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旋轉裝置,特別是涉及ー種旋轉餐廳旋轉舞臺用的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
背景技術:
為配合旅游觀光業的需要,很多高層建筑頂端都配有旋轉餐廳、旋轉舞臺等觀光設施,這些設施一般都采用旋轉平臺結構,旋轉平臺需要不斷地轉動才能達到觀光效果。現有技術的旋轉平臺都是由電機輸出軸上的齒輪帶動環形齒條使平臺轉動的,這種由齒輪帶動環形齒條旋轉的結構,設計復雜,制造成本高。另外,齒輪、環形齒條等傳動機件磨損或損壞后不易修復,且修復成本也高。傳統結構中,旋轉平臺外軌支撐輪組中每個支撐輪僅僅對旋轉平臺形成支撐,對旋轉平臺轉動時偏離轉動中心的控制精度要求不嚴。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要克服已有技術旋轉平臺結構設計的不足,給出ー種結構簡單、制造、維修成本低,轉動平臺偏離轉動中心精度高的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能夠實現的。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包括旋轉平臺骨架和固接在旋轉平臺骨架下表面的環形的內軌道、外軌道,以及與內軌道下表面貼合連接且錨固在地面基礎上的內支撐輪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于所述外軌道下表面貼合連接錨固在地面基礎上的若干個向心支撐輪組,所述外軌道的腹板連接摩擦驅動機構。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其中所述摩擦驅動機構對稱設有兩個,所述姆個摩擦驅動機構中包括ー個摩擦驅動機構框架,所述摩擦驅動機構框架上設有ー個從動摩擦輪機構、一個主動摩擦輪機構和動カ系統,所述從動摩擦輪機構一端與所述摩擦驅動機構框架鉸接,另一端為自由端,自由端下部設有的擺動輪與所述摩擦驅動機構框架上表面貼合連接,所述主動摩擦輪機構一端與所述摩擦驅動機構框架鉸接,另一端為自由端,自由端下部設有的擺動輪與所述摩擦驅動機構框架上表面貼合連接,所述從動摩擦輪機構和主動摩擦輪機構自由端上部之間通過帶有壓簧的壓桿連接,所述從動摩擦輪機構上設有從動摩擦輪,所述主動摩擦輪機構上設有主動摩擦輪,所述從動摩擦輪與所述外軌道腹板的外側面貼合連接,所述主動摩擦輪與所述外軌道腹板的內側面貼合連接,所述動カ系統的輸出軸通過三角帶與所述主動摩擦輪機構輸入端皮帶輪連接,所述動カ系統通過導線與所述電控系統連接。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其中所述ー個向心支撐輪組由支撐輪組框架右端設置支撐輪,左端設置支撐輪和定心側向壓輪組成,所述支撐輪與支撐輪呈弧線形連接結構,所述支撐輪與支撐輪之間連接弧線的半徑與所述外軌道中心線的半徑相等。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其中所述摩擦驅動機構中的從動摩擦輪機構和主動摩擦輪機構繞各自的鉸接軸均具有ー個轉動軌跡,所述從動摩擦輪機構和主動摩擦輪機構的轉動軌跡同時產生或消亡且轉動角度和方向一致,所述擺動輪在安裝軸上具有自由轉動軌跡。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與現有技術不同之處在于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中通過摩擦驅動機構驅動旋轉平臺轉動,較以往結構簡單合理,向心支撐輪組中的兩個支撐輪徑向成一定角度安 裝,保證了支撐輪的向心度,使轉動平臺繞轉動中心轉動的偏離誤差更小,使轉動平臺轉動時更加平穩。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作進ー步說明。
圖I為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I中的A-A剖視示意圖。圖3為圖I中的B-B剖視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中一個支撐輪組結構主視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中支撐輪組結構俯視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中支撐輪結構側視示意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中摩擦驅動機構主視示意圖。圖8為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中摩擦驅動機構俯視示意圖。圖9為摩擦驅動機構主動輪組結構示意圖。圖10為摩擦驅動機構從動輪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圖2、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是對已有轉動平臺技術進行的改進。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包括旋轉平臺骨架6和固接在旋轉平臺骨架6下表面的環形的內軌道2、外軌道4,以及與內軌道2下表面貼合連接且錨固在地面基礎上的內支撐輪組I。本實用新型的外軌道4下表面貼合連接錨固在地面基礎上的若干個向心支撐輪組3。外軌道4的腹板連接摩擦驅動機構5。如圖7、圖8、圖9、圖10所示,摩擦驅動機構5對稱設有兩個,每個摩擦驅動機構5中包括ー個摩擦驅動機構框架12。摩擦驅動機構框架12上設有ー個從動摩擦輪機構13、一個主動摩擦輪機構14和動カ系統16。從動摩擦輪機構13 —端與摩擦驅動機構框架12鉸接,另一端為自由端,自由端下部設有的擺動輪17與摩擦驅動機構框架12上表面貼合連接。主動摩擦輪機構14 一端與摩擦驅動機構框架12鉸接,另一端為自由端,自由端下部設有的擺動輪17與摩擦驅動機構框架12上表面貼合連接。從動摩擦輪機構13和主動摩擦輪機構14自由端上部之間通過帶有壓簧的壓桿15連接。從動摩擦輪機構13上設有從動摩擦輪13. 1,主動摩擦輪機構14上設有主動摩擦輪14. I。從動摩擦輪13. I與外軌道4腹板的外側面貼合連接;主動摩擦輪14. I與外軌道4腹板的內側面貼合連接。動カ系統16的輸出軸通過三角帶14. 2與主動摩擦輪機構14輸入端皮帶輪連接。動カ系統16通過導線與所述電控系統8連接。摩擦驅動機構5中的從動摩擦輪機構13和主動摩擦輪機構14繞各自的鉸接軸均具有一個轉動軌跡。從動摩擦輪機構13和主動摩擦輪機構14的轉動軌跡同時產生或消亡,且轉動角度和方向一致。擺動輪17在安裝軸上具有自由轉動軌跡。[0023]如圖4、圖5圖6所示,一個向心支撐輪組3由支撐輪組框架9右端設置支撐輪
10.I,左端設置支撐輪10和定心側向壓輪11組成。支撐輪10與支撐輪10. I呈弧線形連接結構。支撐輪10與支撐輪10. I之間的連接弧線的半徑與所述外軌道中心線的半徑相等。摩擦驅動機構5為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提供旋轉動力3。通過電控系統8發出的信號,啟動動カ系統16,動カ系統16通過三角帶14. 2帶動主動摩擦輪機構14轉動,從動輪摩擦輪機構13和主動摩擦輪機構14共同摩擦外軌道4,使旋轉平臺7轉動。改變壓簧的張緊カ,可改變動摩擦輪機構13和主動摩擦輪機構14對外軌道4的摩擦力,改變轉動效果。在保證壓簧張緊カ的同時,摩擦輪機構13和主動摩擦輪機構14可隨環形外軌道4的不圓度自由移動,保證整體結構的摩擦性能。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僅僅是對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并非對本實用新型的范圍進行限定,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設計精神的前提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對本 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出的各種變形和改進,均應落入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書確定的保護范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包括旋轉平臺骨架(6)和固接在旋轉平臺骨架(6)下表面的環形的內軌道(2)、外軌道(4),以及與內軌道(2)下表面貼合連接且錨固在地面基礎上的內支撐輪組(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軌道(4)下表面貼合連接錨固在地面基礎上的若干個向心支撐輪組(3),所述外軌道(4)的腹板連接摩擦驅動機構(5)。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驅動機構(5)對稱設有兩個,所述每個摩擦驅動機構(5)中包括ー個摩擦驅動機構框架(12),所述摩擦驅動機構框架(12)上設有ー個從動摩擦輪機構(13)、一個主動摩擦輪機構(14)和動カ系統(16),所述從動摩擦輪機構(13) 一端與所述摩擦驅動機構框架(12)鉸接,另一端為自由端,自由端下部設有的擺動輪(17)與所述摩擦驅動機構框架(12)上表面貼合連接,所述主動摩擦輪機構(14) 一端與所述摩擦驅動機構框架(12)鉸接,另一端為自由端,自由端下部設有的擺動輪(17)與所述摩擦驅動機構框架(12)上表面貼合連接,所述從動摩擦輪機構(13)和主動摩擦輪機構(14)自由端上部之間通過帶有壓簧的壓桿(15)連接,所述從動摩擦輪機構(13)上設有從動摩擦輪(13. I ),所述主動摩擦輪機構(14)上設有主動摩擦輪(14. 1),所述從動摩擦輪(13. I)與所述外軌道(4)腹板的外側面貼合連接,所述主動摩擦輪(14. 1)與所述外軌道(4)腹板的內側面貼合連接,所述動カ系統(16)的輸出軸通過三角帶(14. 2)與所述主動摩擦輪機構(14)輸入端皮帶輪連接,所述動カ系統(16)通過導線與所述電控系統(8)連接。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ー個向心支撐輪組(3)由支撐輪組框架(9)右端設置支撐輪(10. 1),左端設置支撐輪(10)和定心側向壓輪(11)組成,所述支撐輪(10)與支撐輪(10.1)呈弧線形連接結構,所述支撐輪(10)與支撐輪(10. 1)之間連接弧線的半徑與所述外軌道中心線的半徑相等。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驅動機構(5)中的從動摩擦輪機構(13)和主動摩擦輪機構(14)繞各自的鉸接軸均具有ー個轉動軌跡,所述從動摩擦輪機構(13)和主動摩擦輪機構(14)的轉動軌跡同時產生或消亡且轉動角度和方向一致,所述擺動輪(17)在安裝軸上具有自由轉動軌跡。
專利摘要一種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包括旋轉平臺骨架和固接在旋轉平臺骨架下表面的環形的內軌道、外軌道,以及與內軌道下表面貼合連接且錨固在地面基礎上的內支撐輪組。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在于外軌道下表面貼合連接錨固在地面基礎上的若干個向心支撐輪組。外軌道通過腹板的兩個側面連接摩擦驅動機構。本實用新型旋轉平臺外軌摩擦裝置中通過摩擦驅動機構驅動旋轉平臺轉動,較以往結構簡單合理,向心支撐輪組中的兩個支撐輪徑向成一定角度安裝,保證了支撐輪的向心度,使轉動平臺繞轉動中心轉動的偏離誤差更小,使轉動平臺轉動時更加平穩。
文檔編號F16H37/02GK202659842SQ20122019929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7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7日
發明者冉磊 申請人: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