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轉子泵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及具有其的轉子泵。
背景技術:
轉子泵,又稱膠體泵、葉輪泵、萬用輸送泵,特別適用于輸送高粘度、高濃度及任何含顆粒的介質,經其輸送的物料能夠保持原有的品質不變,而且在輸送過程中不會起任何理化反應。
轉子泵工作時,物料在轉子泵輸出端承受較高壓力,很容易從軸與泵體的圓周間隙中泄露,因此,需要進行軸密封。目前,轉子泵的軸密封主要采用機械密封和填料密封,且以機械密封為主。
中國專利文獻CN103062049A公開了一種轉子泵的機械密封裝置,包括設在泵體01上的轉軸02、固定在泵體01端面上的密封座03、設在泵體01的軸孔內并與轉軸02周向限位的動環04、設在轉軸02外的靜環05以及彈簧06;所述靜環05周向限位的安裝在密封座03的內部,所述彈簧06設在轉軸02外,一端與靜環05相抵,另一端與密封座03的內端面相抵,所述靜環05的端面通過彈簧06壓配合在動環04的端面上。上述專利文獻中的機械密封裝置,動環04設置在泵體01的軸孔內,密封座03設置在泵體01的端面上,靜環05安裝在密封座03內部,這種結構設置方式,使得轉軸02的穿出泵體01的一段還需穿過密封座03,這在客觀上需要轉軸02具有更長的長度,由于轉軸02的兩端一端與轉子固定連接,另一端與動力件的輸出軸連接,而具有較長長度的轉軸02使得轉子距離動力件的距離更長,不利于動力的傳遞,進而會導致泵的揚程和效率降低。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克服現有技術中機械密封裝置的結構設置不合理,導致轉軸長度較長,不利于動力傳遞,進而導致泵的揚程和效率降低的技術缺陷,從而提供一種新的、能夠縮短轉軸長度,有利于動力傳遞,因而能夠提高泵的揚程和效率的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
為此,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包括:
動環,通過第一安裝結構安裝在轉子的朝向轉軸一側的內壁上;
靜環,通過第二安裝結構安裝在泵體的朝向轉軸一側的內壁上,所述第二安裝結構同時推動所述靜環擠壓所述動環,實現所述靜環和所述動環之間的密封連接;
第一密封圈,設置在所述動環和所述轉子之間,用于密封連接所述動環和所述轉子;
第二密封圈,設置在所述靜環和所述泵體的朝向所述轉軸的內壁之間,用于密封連接所述靜環和所述泵體。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動環的一部分伸出所述轉子后進入所述泵體,然后與所述靜環密封接觸,以使得所述動環和所述靜環的密封連接處與所述轉子和所述泵體之間的縫隙錯開。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動環的朝向所述靜環一端的內環設有第一凹陷臺,和/或,所述靜環的朝向所述動環一端的內環設有第二凹陷臺,以縮短所述動環和所述靜環接觸密封的密封面的寬度。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安裝結構包括第一臺階槽,設置在所述轉子上,用于嵌套安裝所述動環。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一安裝結構還包括第一限位銷,所述第一限位銷的一端插入所述轉子內部,另一端插入所述動環內部,用于帶動所述動環跟隨所述轉子一起轉動。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二安裝結構包括:
壓蓋,固定安裝在所述泵體的遠離所述轉子一側的側壁上,具有向著所述轉子方向延伸、并伸入所述泵體內部的第一部分,和向著所述轉軸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外側面與所述泵體的朝向所述轉軸一側的內側面貼合接觸,所述第一部分的內側面與所述靜環的遠離所述轉軸一側的外側面貼合接觸;
波簧,套設在所述轉軸上,一端與所述第二部分的內側面相抵,另一端與所述靜環相抵,用于推動所述靜環與所述動環擠緊密封連接。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二安裝結構還包括第二限位銷,所述第二限位銷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部分內部,另一端插入所述靜環內部,用于將所述靜環限位固定在所述壓蓋上。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第二限位銷位于所述泵體和所述轉軸之間。
作為一種優選方案,所述動環和所述靜環的外壁與所述轉子和所述泵體之間形成有間隙,所述間隙與所述縫隙連通;
所述動環的遠離所述靜環的一側向下凹陷形成有用于安裝所述第一密封圈的第一臺階,所述靜環的遠離所述動環的一側向下凹陷形成有用于安裝所述第二密封圈的第二臺階。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轉子泵,其安裝有如上任一項所述的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及轉子泵,具有以下優點:
1.本實用新型的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發明人將動環安裝在轉子的朝向轉軸一側的內壁上,將靜環安裝在泵體的朝向轉軸一側的內壁上,與現有技術相比,轉軸穿出動環、泵體和靜環所需的長度大大縮短,當轉子泵工作時,較短長度的轉軸能夠更有效率地傳遞動力,從而提高泵的揚程和工作效率。
2.本實用新型的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動環的一部分伸出轉子后進入泵體,然后與靜環密封接觸,這種結構設置,可使動環、靜環的密封連接處與轉子和泵體之間的縫隙錯開,從而避免位于縫隙內的大量物料直接壓在動靜環的密封連接處,有利于提高密封效果。
3.本實用新型的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第一凹陷臺和/或第二凹陷臺的設置,可以縮短動環和靜環密封接觸的密封面的寬度,從而提高密封面位置的擠壓力量,提高密封效果。
4.本實用新型的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動環和靜環的外壁與轉子和泵體之間形成有間隙,并且與上述的縫隙連通,動環的遠離靜環的一側向下凹陷形成有用于安裝第一密封圈的第一臺階,靜環的遠離動環的一側向下凹陷形成有用于安裝第二密封圈的第二臺階,這種結構設置,物料經縫隙進入間隙后,進一步與第一臺階和第二臺階接觸,當物料承受較大壓力時,這種壓力同樣會從第一臺階和第二臺階位置分別擠壓動環和靜環,從而使動環和靜環之間的密封壓力增大,提高密封效果,不會因壓力過高而導致密封失敗。
5.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轉子泵,其安裝有如上任一項所述的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由于安裝了上述的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因而自然具有因安裝上述機械密封結構所帶來的一切優點。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現有技術或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對現有技術或具體實施方式描述中所使用的附圖作簡單介紹,顯而易見地,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現有技術中轉子泵機械密封裝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1中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圖2中A部分的結構放大示意圖。
附圖標記:01、泵體;02、轉軸;03、密封座;04、動環;05、靜環;06、彈簧;1、動環;11、第一凹陷臺;12、第一臺階槽;13、第一限位銷;2、靜環;21、第二凹陷臺;22、第二限位銷;31、第一密封圈;32、第二密封圈;4、轉子;5、轉軸;6、泵體;60、縫隙;7、壓蓋;71、第一部分;72、第二部分;8、波簧;9、間隙;91、第一臺階;92、第二臺階;93、墊圈。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說明書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描述,顯然,下述的實施例不是本實用新型全部的實施例。基于本實用新型所描述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其他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術語“第一”、“第二”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實用新型不同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征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沖突就可以相互結合。
實施例1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如圖2-3所示,包括:動環1,通過第一安裝結構安裝在轉子4的朝向轉軸5一側的內壁上;靜環2,通過第二安裝結構安裝在泵體6的朝向轉軸5一側的內壁上,所述第二安裝結構同時推動所述靜環2擠壓所述動環1,實現所述靜環2和所述動環1之間的密封連接;第一密封圈31,設置在所述動環1和所述轉子4之間,用于密封連接所述動環1和所述轉子4;第二密封圈32,設置在所述靜環2和所述泵體6的朝向所述轉軸5的內壁之間,用于密封連接所述靜環2和所述泵體6。
本實施例的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發明人將動環1安裝在轉子4的朝向轉軸5一側的內壁上,將靜環2安裝在泵體6的朝向轉軸5一側的內壁上,與現有技術相比,轉軸5穿出動環1、泵體6和靜環2所需的長度大大縮短,當轉子泵工作時,較短長度的轉軸5能夠更有效率地傳遞動力,從而提高泵的揚程和工作效率。
所述動環1的一部分伸出所述轉子4后進入所述泵體6,然后與所述靜環2密封接觸,以使得所述動環1和所述靜環2的密封連接處與所述轉子4和所述泵體6之間的縫隙60錯開。這種結構設置,可使動環1、靜環2的密封連接處與轉子4和泵體6之間的縫隙60錯開,從而避免位于縫隙60內的大量物料直接壓在動靜環的密封連接處,有利于提高密封效果。
所述動環1的朝向所述靜環2一端的內環設有第一凹陷臺11,所述靜環2的朝向所述動環1一端的內環設有第二凹陷臺21,以縮短所述動環1和所述靜環2接觸密封的密封面的寬度。第一凹陷臺11和第二凹陷臺21的設置,可以縮短動環1和靜環2密封接觸的密封面的寬度,從而提高密封面位置的擠壓力量,提高密封效果。
所述第一安裝結構包括第一臺階槽12,設置在所述轉子4上,用于嵌套安裝所述動環1。
所述第一安裝結構還包括第一限位銷13,所述第一限位銷13的一端插入所述轉子4內部,另一端插入所述動環1內部,用于帶動所述動環1跟隨所述轉子4一起轉動。
所述第二安裝結構包括:壓蓋7,固定安裝在所述泵體6的遠離所述轉子4一側的側壁上,具有向著所述轉子4方向延伸、并伸入所述泵體6內部的第一部分71,和向著所述轉軸5方向延伸的第二部分72;所述第一部分71的外側面與所述泵體6的朝向所述轉軸5一側的內側面貼合接觸,所述第一部分71的內側面與所述靜環2的遠離所述轉軸5一側的外側面貼合接觸;波簧8,套設在所述轉軸5上,一端與所述第二部分72的內側面相抵,另一端與通過墊圈93與所述靜環2相抵,用于推動所述靜環2與所述動環1擠緊密封連接。
所述第二安裝結構還包括第二限位銷22,所述第二限位銷22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一部分71內部,另一端插入所述靜環2內部,用于將所述靜環2限位固定在所述壓蓋7上。所述第二限位銷22位于所述泵體6和所述轉軸5之間。
所述動環1和所述靜環2的外壁與所述轉子4和所述泵體6之間形成有間隙9,所述間隙9與所述縫隙60連通;所述動環1的遠離所述靜環2的一側向下凹陷形成有用于安裝所述第一密封圈31的第一臺階91,所述靜環2的遠離所述動環1的一側向下凹陷形成有用于安裝所述第二密封圈32的第二臺階92。這種結構設置,物料經縫隙60進入間隙9后,進一步與第一臺階91和第二臺階92接觸,當物料承受較大壓力時,這種壓力同樣會從第一臺階91和第二臺階92位置分別擠壓動環1和靜環2,從而使動環1和靜環2之間的密封壓力增大,提高密封效果,不會因壓力過高而導致密封失敗。
實施例2
本實施例提供一種轉子泵,安裝有實施例1中所述的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
本實施例的轉子泵,由于安裝了上述的轉子泵機械密封結構,因而自然具有因安裝上述機械密封結構所帶來的一切優點。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并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于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里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于本發明創造的保護范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