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技術方案涉及支架,特指一種顯示器支架彈性補償結構。
背景技術:
1、顯示器支架是一種安裝在桌面用于支撐和固定顯示器的支撐裝置,根據個人偏好和工作需求來調整顯示器的高度、傾斜角度、旋轉方向。
2、如中國專利cn102620125a,該專利公開了一種顯示器支架及其旋臂,顯示器支架包括底座組件、第一轉臂、旋臂、顯示器安裝板,旋臂包括上殼體、下殼體、小y型件、彈簧件、彈簧接頭、小u型件和固定螺栓;彈簧接頭固定于上殼體上,且置于所述上殼體和下殼體之間,固定螺栓穿過小u型件和彈簧件與所述彈簧接頭相連接,小u型件固定在上殼體與小y型件之間,通過固定螺栓調節彈簧的伸長與壓縮,進而調節支撐顯示器力的大小,使之支撐不同重量的顯示。
3、上述的顯示器支架,現有顯示器支架中的上殼體與下殼體之間通過彈簧件進行連接,將顯示器向下調節時,對彈簧件的拉力增大,使得彈簧件持續拉長并保持較大的彈力,導致顯示器的調節使用不夠均衡,有待改進。
技術實現思路
1、本技術方案為了改顯示器向下調節時使用不夠均衡的問題,提供了一種顯示器支架彈性補償結構。
2、本技術方案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3、一種顯示器支架彈性補償結構,包括調節桿、第一連接部以及第二連接部,所述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一一對應鉸接于調節桿的相對兩端,所述調節桿包括上連桿以及下連桿,所述下連桿與第一連接部鉸接形成鉸接點一,所述上連桿與下連桿之間拼接有安裝腔,所述安裝腔內設有連桿結構,所述連桿結構包括連桿一以及連桿二,所述連桿二鉸接于連桿一與下連桿之間形成有兩個鉸接點二,所述連桿一鉸接于第一連接部形成鉸接點三,所述安裝腔內還安裝有彈性件,所述彈性件的一端連接于所述連桿一遠離鉸接點三的一端。
4、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顯示器支架彈性補償結構正常使用時,調節桿設有第二連接部的一端固定在桌面上,將調節桿與第二連接部的鉸接關系作為支點實現抬起或下降的擺動調節,基于第一連接部與調節桿鉸接,彈性件的彈力同時作用于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上,當調節桿抬起時,彈性件拉動第一連接部使得調節桿保持在該抬起的高度和角度,并限制調節桿重力下垂,提高調節穩定性,由鉸接點一、兩個鉸接點二和鉸接點三形成四邊形的四個節點,基于彈性件的一端連接在連桿一上,當調節桿調節下降時,四邊形結構會隨之變形,連桿結構與彈性件根據運動同步擺動,且第一連接部與下連桿繞鉸接處轉動,使得四個節點處的鉸接結構配合補償彈性件形變量,確保調節后趨于平衡和穩定,從而改變彈性件和調節桿的角度,實現上下擺動后的調節桿保持在任意高度定位支撐,進而使得顯示器在調節過程中的平衡性更好。
5、優選的,所述鉸接點一、兩個所述鉸接點二以及鉸接點三相互配合形成四邊形的四個支點。
6、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鉸接點一、兩個鉸接點二和鉸接點三形成一個四邊形的四個節點,利用四邊形結構的不穩定特性實現彈性件跟隨調節桿擺動的變化調節,從而提高調節的平衡性。
7、優選地,所述下連桿遠離鉸接點一的一端與第二連接部鉸接形成鉸接點四,所述上連桿鉸接于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之間形成有兩個鉸接點五,所述上連桿與下連桿相對滑移。
8、通過上述技術方案,上連桿與下連桿拼接成調節桿,使得調節桿擺動時,上連桿與下連桿分別繞各自兩端的鉸接點轉動,使得上連桿與下連桿相對滑移實現調節桿的高度和角度的調節,適應更多的調節角度和高度變化。
9、優選的,所述鉸接點一、兩個所述鉸接點五以及鉸接點四相互配合形成四邊形的四個支點。
10、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通過鉸接點一、鉸接點四和兩個鉸接點五形成另一四邊形的四個節點,利用四邊形結構的不穩定特性實現上連桿與下連桿之間的變化調節,進一步提高調節的平衡性。
11、優選地,所述安裝腔內設有調節件,所述調節件包括連接件以及固定桿,所述第二連接部開設有讓位孔,所述固定桿穿過讓位孔后連接于所述連接件;
12、所述彈性件遠離連桿一的一端設置于所述連接件上,所述調節件用于調節所述彈性件的形變量。
13、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將調節件中的固定桿一端穿過第二連接部的讓位孔后,固定桿與連接件連接,彈性件的兩端一一對應分別連接于連接件以及連桿一上,連桿一運動時對彈性件進行拉伸,彈性件的彈力同樣作用于連桿一上,通過操作調節件改變彈性件的形變量,隨著被拉伸的程度的變化,改變其作用于連桿一的拉力大小,從而提高穩定性和調節性。
14、優選地,所述連接件設有限位塊,所述限位塊滑移連接于所述連接件上,所述連接件具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限位塊滑移脫離;
15、所述限位塊外壁沿周向開設有螺紋槽,所述彈性件嵌入所述螺紋槽內,所述限位塊具有抵靠部,所述抵靠部設置于限位塊沿滑移方向的一端,所述抵靠部用于供彈性件抵靠。
16、通過上述技術方案,限位塊的螺紋槽槽型與彈性件相適配,使得彈性件嵌入螺紋槽后固定于連桿一與限位塊之間,基于限位塊與連接件之間采用滑移連接方式,當彈性件拉伸時,限位塊抵靠于連接件的限位部上,限制限位塊的進一步移動,確保拉伸穩定性,當彈性件壓縮時,彈性件抵靠于限位塊的抵靠部上,限位塊滑移提供必要的讓位調節,提高調節性,通過旋轉固定桿改變連接件不同的連接位置,使得限位塊移動調節彈性件的形變量,當連接件靠近第二輛連接部時,限位塊對彈性件的拉緊程度更高,導致彈性件產生的彈力增大,反之,當連接件靠近第一連接部時,彈性件的拉緊程度降低,彈力減小,實現對彈性件拉伸量的進一步調節。
17、優選地,所述第二連接部具有導弧面一,所述讓位孔開設于所述導弧面一,所述固定桿具有栓頭部,所述第二連接部設有調節滑塊,所述調節滑塊抵靠于所述栓頭部與導弧面一之間,所述調節滑塊靠近導弧面一的一側端面具有導弧面二,所述導弧面二與導弧面一形成有弧面導向。
18、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固定桿上下擺動時,彈性件存在一定程度的擺動偏移,使得調節件需要跟隨彈性件同步調節,通過增加調節滑塊,調節滑塊的導弧面二與第二連接部的導弧面一弧面接觸,固定桿的栓頭部抵靠于調節滑塊背離導弧面二的一側端面上,保持穩定的接觸和順暢的滑動,從而有效地吸收和傳遞調節件的擺動偏移。
19、優選地,所述調節滑塊具有定位槽,所述定位槽用于供固定桿嵌入。
20、通過上述技術方案,固定桿具有栓頭部的一端嵌入在定位槽內,確保調節滑塊與固定桿同步擺動時不會發生脫離,提高穩定性。
21、本技術方案相比現有技術突出且有益的技術效果是:
22、1、本技術方案通過在安裝腔內設有連桿結構,下連桿與第一連接部鉸接形成鉸接點一,連桿二鉸接于連桿一與下連桿之間形成有兩個鉸接點二,連桿一鉸接于第一連接部形成鉸接點三,由鉸接點一、兩個鉸接點二和鉸接點三形成四邊形的四個節點,四邊形結構隨著調節桿的調節同步變形,補償彈性件的形變量,確保調節后趨于平衡和穩定,從而提高平衡性;
23、2、本技術方案通過下連桿遠離鉸接點一的一端與第二連接部鉸接形成鉸接點四,上連桿鉸接于第一連接部與第二連接部之間形成有兩個鉸接點五,鉸接點一、鉸接點四和兩個鉸接點五形成另一四邊形的四個節點,四邊形結構隨著調節桿的調節同步變形,適應調節角度和高度變化,進一步提高調節的平衡性。