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液壓技術及新能源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風力發電齒輪箱潤滑冷卻系統中的溫控閥。
背景技術:
在國內,風力發電設備經過多年的使用,原設計上的不足在運行中逐漸暴露出來。例如風電齒輪箱潤滑冷卻系統:由于國內潤滑系統生產廠家大多為仿照國外的同類產品,沒有創新,但是生產工藝、設備又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國內廠商生產的齒輪箱潤滑冷卻系統的故障率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潤滑系統中的溫控閥,雖然國內外潤滑系統生產廠家所使用的溫控閥為同一品牌,但國內廠家生產的潤滑系統經常出現溫控閥故障,而且故障率較高,導致齒輪箱頻繁報高溫停機,給風場帶來了一定的經濟損失,但目前還沒有一個成熟產品能夠替代潤滑冷卻系統中的溫控閥。
現行風電齒輪箱潤滑系統的溫控閥都直接裝在過濾器底部(過濾器出油口處),當油溫低于溫控閥的低溫口關閉時的溫度(一般為60度),油液分成兩路,一路直接進入齒輪箱,一路經過冷卻器后進入齒輪箱;當油溫高于溫控閥的低溫口關閉時的溫度,油液全部經過冷卻器冷卻后進入齒輪箱。由于這種安裝方式都是來源于國外的設計,潤滑系統生產廠家基本都采用這種原理。
齒輪箱在正常工作時,油液會一直處于高溫狀態(最高油溫可達80度),由于溫控閥直接安裝在過濾器之后,高溫油直接進入溫控閥,因此溫控閥的感溫包一直會處于過載狀態,溫控閥長期工作在高溫狀態,壽命必然會大大縮短。要想溫控閥的感溫包處于正常載荷狀態,只有讓其工作在合理的溫度范圍之內,所以進入溫控閥的油溫必須控制在其工作溫度范圍左右,這樣溫控閥的壽命就會回歸到合理的范圍之內了。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針對上述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種新型風力發電齒輪箱潤滑冷卻系統,其結構簡單,原理獨特,能夠有效延長溫控閥的使用壽命。
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新型風力發電齒輪箱潤滑冷卻系統,它包括有電機泵、過濾器、冷卻器、溫控閥,其特征是所述電機泵的出口連接至過濾器的進油口,過濾器的一個出油口E與所述溫控閥的低溫口A相連,另一個出油口F與冷卻器的進口相連,所述冷卻器的出口與溫控閥的高溫口B相連,或冷卻器的出口直接連接至溫控閥的出口C。
所述溫控閥的低溫口A關閉后,進入所述溫控閥的高溫口B的油液是經過冷卻器冷卻后的低溫油。
所述過濾器的出油口E與所述溫控閥的低溫口A相連后再與所述溫控閥的出口C相通。
所述溫控閥的出口C與齒輪箱分配器相連。
所述溫控閥的各油口與相鄰部件采用剛性連接或通過管路連接。
所述溫控閥安裝在過濾器或冷卻器的內部。
所述溫控閥安裝在所述過濾器的內部時,所述過濾器的出油口F與所述溫控閥的出口C相連后再與所述溫控閥的低溫口A相通,所述過濾器的出油口F與所述溫控閥的低溫口A相通。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有:
由于本實用新型采用上述新的原理和安裝方式,調整了所述溫控閥5的位置,使得進入所述溫控閥5的油不再是高溫油,而是經過冷卻器冷卻的低溫油,改善了溫控閥5的工作環境,大大提高了其可靠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種實施例的原理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例的原理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實施例的原理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實施例的原理圖。
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種實施例的原理圖(溫控閥和冷卻器集成一起)。
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六種實施例的原理圖(溫控閥和過濾器集成一起)。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地說明:
本實用新型它包括有電機泵1、過濾器3、冷卻器4、溫控閥5,所述電機泵1的出口連接至過濾器3的進油口,過濾器3的一個出油口E與所述溫控閥5的低溫口A相連,另一個出油口F與冷卻器4的進口相連,所述冷卻器4的出口與溫控閥5的高溫口B相連,或冷卻器4的出口直接連接至溫控閥5的出口C。所述溫控閥5的低溫口A關閉后,進入所述溫控閥5的高溫口B的油液是經過冷卻器4冷卻后的低溫油。所述過濾器3的出油口E與所述溫控閥5的低溫口A相連后再與所述溫控閥5的出口C相通。所述溫控閥5的出口C與齒輪箱分配器相連。所述溫控閥5的各油口與相鄰部件采用剛性連接或通過管路連接。所述溫控閥5可以安裝在過濾器3或冷卻器4的內部。所述溫控閥5安裝在所述過濾器3的內部時,所述過濾器3的出油口F與所述溫控閥5的出口C相連后再與所述溫控閥5的低溫口A相通,所述過濾器3的出油口F與所述溫控閥5的低溫口A相通。
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風力發電齒輪箱潤滑冷卻系統(裝置),主要包含電機泵1、連接部分2、過濾器3、冷卻器4、溫控閥5、管路以及必要的監測元件、附件等。
如圖1所示,所述電機泵1泵出的油液經過所述連接部分2進入所述過濾器3,經過濾后從所述過濾器3的出油口E和F流出,從E口出來的油液流向所述溫控閥5的低溫口A,經過所述溫控閥5的C口進入齒輪箱分配器;從F口出來的油液進入所述冷卻器4后再流向所述溫控閥5的B口(或C口)進入齒輪箱分配器。
如圖1所示,當油溫低于所述溫控閥5的動作溫度(如45度)時,油液大部分從所述溫控閥5的低溫口A進入C口流出;當油溫在所述溫控閥5的動作溫度范圍之間(如45~60度)時,兩個油口(A和B)的流量隨溫度升高而發生變化,A口的流量逐漸減少,B口的流量逐漸增大;當油溫高于所述溫控閥5的動作溫度(如60度)時,A口關
閉,油液全部經過所述冷卻器4冷卻后進入所述溫控閥5的B口(或C口)。
如圖1所示,所述過濾器3的E口和所述溫控閥5的A口、過濾器3的F口和冷卻器4的進油口、冷卻器4的出油口與溫控閥5的B口(或C口)用軟管相連,溫控閥5的C口直接與分配器剛性連接(如過渡接頭)。
如圖2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種實施例,與圖1類似,不同之處在于所述溫控閥5的C口和分配器用軟管相連。
如圖3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種實施例,與圖2類似,不同之處在于所述冷卻器4的出油口與所述溫控閥5的B口(或C口)剛性連接(如過渡接頭)。
如圖4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種實施例,與圖2類似,不同之處在于所述溫控閥5的A口和所述過濾器3的E口剛性連接(如過渡接頭)。
如圖5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五種實施例,與圖3類似,不同之處在于所述溫控閥5安裝在所述冷卻器4的內部(集成在一起)。
圖6所示,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六種實施例,所述電機泵1泵出的油液經過所述連接部分2進入所述過濾器3,經過濾后一路從所述溫控閥5的低溫口A進入,從所述溫控閥5的C口流出再到所述過濾器3的出油口E,從E口流出直接進入齒輪箱分配器;經過濾后的另一路油液從所述過濾器的F口流出進入所述冷卻器4后再流向所述溫控閥5的B口(或C口),再從所述過濾器的E口流出直接進入齒輪箱分配器。
如圖6所示,當油溫低于所述溫控閥5的動作溫度(如45度)時,油液大部分從所述溫控閥5的低溫口A進入C口流到所述過濾器3的E口;當油溫在所述溫控閥5的動作溫度范圍之間(如45~60度)時,兩個油口(A和B)的流量隨溫度升高而發生變化,A口的流量逐漸減少,B口的流量逐漸增大;當油溫高于所述溫控閥5的動作溫度(如
60度)時,A口關閉,油液全部經過所述冷卻器4冷卻后進入所述溫控閥5的B口(或C口),再從所述過濾器3的E口流出,進入分配器。
如圖6所示,所述過濾器3的F口和所述冷卻器4的進油口、所述冷卻器4的出油口與所述溫控閥5的B口(或C口)用軟管相連,所述過濾器3的E口與分配器用軟管相連。
盡管本實用新型的內容已經通過上述優選實施例作了詳細介紹,但應當認識到上述的描述不應該被認為是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在本領域技術人員閱讀了上述內容后,對于本實用新型的多種修改和替代都將是顯而易見的,因此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應由所屬的權利要求來限定。
本實用新型涉及的其它未說明部分與現有技術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