陷,解決相關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將通過以下技術措施來實現:包括外殼、轉子、聯軸、吸入端口、排除端口和注射坡口沿;外殼內部腔體中通過二個聯軸分別安裝一個轉子,這二個轉子以嚙合方式接觸,在這二個聯軸連線中部兩側對稱位置的外殼壁上有吸入端口和排除端口,在吸入端口內壁上有外大內小的注射坡口沿。
尤其是,在排除端口內壁上有外大內小的注射坡口沿。
尤其是,注射坡口沿為錐形內壁,即注射坡口沿母線為直線。
尤其是,吸入端口內端口內徑小于轉子外徑與其葉片高度之差的一半。
尤其是,注射坡口沿母線與吸入端口中軸線夾角為30°。
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和效果:通過在吸入端口增加斜坡形注射坡口沿,大的重物不會與轉子的葉片在輸入口直接接觸,很容易進入腔體內部,也不會在入口處形成回流,降低了重物料之類外來大的重物與轉子的葉片接觸的機率,從而降低了轉子的葉片摩擦損壞的風險;降低了停機的風險和運行成本,同時可使轉子的使用壽命延長到原來的2.5倍左右。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結構示意圖。
附圖標記包括:
外殼1、轉子2、聯軸3、吸入端口4、排除端口5、注射坡口沿6、重物料7。
具體實施方式
本實用新型原理在于,在外殼1中的內腔中,聯動的二個轉子2相向轉動,物料會隨其葉片以轉動嚙合方式由進口向出口方向切線移動;而研究發現進、出端口在外殼1內側,二個轉子2的葉片相對轉動過程中葉片邊緣以及動態容積變化存在規律,即在吸入端口4內側的中軸部存在一個會斷續啟閉的低阻尼流體通道,進入吸入端口4內側的重物料7,如果能夠以射流方式,集束地注入這一通道,就會直接最大限度地減小與轉子2的葉片邊緣的直接沖擊和碰撞,即使存在不可避免的沖擊,由于在這一通道的邊緣部主要有轉子2的葉片轉動切向與重物料7流動方向夾角不大于90°,而且,在重物料7與轉動中轉子2的葉片切向接觸后會進一步的保持這一腳不斷縮小。
本實用新型包括:外殼1、轉子2、聯軸3、吸入端口4、排除端口5和注射坡口沿6。
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如附圖1所示,外殼1內部腔體中通過二個聯軸3分別安裝一個轉子2,這二個轉子2以嚙合方式接觸,在這二個聯軸3連線中部兩側對稱位置的外殼1壁上有吸入端口4和排除端口5,在吸入端口4內壁上有外大內小的注射坡口沿6。
前述中,在排除端口5內壁上有外大內小的注射坡口沿6。
前述中,注射坡口沿6為錐形內壁,即注射坡口沿6母線為直線。
前述中,吸入端口4內端口內徑小于轉子2外徑與其葉片高度之差的一半。
前述中,注射坡口沿6母線與吸入端口4中軸線夾角為30°。
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通過在吸入端口4增加30°左右的斜坡,大的重物不會與轉子的葉片在輸入口直接接觸,很容易進行腔體內部,也不會在入口處形成回流,降低了重物料7之類外來大的重物與轉子2的葉片接觸的機率,從而降低了轉子2的葉片摩擦損壞的風險;由于外來大的物體可直接進入外殼1內腔體,也不容易卡在轉子2和外殼1之間,大大的降低了停機的風險和運行的成本,同時可使轉子的使用壽命延長到原來的2.5倍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