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相手拉氣筒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手動充氣工具,尤其涉及一種三相手拉氣筒。
【背景技術】
[0002]目前手拉氣筒(也叫氣栗)種類大致分為兩種,一種為單向手拉氣筒,這種手拉氣筒在活塞上、下移動一個往返行程中,只能夠有單一行程提供充氣作用,其充氣效率低。另外一種是雙向充氣的手拉氣筒,其可在握把推、拉雙向行程中均進行充氣動作,這種氣筒具有充氣效率高的優點。如專利號為ZL00255072.5(公告號為CN2450405Y)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雙向充氣栗》;專利號為ZL200620100394.9(公告號為CN2874057Y)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一種雙向充氣栗》;它們均披露了一種能雙向充氣的手拉氣筒。
[0003]目前的手拉氣筒,不管是單向的(僅在下壓的時候打氣)還是雙向的(上拉下壓都會打氣),都不能超過一定的氣流量(升/次數),因為受到了筒身直徑及高度的限制。
[0004]直徑的限定是由需要的壓力決定的。一般來說(根據標準DIN ΕΝ 16051-2),手拉氣筒的額定壓力是在60KG的力下壓的時候測量到的。所以如果要造一個可以輕松達到lbar的氣栗,活塞的最大氣流量需要是60KG/lbar = 60cm2,那么最大直徑將達到87.4mm。
[0005]高度的限定是由使用者舒適程度決定的。手拉氣筒的行程超過450mm的話,使用起來就會不舒服,并且不可用。因此一個單向的手拉氣筒,如果需要輕松達到lbar,理論上需要的每一次的氣流量是60cm2x45cm = 2.7L,如果是雙向的就是2.7+2.7 = 5.4L。
[0006]前面我們說的都是單活塞的手拉氣筒,不管是雙向的還是單向的。在市場上有一款新的雙活塞的手拉氣筒,單向的,如專利號為ZL90226082.0(公告號為CN2080999U)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雙活塞三管高壓打氣筒》。兩個活塞同時工作,直到達到約最大壓力的50%,然后通過一個排氣塞,將一個活塞的抽吸作用取消掉,這樣的話就可以達到最大壓力。這個方案將氣栗的氣流量翻了倍,但是僅僅單向工作。理論上來說,這款雙活塞的氣栗的氣流量等于是一個單活塞雙向的氣栗,但是更貴而且笨重。事實上,如果我們一直以lbar來舉例,這款氣栗的氣流量是2.7Lx2 = 5.4L,等同于一個單活塞雙向的氣栗,但是重量體積和價格都翻倍。
【實用新型內容】
[0007]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現狀而提供一種不僅氣流量比目前市場上的都要高很多、而且還能達到需要的壓力且方便使用的三相手拉氣筒,本手拉氣筒可在三種打氣模式之間進行切換。
[0008]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三相手拉氣筒,包括筒身、及設于筒身上部的上蓋和下部的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筒身內部分隔呈獨立的三個空間,分別為第一充氣空間、第二充氣空間和排氣空間,所述排氣空間與外界連通;第一充氣空間和第二充氣空間內分別設有能實現雙向充氣的第一活塞握把聯動結構和第二活塞握把聯動結構,第一活塞握把聯動結構中的第一活塞將第一充氣空間分隔成第一上氣室和第一下氣室,第二活塞握把聯動結構中的第二活塞將第二充氣空間分隔成第二上氣室和第二下氣室,第一活塞握把聯動結構中的第一握把和第二活塞握把聯動結構中的第二握把連接在一起;上蓋內設有位于排氣空間上方的導氣室,導氣室的側部分別與第一上氣室和第二上氣室連通,導氣室的底部通過上導氣管與排氣空間連通;底座上開有與排氣空間連通的第一下孔和與第二下氣室連通的第二下孔,底座的下方固定有連接件,連接件與底座之間形成連通所述第一下孔和第二下孔的下排氣通道;所述第一下孔內插設有連通下排氣通道和排氣空間的下導氣管,上導氣管的下端和下導氣管的上端之間通過能決定上導氣管或下導氣管與排氣空間導通與否的切換閥結構連接,切換閥結構的操作部分外露出排氣空間的外側壁。
[0009]上述上蓋內設有將第一充氣空間、第二充氣空間罩住的第一內環壁和第二內環壁,第一內環壁和第二內環壁形成所述導氣室的部分側壁,第一內環壁上開有連通第一上氣室和導氣室的第一上孔,第二內環壁上開有連通第二上氣室和導氣室的第二上孔。內環壁的設置再結合上蓋外周壁使各出氣空間及排氣空間彼此相對獨立,另外內環壁也給導氣室提供部分側壁,布局更合理。
[0010]上述第一握把的一側具有第一把手部,另一側具有插接部,第一握把內的下部中心位置處設有供第一活塞握把聯動結構中的第一內管插配連接的第一內孔、及供第一外管插配連接的第一外孔,所述第一內孔和第一外孔之間的空間形成與外界相通的第一進氣通道,所述插接部內設有與第一內孔連通的第一出氣通道;所述第二握把的一側具有第二把手部,另一側具有供所述插接部插配的插孔部,第二握把內的下部中心位置處設有供第二活塞握把聯動結構中的第二內管插配連接的第二內孔、及供第二外管插配連接的第二外孔,所述第二內孔和第二外孔之間的空間形成與外界相通的第二進氣通道,所述插孔部內開有與第二內孔連通的第二出氣通道,第二握把的前側設有出氣孔,該出氣孔通過第一出氣通道與第一內孔連通,出氣孔通過第二出氣通道與第二內孔連通,所述第二出氣通道內設有僅讓空氣由第二內孔進入出氣孔的單向出氣閥片。前述握把結構的組合共用一個第二握把上的出氣孔,整個握把的進排氣更合理,當然也可分別設置出氣孔,然后兩個出氣孔在外部匯合形成一個共同出氣孔。
[0011]上述第一握把上安裝有壓力表,壓力表的壓力感應端伸入第一出氣通道內。壓力表能準確讀出被充氣設備的內部氣壓。
[0012]上述排氣空間的側壁上開有穿孔,穿孔內安裝有盒體,盒體上開有連通排氣空間和外界的排氣孔,盒體內安裝有濾網。排氣空間通過濾網與外界連通,濾網能阻擋外界雜質通過排氣孔進入排氣空間內,以影響手拉氣筒的使用。
[0013]上述切換閥結構包括閥體及閥芯,閥體內具有凹腔,凹腔的后端開有與排氣空間連通的穿孔,閥體的上端開有供上導氣管插配并與凹腔相通的上插孔,閥體的下端開有供下導氣管插配并與凹腔相通的下插孔,所述閥芯插入凹腔內并能繞自身軸線旋轉,閥芯的外端具有外露出排氣空間的外側壁的旋鈕,旋鈕形成切換閥結構的操作部分,閥芯的內端具有與凹腔內壁密封配合的環形壁,環形壁上開有間隔設置的兩個用以與上插孔和下插孔導通的轉換孔,分別為第一轉換孔和第二轉換孔;在閥芯轉動至第一位置狀態下,閥芯的環形壁將上插孔和下插孔封堵住;在閥芯轉動至第二位置狀態下,所述第一轉換孔與上插孔連通,閥芯的環形壁將下插孔封堵住;在閥芯轉動至第三位置狀態下,所述第一轉換孔與下插孔連通,所述第二轉換孔與上插孔連通。
[0014]前述切換閥結構通過旋鈕帶動閥芯的旋轉,能實現三個狀態的切換;第一狀態,閥芯的環形壁將上插孔和下插孔封堵住,這時手拉氣筒的兩個出氣空間可同時進行雙向充氣,單位時間內的出氣量最大,是傳統雙向充氣手拉氣筒的兩倍;第二狀態,第一轉換孔與上插孔連通,閥芯的環形壁將下插孔封堵住,這時兩個出氣空間均為單向充氣,即上拉握把過程不充氣,這就是在雙氣充氣過程中上拉比較吃力,則轉換到該狀態;第三狀態,第一轉換孔與下插孔連通,第二轉換孔與上插孔連通這時只有一個充氣空間進行單向充氣,另一個出氣空間不工作,這時充氣壓力最大,適合給充氣設備充氣快結束后進行充氣。當然切換閥結構并不局限與前述結構,還可采用現有類似的切換閥結構,本實施例為旋轉實現切換,也可以左右滑移實現切換,切換的方式和種類本領域技術人員可設計出多種不同的結構。
[0015]上述凹腔內設有以凹腔的中心徑向發散布置的多根分隔筋,各分隔筋與閥體內壁之間具有間隙,所述閥芯的環形壁置于所述間隙內。分隔徑的設置能增強閥體的整體強度,另外對閥芯的安裝有約束作用。
[0016]為防止切換閥結構在工作過程中晃動,而導致與導氣管連接氣密性降低,上述閥體固定在排氣空間的內側壁上。
[0017]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點在于:筒身內具有兩個充氣空間,每個充氣空間內均設有能實現雙向充氣的活塞握把聯動結構,且兩個活塞握把聯動結構的握把連接在一起,這樣的話,本氣筒的氣流量是單向氣筒的四倍,雙向氣筒的兩倍;另外通過排氣空間及切換閥的設置,決定上導氣管或下導氣管與排氣空間導通與否,最終實現不同充氣模式的切換,如兩個充氣空間內的活塞握把聯動結構均雙向充氣,或者兩個充氣空間內的活塞握把聯動結構均單向充氣,或者只有一個充氣空間進行單向充氣,另一個出氣空間不工作,這樣就可以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充氣模式,手拉氣筒使用更人性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正面立體結構示意圖;
[0019]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背面立體結構示意圖;
[0020]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